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育人的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以湘教版必修一“风蚀地貌”为例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8期   作者:陈姣 阳桂英
[导读] 三全育人理论是教育部办公厅提出的育人导向;涵盖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
        陈姣 阳桂英
        衡阳市衡钢中学 湖南 衡阳 421000  衡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湖南 衡阳 421000

        摘要:三全育人理论是教育部办公厅提出的育人导向;涵盖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通过在高中地理新教材课堂教学中将二者结合,践行三全育人倡导的全过程育人理念,以期在课堂中落实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三全育人全过程育人地理核心素养风蚀地貌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资助课题"基于三全育人的高中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研究″(编号:XJK20BJC029)阶段性研究成果。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确立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标志着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目标从“三维一体”培养阶段迈向“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阶段[1]。2018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三全育人”是坚持育人导向的基本思路,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2]。本文基于三全育人理论中的全过程育人理念,就如何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进行尝试,设计教学案例。
一、案例选取分析
        2020年9月,我省开始使用2019年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审核通过的普通高中地理湘教版新教材,本例选取新教材中的第一册第二章《风成地貌》中的“风蚀地貌”一节。在教材安排中,风成地貌是继流水地貌后重点讲述的又一外力作用地貌形态,与流水地貌一致,教材重点介绍了风力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选择这一内容基于以下几个方面:一、已经学习了流水地貌,有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不显突兀;二、我校位于南方地区,对风成地貌有些陌生,内容上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风成地貌网络图片和视频资源较多,课前预习同学们容易完成,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四、可以在课堂中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实验易于操作;五、风蚀地貌在特定的区域环境下形成,其成因需要用综合思维来分析,通过课堂对风蚀地貌的学习,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自己预习时所找的资料和图片,也可以帮助同学们在以后的实践中识别风蚀地貌,从而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综合思维:通过资料阅读和探究练习,运用综合思维能力,小组讨论影响风蚀蘑菇的形成因素,掌握影响风蚀地貌成因的一般分析角度。
        区域认知:通过阅读相关资料,观看景观图,能够辨识主要的风蚀地貌类型,归纳风蚀地貌发育的地理环境。
        地理实践力:通过对区域具体案例的分析,了解任何一种风蚀地貌的形成都是多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掌握实际地理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升地理实践力。
        人地协调观:结合案例,探讨风蚀地貌对人类影响的利弊,以及人类如何处理人与风蚀地貌的关系以实现人地协调发展。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图文材料,推测风蚀地貌形成的地理环境特征;
                         2、通过阅读图文材料,分析影响具体某种风蚀地貌的形成因素。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风蚀地貌形成地理环境特征和影响风蚀地貌形成因素活动,提升同学们的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读图分析法、讲练结合法、合作探究法、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播放风蚀地貌景观图。
        设计目的:视觉冲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考一:风蚀地貌形成的地理环境有何特征?
        设计目的:学生通过图片欣赏,归纳风蚀地貌所在地区地理环境特点,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的一般思路。
        教学环节:认识风蚀地貌。风蚀作用即风吹过地面时,带走细颗粒物,造成地面的破坏;挟带沙粒的风吹过地面物体时,风中运动的沙粒对经过的物体进行磨蚀,造成地面物体的破坏。

问题:风蚀作用概念阐述中出现分号,为什么?
        设计目的:概念提问,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
        课堂实验:【实验器材】沙粒和大小不等的细石头混合物、吹风机、木板(宽80cm长1m左右),【实验操作】将沙粒和大小不等的细石头混合物放在木板一端;用吹风机对着混合物吹,使其向木板另一端运动。实验过程中调节吹风机风力大小和其距混合物的距离。
        设计目的:1、感受风蚀作用对地表物质的影响及对地貌形态的影响;2、感知风力大小对地表形态塑造的差异。
        思考二:1.风蚀蘑菇主要是在什么外力作用下形成的?2.推测这种地貌常见于哪类干湿区?
        设计目的:思考一+思考二,对风蚀地貌区进一步认识,提高区域认知力。
        教学环节:认识主要风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壁龛、风蚀柱、雅丹地貌讲解。
        设计目的:该部分由学生完成,提高学生参与度。
        探究一:影响风蚀蘑菇的形成因素有哪些?
        设计目的:分析具体风蚀地貌类型,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探究二:影响雅丹地貌形成的两个关键因素?
        设计目的:结合图文材料,训练学生获取图文信息能力,运用所获取信息提升地理实践力及综合思维分析能力。
        探究三:1. 议一议,柴达木盆地边缘为何多戈壁?2.根据柴达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推测盆地中还可能出现的风蚀地貌。
        设计目的:针对探究二教师讲授的方法进行运用练习,巩固学习方法和所学知识。
        课后作业:搜集风蚀地貌对人类活动影响资料,探讨风蚀地貌对人类影响的利弊,以及人类如何处理人与风蚀地貌的关系以实现人地协调发展。
        设计目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回归到地理学习的核心问题如何协调人地关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上。
六、教学思路总结
    1、设计流程
        本节课设计了一个实验两个思考和三个探究,确保结构清晰,一目了然。
        2、全过程育人理论体现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渗透三全育人的全过程理念,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课程。课前让学生搜集风蚀地貌相关资料,准备主要风蚀地貌PPT;课中让学生参与上课环节及实验操作环节;课后留下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对课堂教学进行延伸学习。
         3、地理核心素养体现
首先结合大量风蚀图片让学生对风蚀地貌所形成的区域环境有一个整体认知,提高学生对风蚀地貌所在地区的区域认知力;接着采用实验和探究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分析能力;最后通过课后作业,对课堂内容进行延伸,引导学生树立人地协调理念。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三全育人的全过程育人理念而设计。从知识传授上看,通过两个思考引出主要讲解知识,通过三个探究循序渐进,剖析问题,学以致用,通过课后作业布置对课堂教学进行二次开发,使整堂课知识具有很强的连贯性与延伸性;从能力提升上看,授课前、授课中和课后,都注重学生参与,积极引导,适时鼓励,使学生从被动吸收知识变主动探索知识,对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有一定帮助;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上看,从基础知识的讲授链接到核心素养的培养,回归教学本质。
        在课堂教学时,也发现一些不足。做探究题时,让学生回答的机会提供较少,学生讲解答案时,对学生思路的分析有待加强;实验操作时,可以考虑增加环节,如设计不同沙石堆大小,从多个方面对沙石混合物进行吹蚀等,让学生们更全面地了解风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
        
参考文献:
        [1]刘晶,赵鹏.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区域地理教学设计——以“《聚焦也门》:区域地理综合分析”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1):36-39.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18〕15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