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琼
重庆市南川区金山镇中心小学校,重庆 408400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思考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将其引向深处,激发学生感受数学思考的魅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数学思维,培养数学问题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生;问题意识;思维能力
引言
数学思维指的是学生在参与数学课程知识的学习活动时所产生的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数学思维能促使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内容进行灵活的思考与分析,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因此,对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在开展教学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促使学生使用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对数学知识的内涵及本质进行深入挖掘,并增强其对参与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最终实现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
1 问题意识在小学低年级数学中的作用
1.1 营造提问的课堂氛围
由于很多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小学生,在之前的课堂学习中已经习惯了被动地听课,他们不敢质疑教师所说,所以,如果缺少能够促使他们提出问题的环境,问题引领下的学习方式也难以有效实施。小学数学课堂上,在一种宽松的环境氛围下,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分享自己的存疑点,让他们敢问、想问、会问、爱问。
1.2 增强学习体验
小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对于新鲜事物。为此,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生活情境的方式,让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与情境产生冲突,这样他们头脑中就会产生问题,进而产生主动探索新知的欲望。
1.3 激活学生自主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注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引导他们针对自己存在的某一疑点,进行深入探索并持续思考,让这一疑点逐步得到聚焦、变得清晰,形成聚合思维。随着教学的进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也会不断地深入参与,就会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这些问题联结到一起就会形成一个“问题空间”。
1.4 延长学生的思考时间
在问题引领学习模式下,当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是关键。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多种形式来回应学生的问题,如让学生准备一个问题本随时记录。学生问题本的问题在一周内尚未得到解决的,教师可以建立班级问题角,集中处理学生的问题,让全班学生能够交流分享,这样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延长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
1.5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反思
小学生在课后通常都没有自我反思的习惯,在问题引领学习模式下,数学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每堂课后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鼓励他们从中发现新的问题,积累学习经验。
2 问题意识在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
2.1 让问题紧扣教学环节,探索数学规律
学生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启蒙阶段是在小学时期,小学数学教学是通过引导和锻炼学生对抽象问题进行抽象思维的关键时期。因此,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要有效地帮助学生搭建起一种思维活动的支架,寻找自然规律、发现关系,并通过逻辑思维来加以证明。例如:课堂上多向学生发问“为什么?”“你是怎么思考的?”“怎样才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其实在数学习题中,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回答“为什么”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发展。比如:在教学找规律时,2、5、9、14、20、X、35、44中间的数应该填几,有很多同学找不到规律,就放弃了,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所以先让学生寻找2、4、6、8、10、12、14和1、3、5、7、9、11、13这样的等差数列,提问:有什么规律?学生思考后回答出:它们每相邻两个数之间差2。接下来再提问思考2、5、9、14、20、X、35、44,有什么规律?小结它们的差依次是2、3、4、5、6、7、8、9,有一定的变化性。这样学生学习起来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2.2 丰富课堂内容,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中国传统教育会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学生害怕犯错误,在面对问题时,就会表现的不敢发言或慎于发言,如果自己的答案和别的同学不一样,便有“自己一定是错的”的想法。因此教学时不要规定答案,没有了束缚,学生就能用平时学到的知识,展开思维想象,回答的内容会多彩多样,体现数学课堂的灵活性和真实性。在这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学生思维为点进行有效的提问,拓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并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有效激活学生思维。比如,教师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相关内容时,就可应用“问题引导法”。在课前,教师要将“积变化规律”内容进行整理,并将与其相关的多种习题进行规划,设置成小组探究主题带往课当中。在课上,教师先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并随机为小组分配不同探究习题,如:“10×2、20×2、20×10”等等。在各个小组完成习题练习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索其中的变化规律。在各个小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聆听,但对于其中的探索方法和思考内容不做过分干涉。在各个小组完成讨论后,教师要鼓励学生阐述表达结果并将内容以树状图的形式在黑板中规划出来,在某一同学进行阐述时,同一小组成员可根据某一主题进行拓展和延伸,让树状图的细节和内容更加丰富和饱满。接着,教师根据树状图内容,结合教学目标对该堂课程展开深入剖析。
2.3 跟据不同年龄段指导思维方法,强化思维训练
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关注点不同,教师应遵循小学生的特点设计提问。低年级的学生更喜欢“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高年级的学生则更喜欢关心周围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问题情境创设的时候,教师需要牢牢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开发小学生数学思维、发散思维、抽象思维的有效途径。例如:对于低年级小学生,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知识点时,可以针对小学生爱玩爱跳的性格特点,从足球比赛中球员踢进球的次数累加计分、犯规扣分来让学生理解。再比如利用画五角星进行5的乘法口诀的提问:1颗五角星有几个角?2颗五角星有几个角?3颗五角星有几个角?......7颗8颗9颗呢?这种现实生动的例子,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什么是乘法含义。
2.4 课后引入问题,拓展学生思考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的“你知道吗?”利用其中提到的内容,既能完善新授内容的知识建构,又能引领学生“再创造”,促进学生思考的深入。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时,可通过数学文化知识的介绍,并伴着简单的演示操作,带着学生换个角度思考,发现只用一个三角形来研究也是可以的,且方法还很多。鼓励孩子课后继续研究,将学生的思考延续到课外。
3结语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会思考、爱思考、将思考持续下去,是数学的魅力。而学生无时无刻、不间断地在继续思考着,必将助力学生的数学学习。其实,学生就好比土壤,需要教师悉心栽种……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以关注学生的思考力的发展为己任,让学生的思考真正地在数学园地中落地、生根、发芽、成长。
参考文献:
[1]郑燕兰.关注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以《长方形的面积》为例[J].知识窗(教师版),2020.01.
[2]林长福.在课堂上“放飞”学生的思维——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6,(23
[3]陈春.小学数学“问题引领·自主解决”教学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18(32):3—4.
[4]黄建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读与写,2020(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