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芬
林西县大营子寄宿制小学 内蒙古赤峰市 02525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和推进,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工作也迎来了全新的局面,得到了全面的进步。而且,在这一模式下,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力、课堂学习水平、综合学习素养等看得非常重要。本文将紧密结合“小学语文特教工作的开展”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且会结合当前特教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提出相应的看法与意见。
关键字:教育环境;小学语文;特殊教育;开展方式
在开展特殊教育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学习上的引导,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培养。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渐地放下内心的偏见,挺起胸膛堂堂正正的做人。这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很大的帮助与提升。而且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还需要秉承着如何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健全的学习框架进行分析与研究,借此为学生打造一个高效学习的空间和环境。
一、重点体现学生价值
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教师要重点突出学生个人价值的体现。让学生认识到其中的道理,发现自身的价值,并且能够正确的评价自身。教师要以鼓励作为引导,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特长。教师可以从简单的课堂问答做起,让学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提问学生一个问题,但是切记问题要简单易懂,保证学生能够答得上来。在提问过后,学生能够及时的说出正确答案,这时候,教师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其他学到对积极地参与到其中。因为根据学生的内心想法来看,他们急需要他人的认可和肯定,而且学生内心的被需求感和被接受感非常强烈,所以导致他们的神经非常敏感。所以,在特教环境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要积极的鼓励学生,尽量回避学生身体上的缺陷。让学生感受到来自班级的温暖和力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生活的期待。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重要的帮助。特别是对于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来说,其本身并不具备高效学习的能力与水平。但是教师若能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其进行引导,那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是可以在后期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开展“问路”这一内容教学的时候,可以将学生带领到班级外面进行教学。
通过该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发展水平。如,教师可以挑选出一名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然后然这名学生将向他人问路的对话写下来。同时,教师需要要求学生通过写作文的方式来写。此时,学生可能会写到:“我想去学校的花园,但是我找不到路了。刚好遇到了对面班级的大哥哥,便问他‘哥哥,你知道怎么从这里去花园吗?’后来哥哥告诉我说‘沿着这条路一直走,在路的尽头有一片美丽的牵牛花。向左转弯就到啦’。”然后,教师再带领所有学生对其进行观察,并且深入了解文章中所写的“牵牛花左拐之后的花园”在哪里。经过观察,所有的学生都会对其产生一种全新的理解,且会思考如何不断的应用交流的方法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文综合学习素养的提升。
三、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自信
在特教环境中,很多学生在发现自己出现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之后,一般会表现的较为自闭或者较为偏执。在此,教师需要通过心里疏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自信心的培养,以此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生活自信,带动学生的个人认知发展与建设。在这一模式下,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素养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而且学生的心理发育水平也会不断的提升。在将来面对不同的学习和生活以及各种心理问题时,学生可以利用自主解决的方法对其进行有效的干预。
例如:教师可以应用语文写作以及语言表达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鼓励学生通过写日记、写作文的方法表达自己的心情与思绪。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友谊,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通过语言、行动等方式获取他人的信任,赢得他人的尊重。特别是在校园这一大背景下,学生的性格千差万别,而且兴趣爱好迥异。对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同学进行深入的人际交往,并且要积极地参与一些健康向上的语文学习活动,进而在提升自己的素养同时能够影响身边的人,带动身边的人在一个正确的模式下实现语文学习素养以及个人身心健康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特殊教育中,对于语文教材的教学需要教师结合课本内容以及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培养,由于学生的特殊性,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与引导。对于有智力缺陷的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课堂的教学,还需要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培养与引导。在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多交流,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个人表达能力将得到一定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丽娟.家校融合理念下的人文关怀——浅析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J].文教资料,2019(09):60-61.
[2]刘明超.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0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