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姝廷
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场小学 山东青岛 266414
摘要: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起步阶段,对于学生来说,尤其要重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而语文作为知识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不仅担负着教授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使命,同时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而经典古诗文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教师更应该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学生感受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可是农村小学由于受地域等条件的限制,还存在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本文希望通过对农村诵读教学的研究,了解其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具体教学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
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9年秋季起,语文教材统一更换为部编版,通过对新教材的研读,我们发现其中大幅度增加了古诗文篇目,一年级就有了必背古诗、古文,据统计小学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增加55篇,增幅达到了80%。这也是自白话文兴起后,在所有的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文所占比例最高的一版。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与文学素养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而经典古诗文凝聚了先人的智慧与审美情趣,通过加强对小学生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语言的热爱之情。
一、当前农村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模糊了诵读与背诵的概念
古诗文诵读教学旨在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其中蕴藏的韵律美和文字美,体悟意境美。可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对诵读的认知不够深刻,只是简单的将经典古诗文诵读与古诗文背诵等同,模糊了两者的真正意义所在,将背诵古诗文当做教学的重点内容。在考察教学成果时简单的与考试划等号,只关注学生能否将课文默写下来;能否精确解释字义和句意;能否准确地表述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这种僵化的背诵,不仅使得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古诗文的含义,体味其中蕴含的文字美与韵律美,也容易降低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发挥不出古诗文诵读对于文化传承的促进作用,没有体现古诗文诵读的教学目标。
(二)对经典古诗文诵读重视程度不够
在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中,多数农村教师仍然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灌输知识,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使得古诗文诵读课堂气氛沉闷不够活跃。未能解其意,明其情,教师让学生针对某篇古诗文进行轮流式的朗读,也只是为了活跃气氛导入新课。这种按部就班式的朗读缺乏针对性、目的性;诵读结束后,教师也未进行指导与点评,而是直接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或者即使对学生诵读给予了相应的意见,也只是表面化的,不够深入,如哪句应该重读、哪句应该轻读等,并不重视学生古诗文韵律美的把握意境的领会。
(三)课堂给予学生的诵读时间较少
现阶段,小学语文课一节时长多在40~45分钟之间,古诗文的诵读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一定的比例,可是笔者在进行课堂调研时发现:部分农村教师在进行经典古诗文教学时,将诵读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可是在实践过程中给予学生的时间非常少。教师往往在简单的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就将大部分实践用来讲解古诗文的相关知识点、答疑解惑或是讨论活动,使得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流于表面形式。基于此种现状,小学语文课堂诵读时间的所占比重,已经成为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忽视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优秀传统文化独具特色、博大精深,对其的传承和学习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其中经典古诗词诵读作为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有利于学生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农村教师忽视经典古诗文诵读对学生文化素养的熏陶作用,上课的诵读过程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让学生在字词中静心体会、发挥想象,忽视了德育和美育的要求,不利于情操的陶冶与文化底蕴的传承。
二、小学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中可尝试的教学策略
(一)实现教学内容与诵读的有效结合
在实际教学中,知识教学与诵读两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应将两者有效融合。教师在讲解古诗文内容环节,应先让学生自行诵读和理解古诗文,然后教师在针对古诗文内容进行讲解。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知道自己哪些部分理解的正确,哪些部分理解上存在误区,并进行改正,从而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当充分理解古诗文后再进行诵读,则能进一步体会诗中的意境,并通过斟酌诗文字词所表达的情感来调整诵读方式。同时,当教学内容不是古诗文诵读时,教师也可将经典古诗文引入教学中。例如在讲述一些描述祖国江南风景类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将《江南》这首诗引入,并抓住“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些重点诗句,描绘其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鱼儿戏荷叶的欢快场景,使其获得美的熏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通读全篇,想象古人在江南采莲时的场景。?这一过程并不会耽误太多课堂时间,但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意识到现代白话文与古诗文间也存在联系,激发思维活跃性。
(二)丰富经典古诗文诵读的形式
教师在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时,不应局限于流利的诵读这一种要求,而应回归古诗文的韵律美,给予学生自由的诵读空间和多样化的诵读形式。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进行分组,结合情境,分角色诵读古诗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程度;或是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比赛,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文,独立设计和编排诵读的形式,辅以音乐和道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为了更加完美的展现诵读成果,将会针对古诗文对其情境和意境进行深入分析,丰富其对古诗文的认知和理解。
(三)反复诵读体会经典古诗文的魅力所在
教师之所以重视诵读教学,是因为经典古诗文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语文对学生的影响更多的应该是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是需要长期学习逐渐积累的。古诗文由于距离学生所生活的时代较远,所以在短时间内的古诗文诵读教学无法起到对学生审美情趣与文学素养的提升作用;但古人常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如果长期坚持、反复的诵读古诗文,才会真正的理解和感悟古诗文的情感和意境,结合不同的情景,也会有切合自身的不同感悟。因此,要求教师在开展古诗文诵读教学时,应在每节课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古诗文的诵读活动。如果课堂教学任务较多,诵读时间不充足,教师可以利用早自习让学生诵读古诗文,在朗朗读书声中,体现的是对文化的传承,对民族精神的继承[1]。
(四)实现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课程的有效整合
传统文化历经时代的变迁,依旧历久弥新。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小学语文课程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基础性教育作用。我国诗歌发展历史悠久,作品不胜枚举且题材丰富。古诗词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不仅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精髓,更是体现着中华历代文人墨客对文学艺术的追求。教师应充分发挥古诗词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优势,使学生养成诵读经典古诗词的习惯,在日积月累中凝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优美富有韵律的诗句,对学生展开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改变传统单一说教。以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为例,首先教师组织学生结合以往所学知识对这首诗进行节奏划分,明确古诗的韵律。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进一步讨论这首古诗的表达特点。接下来针对古诗内容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向学生讲解春节所蕴含的丰富传统文化。最后,让学生有感情的齐声诵读这首古诗[2]。
总结:新时代背景下,新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小学生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所以农村教师更应积极转变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结合新教材,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古诗文诵读教学。将古诗文诵读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开展丰富多姿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并给予学生充足的诵读时间,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唐艳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J].中国校外教育,2017(S1):112.
[2]孟祥丽.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J].中国校外教育,2017(3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