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贵
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凤城镇中心校 032100
摘要:在国家颁布了新的教学政策之后,要求学生在学习初中语文的过程中,通过恰当的学习方式,不断训练自身的思维意识。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选择合理的方式指引他们,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培养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本文主要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进行浅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初中语文对学生的基础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需要学生具备充足的词汇量之外,还要他们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通过教师的指引,激发自身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为了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以及学习方式,通过科学的引导方式,培养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现状
现如今学生的升学压力变大,即使国家提出了新课改的教学政策,但是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更多的语文知识,教师基本上很少给学生留下自主思考的时间,通常都是根据课本中的知识点,结合相关试题,告诉学生相关的做题策略,让学生在课后将教师的讲解内容进行整理。再加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习惯于依靠教师的应试讲课,如果教师给学生留下部分时间让他们对相关的语文知识进行思考,部分学生就会出现思维分散的情况,这样不仅浪费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时间,还降低了思维教学的质量。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采用探究疑问的方式,激起学生的思维冲突
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时,可以采用探究疑问的方式,给他们布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判断力,通过查找书籍和交流,主动进入到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来。虽然以往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上,也会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但学生的回答积极性不高,通常需要教师点名,才会站起来进行回答。再加上我国每个班级学生人数众多,教师不可能在每节语文课堂上让全体的学生轮流进行回答,因此这样的提问现状使得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问题参与度,教师可以将他们分成不同的阵营,给每个阵营布置适当的问题,然后让他们在阵营里面进行交流和探索,当学生自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他们在课堂上针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辩论。例如,在讲到“植树的牧羊人”时,教师可以询问他们这篇文章的结构是什么?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创造有如一种连锁效应。”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等,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阵营中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可以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学习其它同学对这部分问题的思考方式以及解决办法,拓展他们的思维意识。当他们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讲课的进度,让学生针对前面提出的问题,以阵营的形式进行辩论。因为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在面对分阵营辩论时,通常会沉默不言,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观察学生们的发言,可以在学生辩论结束之后,询问其它同学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通过耐心的指引,让那些不善回答的学生主动走到阵营辩论中来,促使他们在辩论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
2、通过多样的朗读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于初中语文的思维能力来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成的,教师在平时讲课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课本中的内容,通过有意的引导,采用多样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字词的变化,感受文章的情感脉络,结合朗读音调以及朗读速度的变化,分析作者的中心思想,让他们在朗读中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力求达到以读促悟的目的。例如,在讲到“黄河颂”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上下载一些相关的朗诵视频,在课堂上通过flash播放给学生,渲染课堂朗读的气氛。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身的视觉和听力,学习他人的朗读技巧。当学生观看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他们以阵营的形式挑选自己想要朗读的段落,给他们留下一点课堂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阵营中进行训练,培养阵营的朗读默契。由于每个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不同,导致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音调和语速变化不同的情况,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将他们的朗读过程中一些经典的现象记录下来,在学生朗读结束之后,通过文章中的字眼进行引导,比如文章中“掀”、“奔”、“劈”需要通过重度 ,才能将黄河磅礴的气势朗诵出来,因此教师在点评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朗读表现,让他们进行重读,促使学生在多样的朗诵中,提升自身对文章的理解,训练他们的思维意识。当学生朗读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他们针对自身朗读的段落,谈谈自己对这部分段落的理解,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梳理段落内容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时,应根据他们的学习心理习惯,采用适合学生的引导方式进行指引,促使他们在教师的带领下,不断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玮玮.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刘光国.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成功(教育),2013,2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