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远曜
贵州习水县第五中学 564600
摘要:近年高考主观题的结构、问题、思路过程逐渐以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驱动,推动高考历史主观题的不断发展变化。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培养学生对高考历史主观题的抽象概括能力尤为重要,而要提升这种能力,需要从前期的有效训练、树立正确的史观史法意识,掌握解题方法等方面去着手。
关键词:高考历史;主观题抽象概括能力;提升策略
前言
抽象概括能力是在脑海中将各种事物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整合联系起来的过程。其可分为初级和高级概括两种,前者是对感知和表象的概括,后者是依据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存在的本质属性进行的概括。概括是需要以归纳作为基础的,归类是概括的前提,概括是表达方式。历史主观题抽象概括能力涵盖了概括思维能力和概括表达能力。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这一能力,是广大历史教师面临的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1,前期开展有效训练
培养学生的历史主观题抽象概括能力需要学生具备很多条件,其中对学生开展一定的有效训练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那么,怎么训练才是有效的呢?首先是历史知识的拓展,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学生除了借助教材外,还可对一些历史书籍进行学习、实践和阅读,正确准确地记忆尽可能多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从而拓展教材,以此储备丰富的历史知识,逐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良好习惯。其次培养学生能力要有收有放。总结归纳属于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而对知识的演绎属于培养发散思维,二者存在相反的目的。一般而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讨论和发表不同的观点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概括思维则需要学生通过收集很多的信息并进行归纳,将其简化和重点化。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培养的最佳方式是:指导学生利用教材进行信息资源的处理,简化教材内容,找出学习的关键词,同时还要积极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帮助学生达到知识的应用灵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最后如何指导学生积极利用教材培养概括能力。教师应让学生重视新课程下的高考历史教材,并以此作为教学的资源库。教材是最好的资料书,读懂教材,读通教材,品尝教材,研究教材,分析教材,因为教材是对历史进展和历史事件做出的高度概括。在利用教材的过程中应重视运用教材的资料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以引导学生对教材的语言进行有效模仿,从而促使学生养成抽象概括的表达习惯,促进能力的提升。
2,树立正确的史观史法意识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核心内容是要学生树立正确的史观史法的学习观念和意识。虽然历史材料是相同的,但是不同的史观史法所概括的历史结论也会存在差异。这就是为什么相同的历史资料会逐渐形成不同的历史看法和解释,得出不同的历史结论。怎样指导学生对历史材料相对科学的概括,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呢?这就需要对学生可进行史观史法的培养训炼。目前看来,史观已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教材的改革逐渐融入高中历史学科中。如唯物史观(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制约角度,阐述人类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本质因素)、近现代化史观(从科技推动生产力发展、人类社会由传统农耕步入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演变阐述人类现代化的发展变革,实际上就是现代化所创造的工业文明)、全球史观(从人类社会的分散到整体的发展,阐述文明在横向间的联系)、文明史观(阐述现代文明的形成从而促进历史和现实紧密联系起来)等。由此看来不同的史观,是对历史的审视角度的不同而产生的。对学生进行史观的培养能够帮助其从不同的角度、层面理解和认识历史,可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培养灵活性的抽象概括能力。
近年来,在历史高考的主观题中,很多地方渗透了多元史观,这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和创造性成果有深入的了解,并通过总结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善用历史发展的眼观审视和分析问题,从而构建现实社会和历史连接的桥梁。在近年的高考中对学生的史料解读、知识运用和分析、阐明观点等综合能力的考察逐渐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始终坚持“充分条件”的原则,也就是说,如果有甲(史料),就一定有乙(结论),依据史料推出结论。例如史料:达芬奇提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现象服从客观的必然规律,而不是服从神的意志,它谴责经院哲学家凭神的歧视就能通晓一切秘密的信条是邪说。人文主义者提倡理性和冒险精神,主张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追求渊博的学识,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这条史料得出的结论互证是:它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思想溯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要者倡导开拓冒险的精神。
3解题方法的指导策略
学以致用是学习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学习史法同样如此。解决历史主观题主要是根据问题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或经验,进行有效判定、分析、思考、总结的过程,既是对学习和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进一步培养和提升抽象概括能力的平台。解题步骤可分为:(1)审题。了解题目中时间、空间、限定词(或角度)、需要回答什么。(2)阅读史料信息内容,联系教材的知识点。(3)将史料信息和教材知识点进行整合,并根据题目信息构建答案的关键词或内容。(4)概括解答。在解答过程中运用关键词或历史术语等名词。在第(2)步中可采用归纳、概括的思路对史料进行处理,在第(4)步中整合材料也是运用对教材知识和史料的概括思维方式,并进行概括阐述。
图1
如依据(图1)摘自《“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作者刘启振等)资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1)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2)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3)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首先在第(1)小题中是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即种植特点和作用。在对特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时需要从材料的第一句进行提炼、概括和整理,从而得出“我国是最早培育和驯化大豆的国家”这一关键信息。然后继续从第二句话进行提炼和概括得出“种植范围从中原到南方,非常广泛”这一关键内容。以此类推概括出大豆在我国的种植是依据有关农业书籍的经验和政府的推动逐渐发展起来,并开发了不同的豆制品。在提炼作用时也是要从材料中慢慢总结和概括,找出关键信息,如它是备荒和救灾的用品,可制成不同的大豆制品,提供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古代人们食物的主要来源、让国人的食物结构更加合理化等。其次在第(2)小题中需要学生进行知识性的联想。一是作为古老的东方作物能够被引入美洲,主要是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物种的流动和交互。二是材料的最后一句其实质是运用了世界市场全球化的有关知识来做的总结,由此推理学生可运用世界市场的历史语言来概括为“世界各地加强了联系、世界市场得到有效推动”。另外应用专业术语来说“大豆是优良的种植作物(运用推理法,如果它不容易种植和成活也不会得到大面积推广)。”最后在第(3)小题中是对材料的概括,依据其给出的时间条件,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三次科技革命,应该很容易想到是科技在推动进步和发展。因此可概括出“科技的进步,使大豆得到广泛开发和利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对高考历史主观题抽象概括能力,能帮助学生在面对历史问题时,对材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和概括。学生只有具备了抽象概括能力,才能展示历史语言的概括性,对史实的精准把握性、对知识的发散和联想性,从而在答题时能够使思维明确、解答更有条理性,同时紧扣题目要求。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学生还需要进行长期的有效训练,锻炼历史思维能力,牢固掌握解题策略,不断提升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增强对历史材料的解读和理解。
参考文献
[1]李文巍.高考历史主观题抽象概括能力提升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9(28):69-71.
[2]周亮.高三历史考题客观题和主观题答题技巧浅析[J].才智,2018(1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