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亚梅
江苏省淮安市南陈集中学
摘要: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基于学校本身自主进行的突出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程。马灯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校地方特色文化,为了保护和传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灯舞,我校将非遗马灯舞引进校园,开设校本课程,让同学们了解马灯舞、学习马灯舞,传承马灯舞;让学生了解马灯舞的起源、特征、发展、传承的意义等知识,既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又可以让同学们树立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对培养时代新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灯舞非遗文化 艺术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基于学校本身自主进行的突出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程,是完全由学校自己开发与实施的特色课程。强调特色和个性,强调学生的兴趣培养和全面发展。我校马灯舞非遗文化艺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学校特色文化,使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目标一致、内容开放的课程体系。
既突出了地方传统特色文化,也增强了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更发展了学生的艺术特长,对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新人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马灯舞非遗文化艺术校本课程的提出
开展马灯舞非遗项目进校园,将其纳入校本课程,对保存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健康有益的民风名俗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丰富同学们的社团学习生活,提高同学们的文化素质,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校地处淮阴区(原淮阴县)南陈集镇,县(区)志记载:“民国初期,民间文化活动开始活跃,庙会、龙灯、马灯等传统文化表演形式渐渐盛行。庙会以马头惠济祠最盛,每逢庙会,人们从四面八方会集于此。玩龙灯、跑马灯,盛行于西南各乡,以南吴集、赵集一带为最。”近代每逢春节举办马灯舞活动,一敬神人,二是娱乐。
马灯舞也叫走马灯或跳马灯,顾名思义,其主要动作就是走。主要道具为马和灯。所谓“走”即舞蹈表演演员人数一般为八人,列单纵队,伴着锣鼓节奏出场,马不停蹄直至结束。其具体步法有走步、侧步、跨步、退步、踮步、踏步等。其次是队列变化,有单纵队、双纵队、四纵队、交叉队、环形队、波浪队、旋转队等。演出又可分行进表演和定点表演。所有表演均要精力充沛、动作有力、步伐铿锵,队列整齐,节奏感强。所谓“灯”即是将点燃的腊烛放在马的前后肚子中;另外,在表演的场地四周有数个灯笼,起着装饰和照明。马和灯的制作,是用竹篾扎内筋,外面蒙上布或纸。马分马头、前身、后身三部分,演出时由演员居其中,右手执马鞭,左手持马头。马前后肚各点灯一盏。扮马人身穿古式服装及头饰,上佩有铠甲,以红黄两色为主,马脖和脚脖系有响铃。乐器——以打击乐器为主,主要有锣鼓、竹梆等。表演时合锣鼓节奏,声势宏伟,步伐协调,感染力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为了保护和传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阴竹马灯舞,我校决定将非遗《淮阴竹马灯舞》引进校园,开设校本课程,让同学们了解马灯舞、学习马灯舞,传承马灯舞。让学生了解马灯舞的起源、特征、发展、传承的意义等知识,既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又可以让同学们树立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二、马灯舞非遗文化艺术校本课程的开发
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马灯舞非遗文化艺术校本课程,目的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地方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拓展学生文化知识视野,增进学生对家乡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生活,发展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马灯舞非遗文化艺术校本课程内容是实现校本课程目标的手段和载体。
我们选择校本课程内容除了考虑到与校本课程目标的关联性外,还考虑到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学生和社会的实际意义,能否为学生所接受,是否与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相一致等问题。因此从如何应学生的能力、性向、经验和现实生活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出发,开发马灯舞非遗文化艺术校本课程。马灯舞非遗文化艺术校本课程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是马灯舞非遗文化的发展历史;
二是马灯舞非遗文化的申报;
三是马灯舞非遗文化主要传承人;
四是马灯舞非遗文化博物馆、文化馆及表演场所;
五是马灯舞非遗文化国内外表演及交流活动;
六是马灯舞非遗文化引进校园
三、马灯舞非遗文化艺术校本课程实施的策略
为了做好马灯舞非遗文化校本艺术课程的开发,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的实施策略:
一是加强校本课程培训。课题组将十分重视马灯舞非遗文化艺术校本课程实施的校本培训,丰富提升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所缺乏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满足学校马灯舞非遗文化艺术校本课程实施的需要。课题组根据相关马灯舞的材料,围绕马灯舞的历史起源、发展变化、申遗之路、获得成绩、道具配套、表演方法、创新之路等几个方面自编了马灯舞的校本课本。我校计划明年将对全校各年级(除了毕业班)进行马灯舞校本课程和舞蹈培训全覆盖,展示我们南陈集镇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生态环境等优势,树立“文化自信”之路,加快省级非遗进校园的步伐。
二是将马灯舞非遗文化艺术校本课程的实施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安排音乐与美术老师任教。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校十分重视民间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为了传承和发展这一“非遗”项目,学校将“马灯舞”作为特色教育贯穿在学校体艺与美育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将非遗项目传承到校园,从中学生抓起。非遗进校园,正在加速破解因民间艺人老龄化、保护资金不足、政策不健全等因素,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陷入“人亡艺亡”的“传承迷局”等问题。2019年10月中旬,我校盛情邀请了传承人汤中元老师来校指导,手把手教本校音乐老师,美术老师跳《马灯舞》,并且对马灯舞的十大阵法进行了重新编排和完善,通过完善更能贴近原始表演技法,王军校长亲自坐镇监督,老师们学习进步很快,仅利用两个半天的空余时间就将要花三天时间《马灯舞》阵法学完。
三是组建“马灯舞”艺术社团。我校在采取学生自愿申请报名、班主任推荐、授课老师面试确定的办法,组建“马灯舞”艺术社团,因我校是一个完全中学,所以我们的队伍分为高中和初中两支队伍,每两周集中开设一节“马灯舞”校本课,并邀请专门的马灯舞传承人走进学校开展教学。随着“非遗进校园”活动的持续推进,不仅提高了非遗的可见度,更在孩子们的心中播种对非遗文化认知和喜爱的种子。通过同学们刻苦的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都能熟练地掌握马灯舞的十大阵法和套路,跟随锣鼓高低起伏变化,颠、跳、跑、跃,队列错落有致,仿佛进入远古刀枪拼搏,厮杀战场。
四是积极做好校本课程的交流与探讨。为了更好的推进马灯舞非遗文化艺术校本课程的实施,课题组将与县內外专家、文化部门领导、学校教师交流,促进了我校马灯舞非遗文化艺术校本课程的实施。为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继承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校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将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通过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参与,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认同,从小树立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从而通过校园带动家庭并影响社会,产生明显的社会效果。
总之,开发与实施具有地方特色的马灯舞非遗文化进校园,将其纳入艺术校本课程,对传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健康有益的民风名俗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是学校充分利用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增强办学优势、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能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地方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拓展学生文化知识视野,增进学生对家乡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生活,发展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