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婷
江苏省淮安市南陈集中学
【摘要】: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培养审美文化素质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美术教育并没有全面到位,而且中学美术教育往往普遍片面强调学生美术技能技法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所以新课程下教师要转变观念,要科学地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创造审美感受的机会,逐步树立学生热爱祖国传统美术文化、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让真善美在孩子的内心萌芽。为此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审美心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要让学生多接触高品位的名作名画,积累形象贮存;引领学生,深入社会和大自然去寻找、发现、欣赏、创造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中学美术 教学 新课程 审美能力
什么是审美能力?这里我们先界定一下它的定义域。“审美能力”亦称“审美鉴赏力”。审美鉴赏力就是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等。在人们的学习、训练和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对客体美得认识、评价和再创造,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创造的统一。
国家教育部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必修美术课程。为什么呢?因为美术教育能提供其它学科所不能提供的给予价值。这些教育价值所导致的结果将构成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部分,帮助他们更好地享受生活,创造生活。因而,没有美术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对于美术教育价值,《美术课程标准》确认了五条。而把“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列在首条。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我不知道老师们有无这样的经历和感觉:如果学生没兴趣学习,你尽管讲得口若悬河,效果却微乎其微,教师离开课堂,顿觉身心疲惫;反之,如果学生学得聚精会神,津津有味,跃跃欲试,教师却不觉身心疲惫。
我这里援引一个具体的教学实例——有位中学美术老师在教学《用线条生动地描绘物象》一课,适逢下雪,地上已积了几公分厚的雪。教师进入课堂后灵机一动,他对学生说:“这节课我们到操场上去上”。学生一听,个个一头雾水:操场上都是雪,怎么上课?学生随着教师呼啦来到了操场上。
这时教师信手捡起一根鸡蛋粗细的棍子作笔,在雪地上画将起来。画什么,学生全然不知。只见教师手握棍子,在雪地上左右移动,上下翻飞,那粗狂的线条随之腾挪跳跃,老师似乎在跳芭蕾。学生眼都看直了:老师您在画什么呢?
画完了,他扔了棍子,粗气未平:“大家现在去教学楼顶”。这时的学生又一头雾水:怎么回事?学生又呼啦来到楼顶,俯视老师刚才画在雪地上的“大作”。有不少学生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少顷,一个学生兴奋地大声喊起来:“那不是条龙吗?”“不错,老师画的是条龙!”许多学生附和说:“大家快看,龙头高昂,龙身蜿蜒,好有气魄!”
继而学生回到操场。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用线条描绘物象。下面老师给你展示的机会,也想老师那样,用大胆、果断、夸张、流畅的线条去雪地上画你想表现的物象。学生兴奋极了。
至于学生画的如何,我们姑且不去理会。就这节课而论,我觉得教师抓住学生喜欢玩雪的心理,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室外:雪地作画。可谓是独具匠心,别出心裁,别开生面的一节美术课,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地激发了。同时,学生对老师画的“雪地飞龙”大加赞赏的评价,无疑彰显出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让学生多接触高品位的名作名画,积累形象贮存。
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以为必须要让学生多接触高品位的名作名画。所谓一见钟情。不见,何以钟情?钟情即审美。
也许有人会说,简直‘痴人说梦’,到哪儿去“接触”,何地去“欣赏”?请恕我冒昧:你落伍了吧!举个例吧,假如你点击:WWW.dpmhttp:/WWWdpm.org.cn,我想你无论在哪,包你如亲临故宫,中国文化的精品,14个网页分类,你可以一览无余,一饱眼福。名作名画也一样。所以,“看名画,不用慌,互联网,帮你忙”。
初中美术课堂的欣赏课教师一定要重视起来,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熏陶让他们具备一双慧眼:发现美的、鉴别丑的,从而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我记得在上《在临摹中感受》有一幅毕加索的《在沙滩上奔跑的女子》这幅作品,画面中两个女人袒露着胸部在海边奔跑。学生窃窃私语,老师一定不要难堪 ,大方的告诉学生这是描绘了两个海滩上奔跑的女子,从画面我们可以感受到阳光和热情,这是艺术作品与低俗的图片是有区别的,我们通过欣赏学习大师的造型、用色,学会用临摹的方法去学习大师的艺术手法,这样自然的引导,扭转了学生的思想从而帮助其确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及其资源,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欣赏名作名画;其次,教师可带领学生通过绘画、工艺、设计等课业,进行随堂欣赏;第三,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区、市的美术展览馆、博物馆和画展;第四,预约当地知名画家,或讲座,或座谈,或亲临其画室、画斋、画坊、工作室,看画家现场作画;第五,教师举办自己或学生的画展。长此以往,学生的美术情趣绝对受到陶冶,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尽在不言之中。
三、深入社会和大自然,引导寻找、发现、欣赏、创造美。
众所周知,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缺少的是我们发现美的眼睛。因此,美术教学要打破“足不出户”,禁锢自我的格局。教师应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深入自然,去观察美、发现美、感悟美、欣赏美、创造美。
我们深知,学生走出课堂,一方面放飞自己的心情,另一方面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去感受大自然的清净与和谐,其创造的意识也会自然萌生。同时这又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何乐而不为呢。如我在上《情感的记录》这一课不满足于室内的瓶瓶罐罐,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近自然,亲近自然的一花一草,感受自然意趣和大自然的色彩。学生在表现作品的时候就不会刻板无趣而是一幅幅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色,这样就展示了多样的绘画世界,打开了思路,拓宽了视野,引导他们对生活进行细致观察,强化自我感受。这样就提高了审美能力,这样的审美建立就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生动有趣的内心迸发。
这里我们不妨作一两种假设:学生如果看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落日,其雄浑深邃的美景,是否会打动他们,从而产生创作《大漠落日》这幅画的冲动呢?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也许能脱口而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试想,如果学生登临庐山,亲见此情此景,又该作何感想呢?有人会说,学生不是没去大漠和庐山吗。我的意思是想告诉大家,学生是具有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大漠、庐山我们暂时去不了。那么家乡的风光也毫不逊色于大漠、庐山。
因此,我们应根据教材内容及其教学进度,适当地安排学生去参观访问;去野外写生;去农贸市场速写;去旅游,游山玩水,去领略大自然的旖旎风光,从而陶醉在大自然中。久而久之,不屑说“发现美”,其“创造美”的欲望定然萌动。而这种欲望一旦萌动,则毫无疑问地说明,学生已不可抗拒地具有了审美能力。
诚然,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途径还有很多。但是,我认为,无论运用什么方法途径,都必须记住新课程理念,把“知识本位”的课程向“以人为本”的课程转变。一切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健康、持续、和谐地发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同样如此。
【参考文献】:
1、金玉峰 《中学美术教学法研究》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2、王承昊 《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法》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杨建滨 《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尹稍淳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