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木结构建筑特点及其修建过程的探究》案例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7期   作者:董颖
[导读] 关于融合教育的课题研究,粤教版高中美术鉴赏《皇家气派——故宫建筑群》

        董颖
        广州市白云艺术中学
        510440


        摘要:关于融合教育的课题研究,粤教版高中美术鉴赏《皇家气派——故宫建筑群》,授课对象是我校美术专业高二的艺术生。通过讲述、演示和欣赏使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经典——宏伟壮丽的紫禁城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重点了解建筑对封建皇权大一统思想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故宫木结构;建筑;探究
引言
今年,我校有一个关于融合教育的课题研究,我为此精心准备了一节融合了历史、地理、物理等学科知识的美术课程,内容是粤教版高中美术鉴赏《皇家气派——故宫建筑群》。
        整个课程单元的教学内容有如下的安排。通过讲述、演示和欣赏使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经典——宏伟壮丽的紫禁城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重点了解建筑对封建皇权大一统思想的具体体现;认识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结合本校融合课程,使学生结合物理和历史及地理学科知识,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建造故宫所需的大量木材和石材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人力下源源不断运送到京城的;培养学生喜爱中国建筑艺术,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提高学生民族艺术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帝的寝宫,故宫,始建于明永乐五年(1407年)。昔日称紫禁城,是国内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在过去的500年里,这里是亚洲最重要的地点,无论是在经济上,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本节课程分为两个阶段,首先以榫卯结构斗拱为例,介绍了故宫建筑群木质结构特点,千百年来,木质结构定义了中国的建筑,紫禁城代表了木架建筑质量规模的巅峰水平。斗拱,就像一个精美的具有装饰性的古建筑构件,它在组建紫禁城的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我为同学们准备了几个榫卯玩具,鲁班锁,这个模型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一时间爱不释手。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我为大家介绍了故宫建造过程的一些背景,建造紫禁城所需要最主要的两大耗材便是木材和石材,北京的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这些材料分别要用水路和陆路从遥远的四川和70公里外的京郊运送。引导学生结合历史、地理、物理学科的知识,探究600年前修筑紫禁城所需物资的输送方法。

提示: 水路——京杭大运河、木材、粮食;陆路——泼水成冰,旱船、砖石、摩擦力。负责陆路的同学代表很快的画出了京杭大运河的沿线地图,通过水闸控制水位将过往船只由南至北推送到目的地,图案简单明了,设计思路清晰,得益于良好的历史和地理知识的积累。相较而言,陆路代表的同学们显然遇到了困难,他们画出了工匠沿途打井,泼水成冰,再靠人力手拉木船运送石砖的速写,但是由于物理知识点的模糊,没有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清晰的分析出静摩擦和动摩擦的原理在运输中起到的作用。我将这个课堂“未解之谜”布置成作业请同学们课下向物理老师请教留到下节课和同学分享。
        整堂课的内容紧凑高效,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通过头脑风暴,学生结合多学科知识,加以速写手绘的方式,很好的探究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故宫的修建过程。我也惊讶于学生的逻辑推理和短时间迸发的创意。这个环节也很好的诠释了封建皇权至高无上的统治,穷天下之力以奉一人。学生们现场手绘的设计图效果也很出人意料。有一句话这样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文化的才是永久的。”课堂结束我也希望同学们从自身做起,共同关注生活,关注中国民族文化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
        结语:
        作为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动权,根据学生的需求灵活地调整教学,使精心的预设和即时的生成合二为一。我觉得以上教学片断就做到了这一点。虽然预先准备的内容没有全部完成,但是学生积累的多学科综合知识能结合美术绘画的方式很好的呈现和深刻的理解,这也是一个成功之处。作为教师如何处理课堂上的“节外生枝”,既不浪费时间,又能给学生有效的引导和点化,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常青主编.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学:同济城乡建筑遗产学科领域研究与教育探索.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4: 362.
        2刘易斯. 芒福德. 城市文化. 宋峻岭, 李翔宁, 周鸣浩, 译. 郑时龄, 校.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445-446.
        3常青. 我国风土建筑的谱系构成及传承前景概观——基于体系化的标本保存与整体再生目标. 建筑学报, 2016(10): 1–9.
        4塔夫里(ManfredoTafuri). 郑时龄, 译. 建筑学的理论和历史.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 41-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