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读写教学策略探索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28期   作者:彭建辉
[导读] 经常会有家长质疑,高考只占6分的古诗词默写,为何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正是这种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高的产出、最高的分数的功利思想,让中小学语文教育走偏,让很多学生丧失了对古诗词意境的感受能力以及阅读兴趣。
        彭建辉
        绿春县高级中学  云南省红河州  662500
        摘要:经常会有家长质疑,高考只占6分的古诗词默写,为何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正是这种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高的产出、最高的分数的功利思想,让中小学语文教育走偏,让很多学生丧失了对古诗词意境的感受能力以及阅读兴趣。文章在此背景下,以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为引,结合作者教学实践,管窥了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问题与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读写教学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不知曾迷倒了多少畅游文化海洋的芸芸众生。早在2017年,中办、国办就曾共同下发意见,宣布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然而目标的实现显然并不容易,有学者分析:原本是“妇孺皆知”的诗词名篇名句,《中国诗词大会》经过筛选的百人团也会有大量答错者。这说明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古诗词教育提升空间很大。在高考唯成绩论的错误思想指引下,经常会有家长质疑高考中占分较少的古诗内容在平时花费了学生较多的学习时间。而正是这种不恰当的“以分数论重要性”的功利思想,让我们当下的语文教育之路有所偏颇,让很多学生丧失了对古诗词意境的感受能力和认知兴趣。
        其实在古诗词教育教学方面,学校无疑是必然的主渠道。以早前广受关注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所在的复旦附中为例,传统文化教育已成风习。她随口吟诵的《诗经·七月》,学校自编的《中华古诗词阅读》第一册翻开就是。全校学生都要研读《论语》《古文观止》及诸子百家选篇,每天晨读古诗词。所以,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功利的目标不利于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与认知。家庭和学校应充分给予自由和空间,给予耐心的引导,让学生从小感受古诗词的意境,才是语文教育教学回归本真、为“传统文化代言”的关键所在。
        提倡高中生读写古诗词,还有一层重要的内容,是要深入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们通过阅读和学习来感受古诗词的美感和意境,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古诗词教育是从学生的兴趣、习惯入手,不是让孩子简单地背诵,而是在与古人对话中提高审美境界、寻找文化认同。在古诗词积累的过程中,教学形式和评价都要多样,切忌盲目的早学、抢学,死记硬背,把培养的过程变成应试技术。高中语文古诗词读写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古诗词鉴赏过程从提升汉语文字、民族文学、中华文化的鉴赏能力过程中把知人论世和发挥息息相关的想象与诗意的感性领悟逐步深入,做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有效地整合在一起,让学生有良好的语文学习过程,促进全面和谐发展,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学科教学的理想境界。
        古诗词读写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规范的文本,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养成的教学基础。例如我们在古诗词中常见到李白、杜甫、苏轼等人的影子。在不同的年龄段里的古诗词鉴赏中,我们可以解读出诗人和作品里不寻常的、丰富的意蕴,此种品味、咀嚼既是微言大义又是生动的生命状态还原。读得多,读得深古诗词,对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将会从隐形走向显性。汉字是表意文字,古诗词的炼字提供了汉字最本色、最精彩的辞采。

譬如我在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时,故意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读成“大漠孤烟升,长河落日红”,让学生通过反复推敲,体会出“直”“圆”两个字的妙用,当学生经过讨论最终说出:“直”比“升”更具有孤烟的可感形象,“圆”比“红”更有落日的视觉冲击力,通过对比,准确地再现了沙漠的独特影像,从内心深处感悟到诗人的深切感受,在联想中体悟诗人的孤寂情绪,并且明白诗人巧妙地移情入景于如此广阔的自然景象中,画面感非常强时,可以说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鉴赏方式已渐渗透于课堂教学中,且取得了潜移默化之效果。
        古诗词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由于古诗词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太大,不经必要的语言训练,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已经很难读懂、看懂了。更重要的原因是古诗词学习被广大师生漠视,除了阅读课文中的古诗文篇目,一般不读其他的古诗文作品。再加上古诗词课堂教学多以“读”加“记”这种单一性的简单粗暴的方法进行,久而久之疏远了古诗词。所以,文化传承与核心素养的古诗文读写教学是当前基础教育中语文教学最薄弱的环节,急需在实践中寻求新的方法和思路。
        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诗世人评它“善于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在表现形式上有过人之处,请品析之。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明确:这首诗确有过人之处,一是前幅句间工于对仗,首句写水光、晴日,次句写山色、雨天,显示出一种对称美。二是句中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描其态,“晴方好”、“雨亦奇”抒其情;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之情表现无遗。后幅的形象比喻和总体评价更是喻人之所不能喻,道人之所未能道;诗人跨越人与物的界线,把西施不同打扮与西湖的不同风光联系起来,西湖正是这样一位美人,湖光、山色、晴天、雨中都“总相宜”,各有一番风韵。诗人借寻常事作惊人语的艺术技巧,实是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读写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从兴趣入手,以志向的培养为重点,以健全的人格培养为目标,既不随意拔高要求,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又要注重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让有兴趣学生的“长板”做得更长。例如可以通过开设不同层次的诗词选修课,让感兴趣的同学逐渐提高对于诗词的鉴赏程度。教育的过程当讲求科学性。
        传统文化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对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教育,让古诗文教育真正做到内化于心,才能真正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当下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已经注重在古诗文教育中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抓住重点意象,或用图画形式提升“诗情画意”、或以角色扮演强调代入感、或以讲故事等办法增强学习趣味性。伴随语文课堂上的琅琅书声,古诗词诵读声声入耳,句句入心,在品读中感悟美好意境,品出内在理趣,涵养品德性情。


参考文献:
1  金妍;;让古诗词的魅力之光在心灵闪耀——如何培养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年01期
2  唐晓凤;;浅谈如何引导中学生学好古诗词[J];才智;2017年23期
3  郝友斌;;古诗词教学中的趣味背诵法[J];文学教育(下);2019年10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