浅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

发表时间:2021/1/5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7期   作者:何伟峰
[导读] 经过多年发展,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已基本成型,但在实施细节上还存在一定改进空间,
        何伟峰
        穗东海关综合技术服务中心 ,广东 广州  510700
        摘要:经过多年发展,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已基本成型,但在实施细节上还存在一定改进空间,有必要对现阶段内部控制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的具体做法做系统化总结。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一)概念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即围绕控制目标,制定一系列管控制度、措施和管理流程,对单位预算、收支、采购、合同、资产管理等各项经济活动的执行过程做系统化监督,同时要求全面覆盖、全员参与,以有效规避财务风险,确保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二)特点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表现出两项突出特点:第一,一般性特点。内部控制的作用实质为各项经济风险、管理风险的预防,依照单位发展实况及目标设定,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流程,严厉打击违规现象,预防工作失误发生,进而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成效。第二,特殊性特点。事业单位是政府行使公共职能的主体,不同于一般企业,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属于政府管理制度范畴,涵盖内部环境、风险监管、风险控制等多重要素,且需要与财务管理、管理等系统相配合。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
        (一)加强内控环境建设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确保财务内部控制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为加快推进内部控制升级,除了尽快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及监管部门外,事业单位还要善于为内部控制打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带有全员化的属性,即要求单位全体成员均参与到内部控制当中,积极配合审计部门工作,以不断挖掘、改进工作不足。以上目标的实现就要求事业单位自上而下树立内部控制理念,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完善强调内部控制在单位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性,同时积极向单位各层级员工普及内部控制管理知识,并依照个人岗位,明确其在内部控制中扮演的角色,进而能够自主遵守单位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全员参与。
        第二,指明内部控制牵头部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能够辅助各职能部门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执行,实际工作中,牵头部门多设定为财务管理部门。该做法的优点在于,可有效规避财务风险,且财务管理人员中的绝大多数均有过相关的专业培训经历,相较于一般员工,财务管理对内部控制的特点、内容等更为了解,在开展有关工作时也更为得心应手。
        (二)融入业务管理层级
        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核心目的是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合规性,以更好发挥事业单位对公服务职能,为此有必要将内部控制融入单位业务管理层级当中。
        第一,继续加强内部控制管理须知职责分配。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部门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之前,并不完全了解自身在内部控制中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重要角色,导致其在工作中有较高的随意性,容易发生事倍功半的现象。此外,因岗位责任划分不明,职责分离程度不足,使得内部控制制度的应用相对混乱,反而给事业单位带来较大的经济风险。因此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事业单位应将内部控制发展的重点放在职责划分和任务明确上。
        第二,引入制衡机制,依照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效果,合理采用分时、分岗、分级制衡的方式,确保单位内部运行流程的顺畅性。同时,引入分级审批制度,分级审批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应用相对普遍,可有效作用于经济风险的预防,杜绝贪污腐败等违规违法现象的发生。鉴于该制度作用优势,在内部控制建设中需充分保留分级审批制度,严防贪污腐败问题发生。


        (三)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是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核心依据,控制方法、标准、主体和对象等均需依照制度要求确定,因此在强化内部控制管理时,首先需要进一步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确保各项管控工作的开展均有据可依。
        事业单位可从岗位的优化设计开始,将工作内容、权限细分至相应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能权限,然后再以此为依据,构建适当的内部控制流程,对单位各项经济行为做严格监督。总结来说,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健全应重点关注如下内容:第一,严格制定并落实会计核算制度,与单位业务活动有关的各项收支均应按要求登记过账,加强会计账簿及原始凭证的保管,详细说明原始凭证填制、审批等环节的操作要求,保证会计工作的规范性。第二,优化财务管理部门内部人员结构,对于关键财务岗位,应细致划分各岗位的职能权限,确保各岗位之间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例如,针对重点岗位执行轮岗制,避免单个人员在重点岗位任职时间过长。第三,定期进行固定资产盘查。例如在物资采购环节,正式采购之前需依照财务预算及业务开展情况,对采购计划合理性、必要性做充分评估,采购物资在入库前进行账目验收,入库后的领用、报废等均需依照既定流程进行,要求相关负责人签字确认。定期进行固定资产盘查,确保账实相符,以防范监守自盗现象的发生。第四,严格开展“三公”经费管理,引入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公示“三公”经费使用情况,防止出现滥用、超额使用等现象。第五,落实重大经济决策集体决议制度,单位发生的各项重大经济开支项目均需通过集体审核和表决,通过后执行。
        (四)独立审计监管部门
        审计部门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主体,为保证审计监督职能充分发挥,事业单位需要设置单独的审计部门,且赋予审计部门足够的监管权限,夯实审计部门在单位发展建设中的重要位置,进而使审计监督能够充分渗透到单位各项工作当中。
        三、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
        事业单位在构建起较系统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后,可在此基础上针对财务风险制定专门的防控模块,给出以下四点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夯实财务基础工作
        财务基础工作是财务管理的核心构成,保证基础工作的严谨性也能有效发挥财务风险预防作用。财务人员作为财务基础工作的实施主体,其个人专业能力、素质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基础工作质量,相较于其他部门,财务部门的人员流动较小,部门内人员多在自身岗位上从业多年,年龄普遍偏高。为始终保持财务管理部门的人员活性,事业单位在加强老员工专业培训的同时,也要给予新员工更多的锻炼、提升机会,通过老带新的方式,为财务管理部门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同时也将更多新的工作思维、方法融入基础工作当中。
        (二)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预算编制时,应严格审核每一笔资金投入的合理性,详细设定各部门的预算管理目标,并结合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要求各部门在本期内充分落实预算管理目标,避免发生超预算现象。
        (三)引入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机制作用于财务风险的事前管理,从事业单位发展现状出发,制定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对单位财务运营及风险发生规律进行预测,结合既定规则评价风险等级,并依照相应措施进行处理。首先,科学设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并将其量化,通过模型分析计算各风险项的发生概率。其次,确保风险预警指标与预警值相一致,依照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确保虚拟值与观测值统一。最后,合理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广泛采集单位发展中形成的各类信息,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深入挖掘单位财务潜在风险,提高风险的可控性。
        四、结语
        事业单位服务职能优化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单位发展的重点任务,为确保服务职能充分发挥,打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单位应从内部控制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出发,规范自身发展行为及管理流程,实现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章俊波.浅析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及其控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3).
        [2]许辉.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J].财会学习,2019(36).
        [3]王自荣.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建设与风险防范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