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荣
山东省沂水县第三实验小学 276400
课堂教学评价,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如今教育环境,教研部门对每一位教师的考核、评估,无不需要“课堂评价”这根标尺来衡量教师的授课水平。因此课堂教学评价也就成了发现人才,遴选优胜,表彰优秀教师的重要依据。评价过程中,课堂权重往往被分成若干项,如:目标定位是否准确?重难点突破是否成功?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学生参与程度如何?信息技术使用是否高效?课堂练习的设计是否体现梯度?练习数量是否合适?学生动手、小组合作是否体现?板书设计是否合理?课堂教学气氛是否活跃?教师语言是否准确?仪态仪表是否大方?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课堂效果如何.......教师在课堂上需要遍撒“智慧”,触及评价模式里的每一根“神经”方可赢得高分。
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评价是否注重了形式?这些评价的“条条框框”是否左右着教师的课堂发挥?是否遏制了教师创造力的发展?是否使教师思维陷于瓶颈状态?
前段时间,观摩学习了两节数学名师课例,现结合这两节案例和当前的课堂教学评价,粗浅地谈谈自己的拙见。
第一节是全国小学数学泰斗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一年级《解决问题》,案例片段如下:
在讲例题“弟弟采了4个桃子,哥哥比弟弟多采了3个,他俩一共采了多少个?”时,吴老师先是将“小智慧人”引入情境之中,利用“小智慧人”的“前思思后量量”,搞清题目条件和问题以后,紧接着梳理分析数量关系,吴老师让学生绘声绘色地模拟“小智慧人”呼喊来提醒大家:“同学们,你们既得.....,又得......,不然.......。”一道枯燥无味、毫无感情的数学题目被吴老师展示的淋漓尽致,入情入境。然后吴老师让同学们尝试用画图的方法解决,最终按结果将全班等于7的同学和等于11的同学分为两部分,各选出代表举行了一场参赛辩论,辩论会上,吴老师要求得11的代表向得7的代表只能提问题,于是激烈角逐开始了:
代表11:“你们的7怎么得来的?”
代表7:“4加3求出来的。”
代表11:“题目里让你们求的是什么?”
代表7:“求一共的。”
代表11:“你们求的7是谁的?”
代表7:“我们求的7是哥哥的。
”
代表11:“但是让你们求一共的,你们为什么只求哥哥的?”
代表7:“不求哥哥的,怎么求一共的?”
代表11:“不加弟弟的,怎么是一共的?”
经过一番热情争论后,吴老师问始终坚持得7的那些同学他“还7不7了?”男孩子笑了说:“不7了”,而且还对这些“7”们进行了表扬:“你们让老师很佩服的是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敢于与同学进行交流,善于接纳别人的想法。很了不起。”如此巧妙的疏导,终于引导孩子走出一步计算应用题,学会解决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她用那真诚的爱心感染孩子们,贴近孩子们的心。她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细细斟酌一下吴老师的课堂,就拿板书来说:大部分都是学生的作品,字体大小不一,错落无方,有圈有线,圈不圆,线不直,还有吴老师在算式和图之间搭建的长长的“桥梁”。真可谓:“凌乱”!再看其他方面,课堂秩序“混乱”几乎没有小组合作环节,练习题也只有一道,何谈“梯度”?但是,众所周知,被誉为“智慧百合”的吴正宪老师,她的课学生不仅愿学,乐学,下课铃响起后还久久不肯离去。她的课尊重与关爱并存、精彩与感动互生,情感交融,人情味足!她的课即注重知识与内容的传授,还注重思想渗透和策略引领,三维夯实,数学味浓!她的课不仅有面红耳赤的争论与辨析,还有热烈持久的掌声与笑声,感染力强!
第二节是来自济南王延安老师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复习》:
王老师的这节课重点是复习长方体的表面积,他先让学生围绕长12厘米、宽8厘米、高6厘米的长方体,进行小组合作提问题,“比一比谁的问题综合性最强,更有创意?”此处这样处理,任学生的思维天马行空的想象,可谓胆大、目光深远,但是思维的风筝无论怎样飞,都被王老师攥在手中的这根线(教学目标)牵着。整节课的问题经过师生共同筛选、分析、归纳之后,沿“刷(分别从6个面、5个面、4个面刷)、切(分别沿侧面垂直切、沿前后面垂直切、沿底面水平切)、挖(分别从顶点挖、从棱上挖、从面上挖)”三部走,“刷、切、挖”就像一条镶满小学阶段有关“长方体表面积”的知识项链,完美精致地呈现在了学生们面前,使学生对长方体表面积的掌握从零散的知识点、上升到了到纵横沟通的知识链的质的飞跃。
王老师的整堂复习课都是最原始的课件(黑白课件、)既没有激情的导入、更没有迂回曲折的过程、复习课上令人惊叹的更是没有一道练习题。但王老师的课,让学生感觉到艰难的学习不累,枯燥的训练不烦,可谓大胆、简约、实在、智慧、透彻、高效!
?两位名师的课堂流淌出来的不仅是知识、方法、能力的展现,更是一种大度、深度、锐度和温度的倾洒。听他们的课,犹如在品一杯茗茶,淡雅溢香,犹如掬一泓清泉,清透心扉。欣赏一节真正的优质课的内在美,就像欣赏一位古典的东方女性,阳光、深邃、智慧,耐人寻味,韵味十足。
?过度粉饰会失真。为了让我们的课堂变成激情的课堂,温暖的课堂,高效的课堂,真实的课堂,我们的课堂评价机制可以减少“条框子”,提供“妙方子”,拭去“花架子”,多出“金点子”。洗掉铅华,去伪存真,将“死”的评价多元化地“活”用于教师课堂,莫让教学评价的尺子“忽悠”了课堂,让教师的求真求实的思维得以飞扬,让孩子创造性和个性得以彰显,让教学技术与教学艺术融为一体。因为教师是水,学生为船,只有多几把尺子来衡量教师,才能蜕变出“水涨船高”的富有生命力的教育。
期待教育后花园中的更多的瑶草琪花含苞待放,破土而出,而没有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