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区域认知”素养下的教学与思考    ——以《等高线及其运用》为例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7期   作者:姜 涛
[导读] 区域认知是地理核心素养之一

        姜 涛
        浙江省平湖中学  浙江省嘉兴市  314200  
        摘  要:区域认知是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区域认知能力是重要的地理学习能力之一,区域认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深度体现十分值得探索。本文以《等高线及其运用》为例,立足区域认知维度,从区域认知的认识方法、区域发展的认识视角、可持续发展的认知理念三大角度进行实践探索和教学思索,通过基于课堂真实的问题情境、现实中结构不良型问题与操作性的学生课堂实践活动等途径,力求寻找到“区域认知”素养落地的方式和策略。
        关键词:区域认知;产业发展;等高线  

        地理核心素养应是学生借助地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最需要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思维。[1]“区域认知”作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在当前的地理教学中深受重视。“区域认知”是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策略与思维方式。其主要包含“用区域的方式认识”和“对区域本身的认识”两个方面的涵义。区域认知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善于创设情景、提供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表达真实的学习体验、在互动中开展生成性的探讨与点拨,从而逐步形成“区域认知”的思维、方法与素养。“区域认知”在以中国地理或世界地理为背景下开展学习相对更易操作,但若涉及等高线这一类相对抽象的区域背景开展教学时,往往教学就显得支离破碎,那么基于等高线所反映的这一类抽象区域,如何开展“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就十分值得思考与探索了。
一、立足“用区域的方式认知”掌握认识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是区域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围绕以等高线为背景的区域图为探究主线,可开展对区域认识一般方法的探究。具体如下:
【教学片段: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
展示: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









