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支架的建构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28期   作者:吕莉莉
[导读] 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语文教育工作者也力图在语文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以符合新时代语文的教学要求。
        吕莉莉
        西宁市七一路小学 青海西宁 810000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语文教育工作者也力图在语文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以符合新时代语文的教学要求。阅读理解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基本前提。在学生拥有较好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之下,才能高效率地理解吸收课堂上的知识,更能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阅读扩宽自身的视野,因此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为此,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简单探讨一下小学语文阅读支架的建立方法,供各位老师作为参考。
        关键词:阅读支架;小学语文;工具教学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开展,语文的教育目标逐渐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于是传统课堂语文从字词识记、课文背诵为主体的教学流程转变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便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然而教学目标转变的同时,教学方法却并没有相适应,对课堂知识的学习依然以背诵和识记为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法提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也就无从谈起了。针对这一情况,近年兴起的“支架式阅读教学法”便是改善现状的有效方法,它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方向,使得学生面对长篇文字时不再不知所措,消除了学生对于长篇阅读的畏惧心理,降低了学生阅读理解的难度,促进了学生阅读效率的提升,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
        一、“支架式”阅读的概念
        “支架式阅读”指的是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借助某些工具或方法对文章进行分析解读,给学生一个阅读的基本思路,让学生沿着给出的方向进行阅读和思考,进而理解文章的总体内容和中心思想。“支架式阅读”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1]。
        二、“支架式”阅读的应用
        (一)概括文章大意
        最常见的阅读支架建立就是概括文章大意。很多时候,学生并不一定是无法理解语文课文的某一句话的具体含义,而是文章的内容有些偏多,一方面让部分学生产生畏难的心理,不想面对长篇文章;另一方面由于内容较多,使得学生不知道文章的重点在哪里,一通阅读下来,只是将内容过了一遍,没有将课文中的内容串联起来,大脑中依然没有对整篇内容留下多少印象,更不要说提出对文章的见解和中心思想的概括,因此就需要教师对课文进行概括精简,给学生理出一条阅读的思路,进而帮助学生对课文形成自我的理解[2]。以六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一单元第二篇文章《丁香结》举例,初看题目“丁香结”,就令学生陷入产生疑惑,因为学生的认知当中只有丁香花,而对“丁香结”没有什么概念。文章开头先直接总结丁香花的整体的生长特征——格外茂盛,以及丁香花的开放地点——城里城外,再说明丁香花的特点——雪白、娇小。于是,人物、地点、描述对象以及本文的类别就交代清楚了。第二段便是将视角从城内转到了城外,前两段就是简单介绍丁香花的种类以及特点,算是对描述对象的粗略描写。第三段便是对丁香花进行细节描写了,比如花瓣的颜色细节,表达人对丁香花的喜爱之情。第四段,文章进入升华部分,从古诗的情感抒发到对丁香花的形象描写再到对现实的人生思考,揭示出本文题目“丁香结”的由来,文章的各个部分就这样有机组合在一起,成为了一个整体,教师在学习之前不用讲得太细,但必须给学生讲清楚文章各个部分是什么,存在怎样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对文章阅读理解上找到一个大体的思路[3]。
        (二)多媒体辅助
        经济科学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今天,多媒体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当中。

多媒体教学方式相比传统课堂板书的教学而言,要更加生动形象,能从画面、声音、文字多个角度辅助教师对课堂知识内容的讲解,为学生理解知识提供了一定帮助,降低了对知识的理解难度[4]。除了知识篇幅长度带来的理解难度,学生能否对课文描写的内容产生共鸣,也是理解课文知识的关键。如果课文描述的是学生生活中并没有接触过的事物,那么学生就很难对其产生共鸣和理解,进而影响课堂知识的吸收[5]。比如,教师对现在的学生讲述当年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岁月,中国军人是怎样用鲜血换来如今的幸福生活,如果当年的参战老兵听了一定会感同身受,热泪盈眶;而出生于和平盛世年代的学生,很有可能连农具都没有摸过一下,对教师所讲的那段往事只会感到疑惑和懵懂。所以,要想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就要用具体的影像来向他们展示课文所描述的场景,让他们理解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些内容背后的思想情感又是什么。以六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一单元第一篇文章《草原》举例,在第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草原风景的优美,空气清新,蓝天白云,草地翠绿,小羊在草地和小丘之间穿梭。在朗读完第一段之后,教师就要在多媒体上播放提前准备好的影像,一边播放一边对画面进行解读,引导学生将画面对应到课文原文中去,比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的清鲜,天空是那么的晴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达我满心的愉快。”画面中鸟儿在晴朗的天空中飞翔,牧民在悠闲地赶着羊群,这时就可以向学生讲解:“鸟儿只有在天气晴朗的时候,才会向这样自由自在地飞翔;你们看,牧民的神态是多么悠闲,说明他不想着急让羊群吃饱,自己好躺在草地上多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气。”在这样的讲解下,即使没有去过草原的学生,也会感受到草原风景的独特魅力,从而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6]。
        (三)生活场景迁移
        第三个支架建立方法就是生活场景迁移。小学语文学习中还会遇到涉及其他学科的课文内容,为了帮助学生降低这类文章的理解难度,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就要用生活中场景来解释课文中的知识内容[7]。以六年级上册部编版第六单元第二篇文章《只有一个地球》举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呼吁人们保护我们唯一的家园。整篇内容阅读起来感情真挚,情感充沛,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地球是一个比较抽象陌生的概念,而将这个陌生的概念与自身联系起来,更是显得有些奇怪。综合以上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播放一个小短片,这个小短片以俯视的视角介绍了地球是如何存在于太阳系,我们生活的大陆又是如何存在于地球之上,然后我们的国家是怎样存在于大陆之上,继而是省份、城市再到个人,学生就从短片中了解自身是如何存在于地球,与地球的关系是怎样的。接下来,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出发,比如教室和学校,来讲一下周边环境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进而对整个地球会造成哪些不好的影响,这样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将生活场景迁移到了课文中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8]。
        三、结束语
        小学语文的支架式阅读教学本质上就是帮助学生预设一个阅读方向,进而减少学生的阅读难度,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的阅读内容从课内逐渐扩展到课外,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进而带动其他学科的进步,在多学科的交叉影响下,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信东.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支架的建构[J].教学与管理,2019(8):68-69.
[2]张小玲.构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支架的策略分析[J].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2018(17):95-96.
[3]吴欢欢.例谈几种常用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小学,2018(10):95-96
[4]周宇兵.阅读的脚手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支架式教学策略的使用[J].好家长,2018(21):95-96
[5]石锁巍.浅析支架教学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3):95-96
[6]刘瑞.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国际公关,2019(15):95-96
[7]韦芳.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样态及反思:基于课堂观察的分析[J].2019(6):95-96
[8]郭光华,崔嵘.支架理论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师用书的建构——以美国霍顿·米福林版为例[J].小学语文,2018(13):95-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