仉殿岭
盐山县小庄乡小庄中心小学 061300
摘要: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是以数学问题为研究对象,这不仅是数学学习的研究目的,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师的“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教学过程太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和发展,学生学习困难,在班级中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本文针对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与之相关的教学策略,希望对小学在校师生的教学和学习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引言:新课标提出,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的教学要求我们将数学知识放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研究和探讨,让学生通过情境的理解和分析,利用相关的数学知识,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还获得一定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并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参与到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从而提高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激发孩子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在本文中对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提出我的一些看法。
一、勾画标注精简题目,找出数量关系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没有耐心认真审题,一看到文字太长的题目,他们就觉得头疼,学生不会审题,不知道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在哪里,不知道怎么样提取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导致学生对这些题目束手无策,有很多学生一遇到这类题目,就自动放弃,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不利影响。因此,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教会学生对题目进行勾画标注,找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也就是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从而推断出一些结果,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1]比如在学习六年级冀教版数学《比和比例》的学习中,就会有这样的题目:
学校操场共有400平方米,按1:4的比例分给一年级和六年级进行打扫,两个年级各打扫多少平方米?
在这个题目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的对题目进行圈点勾画,通过读题,对学生们进行提问,按照1:4的比例分给一年级和六年级进行打扫是什么意思?然后请同学们回答,400平方米是一年级和六年级两个班级一共负责打扫的面积,这道题目中,我们知道了一年级和六年级的总和,以及两个年级的比,求两个年级的数量,这是典型的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我们可以把比转化为份数,先求出总份数,再求出每份数,再用每份数×对应的份数=总数量,也可以转化为分数的形式,先求出每份数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再乘以总数,就是对应的数量,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解:
一年级:400*1/5=80平方米;六年级400*4/5=320平方米;
一年级:400/5*1=80平方米;六年级400/5*4=320平方米。
二、列表对比,找出间接关系
小学数学高年级的解决问题一般都是复合型的问题,也就是说要通过几步问题的解决才能得到最终的结果,那在这些步骤中一般都是经过一个已知条件,然后求出另外一个间接的条件,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对题目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找出对自己有用的已知条件,找到自己想要的间接条件来帮助自己找到答案。[2]比如在学习冀教版六年级上册比和比例中,有这样的题目:
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9,第二天看了24页,两天看了的页数与剩下页数的比是1:4,这本书共有对少页?
根据读题,我们可以设这本书的页数为x页,那第一天小明看了1/9x,第二天看了24页,那我们可以知道两天看了的页数为1/9x+24,那剩下来的为x-(1/9x+24),它们之间的比例为1:4,通过对比,我们很快就能够找到题目的关系,答案很快就能解出来。
三、简单画图,让学生走入情境
画图在数学学习中是一种很常见的学习方式,简单的画图能够让学生渐入佳境,很好的理解题目中的意思。比如甲乙两人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分钟走100米,与乙的速度是5:4,5分钟后,两人正好走了全程的3/5,A,B两地相聚多少米?通过题目我们可以这样画图:
甲 乙
V:100 V: 5:4
?
从题目我们可以知道乙的速度应该是100÷5×4=80,那甲和乙两个人的速度是100+80,此时两人走了全程的3/5,因此这段路的全程距离应该是(100+80)÷3/5,帮助学生解出了这道题。通过简单的画图,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帮助学生展示出解题思路,清晰可见,问题很容易解答出来。
结语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能力,老师还要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学习,积累更多的解题经验,以便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解题思路和解决方法,并且还帮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参考文献
[1]李玉红.小学高年级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亚太教育,2019(12):25.
[2]贾重阳.探讨农村小学高年级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J].中国农村教育,2019(2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