设问:结合材料和图,说一说可从哪些角度去认识这个区域。
探究: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实录与整理。
板书:
                    位置
自然(地形、气候、水环境、土壤等)
人文(人口、经济、城市化、交通、矿产、产业等)
设问:说出图示地区地形具有哪些特点?
点拨:从以下角度思考——地形类型;地势高低;地势起伏等。
设问:说出图示地区的气候具有哪些特点?
点拨:(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雨热同季。
从上述教学片段可知:
(一)多要素区域示意图利于区域综合认知
从上述等高线示意图中不难发现,包含了众多的地理要素信息:比例尺要素利于从尺度角度把握区域的大小和范围;指向标要素利于从空间方向的角度准确定位;河流要素利于从水源角度考虑对聚落形成与区域发展的影响;煤铁矿产要素利于从资源角度考虑资源如何高效和环保地利用;等高线要素利于从地形角度考虑人口分布、聚落形成、交通布局、产业发展等;“我国东南沿海”的文字信息利于学生基于区域背景综合考虑区域的发展等等。提供多要素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全面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对掌握区域认知的方法是极为重要的。当然,要素的选取与展现,须结合区域研究的范围、内容和方向,可提供一些必要的地理信息元素,也可提供其他更多的信息元素,以培养学生更为复杂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多维度认识区域图利于培养认识方法
以开放式的设问提供给学生尝试全面认识区域的机会,充分暴露在认识过程中的问题,不断完善区域认知的结构,修正不良或错误认知,形成认知结构体系以培养并掌握认知区域的一般方法。如表述区域位置的一般方法,从“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的角度去思考,同时,可适当补充海陆位置、邻国位置、重要地理事物分布位置、板块位置等区域示意图,以充实对“相对位置”的认知。
(三)多角度深挖要素点利于形成认识体系
立足地形、气候的特点开展探究,结合图示区域深挖某一要素的认知,在宏观区域认识的基础上,开展微观要素地深入分析,形成“发散性”区域认知体系,并可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提炼学生自我区域认知一般结构,再结合具体区域要素开展区域一般性规律与特殊性特征的表述,以实现从归纳到演绎的思维训练过程。
二、立足“用区域的发展视角”拓宽认识视野
        认识区域的一个重要目的便是如何实现区域发展,而产业发展则是区域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上述图示开展区域产业发展的探究,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实现拓宽认识视野的功能。具体如下:
【教学片段:探讨区域的产业发展】
展示:结合材料与图,说一说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渠道,并简要地说明理由。
生答:第一产业:发展水稻种植业,原因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光热充足。限制性因素是平原面积较小。第二产业:发展钢铁工业,原因是有铁矿、煤矿等资源。第三产业:农家乐;攀岩,可充分利用地形的高低起伏,天然陡崖分布、优美的自然环境等。
探究:第一产业——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水源问题。
1.画出图中的河流的流向,说明判断的理由。利用谷线处可能有河流分布的特点,尝试描出图中可能的河流支流。
2.若图中要建立一个水库,请找出最合适建水坝的地方。若水库的最高蓄水水位达到约250米,请画出淹没的区域;图中甲处居住地是否需要搬迁?如果搬迁,建议搬迁到哪里?说明理由?
3.分析当地发展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
探究:第二产业——铁矿、煤矿等资源开发问题。
4.若要建一条连接铁矿区与煤矿区的公路,画出相对适宜的线路,并说明理由?
5.连接铁矿区与煤矿区的地形剖面线是如何的?根据提示材料,同伴合作尝试画出。
探究:第三产业——攀岩问题。
6.陡崖最高处的海拔、最低处的海拔、相对海拔高度分别是多少。
7.判断站在乙处居住区能否看到图中的陡崖攀岩活动,说明判断理由。
从上述教学片段可知:
(一)以“情境穿融碎片知识”转变认知角度
学科情境是学科知识产生、提出、发展的条件、背景、过程或故事。从教学的角度来讲,它是促进学生学习、理解、消化、建构学科知识的具有社会化色彩的学习环境的概括。[2]本节课等高线及其运用所涉及的知识点多相对又零碎,通过区域产业发展为主线,将相关问题一一落实到具体的产业发展的真实情境中,以此,涉及到的河流流向、支流分布、水库选址、居民区搬迁、交通线路选址、透视问题、陡崖相关高度计算、特殊等高线计算等问题就被一一穿融,以全新的认知角度加以呈现,利于对原有等高线相关知识加深理解。
(二)以“操作性的活动设计”深刻认知印象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进一步突出学生主动学习为主体,教学中采用了更多的画出河流流向、描出支流的位置、找到水坝的位置、画出淹没的区域范围、画出公路的路线、画出地形剖面图等更多操作性强的学习方式来加以开展,增加了学习的体验感,提升了认知的效度,充分体现了地理实践力的落地。
(三)以“用结构不良型问题”促进认识跃迁
“结构不良型问题”地探讨可培养学生开放性的综合思维。如涉及搬迁问题,搬迁到何处?搬迁过程中会涉及到哪些经济、社会等问题?都是值得拓展讨论的。又如铁矿区与煤矿区的公路选线问题,在穿越等高线的地方是如何设计的?通过假设探讨、真实图片展示等方式加以解决。再如攀岩项目在前期旅游设计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需要考虑地区接待能力、交通通达度、旅游资源特色发展和集群分布状况等旅游地理的相关知识。“结构不良型问题”在地理课堂中的设计与使用让生活与地理更加紧密联系,从而实现活学活用之功能。
三、立足“用可持续发展高度”实现认识跃迁
任何一个区域,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同时也在不断地谋求区域的发展,区域的发展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二是关注区域环境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如下:
【教学片段:本区域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设问:结合图示信息和产业发展状况,说一说该区域可能面临的环境问题。
生答:不合理农业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开矿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下水污染;人口聚集引发生活垃圾污染……
活动:为了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防治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探讨。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区域认知的重要理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伴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甚至可能诱发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区域认知的归宿应该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区域发展观,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同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是区域认知的重中之重,通过区域认知学习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更是地理学科教学的重要使命。
四、结束语
地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有机联系,而区域认知是实现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切入口。区域认知是实现综合思维训练、开展地理实践力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培养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手段。在尺度匹配视角下学习区域地理,在空间视角下解析区域地理要素,在综合思维导向下理解区域特征,在人地协调观指导下审视人类活动。[3]因此,在区域认知的方法、认知区域的结构、拓展认知的体系、穿融认知的主线、实现认知的互动、解决认知的冲突、升华认知的要求等方面,今后需要探索的方面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汤国荣.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J].课程·教材·教法,2015(11):119-122.
[2]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3]李淑春. 基于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地理教学策略——以中学区域地理教学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