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燕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102团学校 831302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重视和培养学生养成预习课文的好习惯,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预习后就能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课文中所表述的情节和基本的中心思想也有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学生对课文的预习也课前学习的一部分,通过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当学生有了较好的预习教师在课堂教育时就能充分的展开和发挥。因此充分也说明了教学是一个双边的活动教师的教学实践是离不开学生幽默契配合的。有了学生很好的预习就能降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语文知识的难度。
关键词:小学语文 培养预习 有效性
小学生语文的教学与学习是有自己的特点和基本规律的需要学生完成有,一、课前预习、师生共同完成的有;二、课堂教学,三、学生完成的课后练习。教师要善于准确把握好各个不同的环节,进行有序的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的这几个环节中课前的预习是学习语文中不可缺少的。当学生进行了有效预习,教师就能顺利的拓展教学的空间能收到效好的教学效果。如何在教学有效的合理的把课前预习完成好可能通过以下的方法来实现。
一、教师要依据课文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教师对布置的问题要有合理性,合理性是指教师在布置的问题的难度是要有考虑的,也可以采用适当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分层思考和回答。 对于预习的课文内容一般是结合教学内容的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基本知道预习的基本方向和要达到预习的效果和目标。也可以结合课本内容提出相对有些难度并且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去预习。当学生在预习中遇到课文中特别难度的问题需要在课堂上来解决。教师在布置学生预习时要注意切实要从学生实际学情考虑,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倡导鼓励学生自主的学习,注意难度适量。依据教材内容的目标要求,课前预习可以采用“具体要求” 而学生课前预习的过程则要“精思化”、“求异化”。 学会思考,学会质疑。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课前预习内容有通过自己阅读大体了解桂林山水的美和简单的特点并且有选择性布置通过预习后你喜欢的课文段落进行朗读。对于在阅读课文是要体验到桂林山水入景、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时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完成。在预习《桂林山水》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能否抓住课文中的典型的句子感受桂林的山水,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看见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了解、掌握、知道此句用了对比的修辞于法以及运用对比后的表达效果。还有“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个排比句的运用,把桂林水的特点写得更加形象具体,这样让学生在预习时就能从这些描写中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
又比如,在学习课文《乡下人家》学生通过预习能大体知道自己的家乡在地图上的位置,以及家乡村生活的自然之美,通过学生进一步的预习让学生能感受到家乡的可爱、可亲、可喜。学生通过预习后教师在课堂上把通过预习最喜欢的语句朗读结同学们,让课堂教学活动在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中体现出来。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教学要从学生所熟习的生活进行引入。又比如,在预习《金色的鱼钩》这一课时,教师布置给学生要预习的基本内容,首先在预习过程中找出12个生字以及生字组成的词语,喜出望外、三长两短、奄奄一息、抽噎、支吾、收敛;衰弱、脆弱;支持、坚持;严肃、严厉、严峻、严密、严格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词素采用近义词的方法来进一步理解词语对于这个要求教师可布置成可选择性的预习,对于预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试着完成。其次是通过对课文的预习,能基本了解学课文的故事发展先后顺序分段,抓住事例及事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第三通过预习能简要的复述故事的内容。教师所布置的预习内容都是要经过课堂教学上进行查验看学生预习的效果如何,学生的预习效果也是在不断的积累实践中得到提高。
二、运用适合学生学习的不同预习方式
教师在布置课文预习式不能只采用固定的方式,而是要依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理解程度和学习能力,采用不同的有效的预习方式,采取不同方式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小学生参与预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对课文的预习学生会感受到课文中内容给带给学生的体验和收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有效在预习中得到增强。其中有以下几种方式;1、预习词语,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文章内容进行理解,也可以通过找近义词的方法进行理解,还以查词典,根据文章内容进行选择。2、预习段落,看整篇文章共有多少个自然段,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分逻辑段,进行概括段意。 3、再次阅读整篇文章,思考文章讲了什么内容,用一两句话概括,最多不超过五句,训练后逐步让学生概括表达;4、提问题,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提问题,尽量鼓励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这是依据语文的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字、词、句、段、篇的训练。采用什么预习的形式是要依据所学课文内容来进行布置的。教师在布置预习问题时要结合教材内容的实际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力,布置相适应的预习内容,太高太多和太深的问题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样预习是起不到应用的效果,因此教师布置的预习问题相对具体些和有针对性。让学生能够在预习课文时感受到乐趣和收获。如在预习《雅鲁藏布大峡谷》可以布置通过网络搜集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视频相关资料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后了解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能说出几点,能感受到雅鲁藏布大峡谷壮丽神奇,当学生有了对课文的预习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热爱之情。对于小学语文预习方式要依据不同的年级学段所采取的预习方法也是不相同的。
年级不同语文预习的要求目标也不相同。1)中段年级预习;标出自然段序号,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新词,正确认读准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试着在书上解释有关词语。给生字组词,能听写生字在文中的词语。根据课后问题,了解课文内容,试给课文分段。画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在旁边做上记号。2)对于高段年级学生来说;朗读课文两到三遍,做到正确流利。正确使用字典查字,掌握音、形、义,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进行生字组词,能听写生字在文中的词语。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给课文分段,并试着写出每段的大意。思考课后问题,能根据课文内容回答课后问题。默读课文,把难以理解和含义深刻的句子画出来,做上记号。把不懂的问题写在书上,留着上课解决。能试着写出自己读书心得和感想。年级不同语文预习的方向和目标也是不同的。
三、重视学生预习的实际情况进行验收
如何能知道出学生预习的有效程度,是需要教师经过特定的方式来检验的。通过适当的合理的方式来进行验收。如何现实需要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和目标时,教师可以在上新课之前进行分组抽察提出几个小问题看看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情况。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在回答时是否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通过学生所回答的问题的程度就能判断出学生预习的效果。学生的预习要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逐渐让学生学会如何来预习从哪些方面来进行,这些都是需要在教师的提示和指导下来提高预习的质量。在学生预习中可能会出现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和认识,出现这些情况也是完全是容许的。可以让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解。只要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梳理就可以达到较好效果。为了更好的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教师可以先发导学案,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把自己预习的内容和理解上交给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把不同的预习形式上交。比如,以影视作品、图片、绘画、甚至表演等都可以表现出来。这时教师应该对学生展示出来的预习内容进行合理的点评,表扬鼓励预习内容效果好的小组和学生。教师善于鼓励和激发学生认真预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让小学生在预习的学习中收获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总之,教师要正确引导和启发小学生对语文课文内容的预习,培养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和习惯,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学习。学生预习之前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和预习的目标和方向,鼓劲学生采用不同的预习方式来进行,教师要客观实际的对学生预习内容进行验收。为今后的语文教学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收获丰富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陈晓君.浅谈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J]《速读(下旬)》2014年6期
[2] 黄凌丽.让预习真正有效[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2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