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市第七小学 833400
摘要:在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中,数学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小学生的能动作用,促使小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提升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小学生可以在学习兴趣的带动下,自主地进入数学教师创设的多种类型的教学情境中,从而可以达到数学教学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研究
引言
在小学教学中,数学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问题情境可以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得趣味化、生活化和探究化。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设定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协作来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该科学创设问题情境,针对学生的真实情况来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一、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学生更喜欢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让学生们真正成为数学知识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教师要给学生一些挑战性、探索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更能让学生在知识的思考中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有助于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正方体侧面展开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将一个纸片叠成正方体,并将其展开,让学生看一看侧面展开图。教师通过动手实践引领学生动手操作,并给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够探究出正方形的展开图有几种情况吗?”这一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中进行学习。
二、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具体措施
(一)设立问题情境,引出小学生的反思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难题是小学生常常遇到的,小学生解决数学难题主要是通过询问数学教师或同班同学,虽然可以解决当下的数学难题,但是当小学生在家庭中遇到难题时,由于大多数父母都已经忘却小学数学的知识点,所以并不能给予小学生专业的解题引导,小学生会不断积累数学问题。这种现象说明小学生缺乏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而从提升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途径来看,反思意识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因为小学生只有在具备反思意识的情况下,才能在遇到数学问题时自主地思考解题方式。因此,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一方面不断地向小学生强调在做题时多进行反思,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利用反思性提问启发小学生,这样就能在数学课堂内形成有效的问题情境,小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影响下自主进行思考,促使小学生逐渐产生反思意识,从而有利于提升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
(二)问题情境设定的趣味化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数学接触时间不长,导致学习吃力而产生厌学的情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如果这些困难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最终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问题情境设定中要注意情境设定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数学概念大多数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相对来说不完善,他们无法理解数学中的抽象概念。所以,教师要采用有趣的课堂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最终提升数学学习效率。
(三)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对于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可能枯燥无趣。为了避免学生产生负面心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适当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一些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
教师创设的问题越能接触生活、贴近生活,学生们对数学也会感到有趣和真实,对学生们建立数学兴趣、实践应用能力、独立解决困难能力的提高也会有很大帮助。所以,教师们应从实践出发,依据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指引学生在生活环境下观察、行动、互动,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体现,加深对数学知识和应用的理解,并实现依靠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在讲解《三角形》一课时,可以用“装修的梯子、画圆的圆规为什么是三角形的,而不是正方形、长方形的?”的问题引入,学生便会因为陌生却又十分熟悉的问题带入,产生学习兴趣。另外,在复习知识的时候,也要和生活实际有所联系,教师可以出一些实际的应用题让学生试做,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去探索、思考问题,从而得出答案。如对《100以内加法与减法》复习巩固时,可以让学生数班级桌椅的数量、数街边的大树,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体现。依据学生现有的生活常识来复习、巩固知识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提出问题,然后根据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来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散发的生活魅力。
(四)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学习数学知识需要经过推理和论证的过程,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面积计算”的知识时,学生虽然很容易记住计算公式,但是难以灵活地应对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为此,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数学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周长相等时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面积更大?周长相同时什么图形面积最大?针对这些问题,数学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五)问题情境设定的探究化
在数学学习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还要求学生要具有探索知识的能力。学生在完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更深层次数学知识的奥妙。探究能力也是学生学习数学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教师要创设探究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斗志,培养学生敢于挑战的精神。学生探究性能力的提升,对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六)创设活动化问题情境
活动化教学情境有着良好的作用,通过创设活动情境,可以让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更加灵敏,迸发出奇特的灵感,特别是学习数学抽象思维的要求较高,小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都需要进一步发展。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应依据现实情况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开拓探索问题的空间。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富有趣味的、充实的现实生活材料,尽可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直观的、容易理解的教学。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型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当今的小学数学课堂上较为普遍的教学手段。需要注意的是,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现阶段小学生发展的特点,将创设的问题情境生活化、活动化和悬疑化,帮助学生意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另外,还应该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程光亮.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8(12):115.
[2]刘静.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国农村教育,2018(24):85.
[3]宋玲.探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国农村教育,2018(24):105.
[4]施建国.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12):224.
[5]郄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读写算,2018(3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