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平台中家校共育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8期   作者: 杨琳萍
[导读] 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与不断完善,人们对沟通交流的需求也不断提升 ,为了应对人们对此方面的需
        杨琳萍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宁市绥阳林业局第一小学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与不断完善,人们对沟通交流的需求也不断提升 ,为了应对人们对此方面的需求,大量社交软件应运而生。而微信作为“新贵”,以其灵活性、及时性、丰富性独得广大用户的青睐。本文旨在探讨微信平台中家校共育的优势、重要性以及提出在互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策略,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得发挥其优势,提升微信平台在家校共育中的有效性。
关键词:微信  家校共育  互动


引言
        有一名教育家曾这样说过:“谁放弃了家庭教育,谁就几乎葬送了孩子的前程;而谁赢得了家庭教育,谁就赢得了孩子的辉煌未来。”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长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会对孩子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家校共育成为当今时代一个热点话题,传统家校共育的方式有家访、家长会、家校联系手册、家长园地等,但是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家长没有时间,互动内容、层次不够深入,反馈不够及时,留守儿童较多等。而微信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互动的效率,家校之间仅仅可以通过手机微信就可以解决传统家校合作所存在的问题。
        据资料显示,截止2020年9月,全国微信活跃账户数达12.025亿,约占全国总人数的86%。此项数据说明微信已经覆盖于人群之中,上至70、80岁老人,下到咿呀学语的孩子,遍及城市及乡村,这为开展微信家校互动模式提供了可能性。
        
一、家校互动中微信平台存在的优势
(一)及时性与灵活性
        微信在家校互动过程中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与家长进行沟通。解决了家长工作忙、没时间等问题,更重要的是有些不便于面对面交流的问题,可以私聊沟通,给予每个家长话语权,从而做到沟通无距离,提高家校共育的有效性。
        除此之外,通过建立微信群,可以有效地将家长组织起来。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在校上课、参加活动的照片或视频及时发送到班级群中,使家长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孩子在校情况。同时,对于学校发布的重要通知、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教师可以通过发布微信群公告,公示班级具体事务,以确保每位家长都可以收到。
        微信平台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2020年初,疫情泛滥,使家校互动依赖于互联网,为了不拖延课程,大部分学校采取视频教学,网上评判作业,对学生进行远程监督。微信群中,家长同样是主体,家长可以及时反馈孩子在家中表现,分享教育心得,从而促进大家不断学习,共同进步。
(二)内容丰富性,途径多样化
    随着微信平台的广泛使用,家校互动的内容也在不断地丰富,从单纯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校表现,到开始分享教育经验、手段、方法,分享有教育意义的文章、视频、文件等,层次以及内容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途径也不断多样化,除“微信群”外,“朋友圈”又是家校互动的又一大亮点,不论男女老少,只要有微信号,就会关注微信朋友圈的更新(视频、链接、照片、文字等)。因此,朋友圈也是我们记录学生,传递教育经验的有效途径,同时我们也可以对其进行转发、评论、分享。经调查发现,有少部分学校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关于学校的最新内容如文化建设活动、亲子活动等,家长通过浏览公众号内容,能够更加快捷有效的了解学校。
(三)评价及时性
        教师、家长通过微信群、朋友圈记录孩子的学习以及成长过程,家长可以通过教师的记录,感受到自己家孩子与其他孩子的差距,继而产生家长请教教师问题的行为。形成家长与教师互相沟通、交换意见、共同寻求孩子发展轨迹的模式。实现教师与家长之间、学生之间多方评价主体的参与,使之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二、微信家校共育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参与程度低,被动性较大
   所谓家校共育,就是家庭与学校双方就某一教育观点发表出自己的看法,或就孩子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互相支持配合,为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而努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方发表意见,另一方被动听取。调查研究显示,85%的家长认为教师“引导”的好,教师与家长的角色是教师主导,家长配合,换言之,教师是领导者,家长是服从者,这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家长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45%的家长当与教师的意见出现分歧时,通常并不是积极讨论发现问题,而是选择沉默。综上,在家校共育过程中,家长参与程度不高,通常是“跟着教师做”。
(二)教师与家长互动频率相对较低
   调查研究发现,94%的家校互动内容仅仅限制在教师发送要求,家长针对于教师的要求予以回应,如“收到”等,教师如未发布任何要求,则群里“悄然无声”,不能够保证互动频率。因此,在互动过程中,教师仍占主导地位,掌握着教育教学的主动权。而家长只是作为服从着、参与者,由此导致双方地位不平等,使实际互动频率变少。加之如今社会工作繁重复杂,每位家长也都有自己的工作与事情,在此种教育模式中不能够与教师及时沟通,因此无法保证家校共育的模式有效进行。
(三)互动内容单一,缺乏深度交流
    调查中了解,大多数微信平台下的家校共育模式为简单的班主任建立班级微信群,每日在群中发布作业、任务等,随之家长进行简单的回复。这种互动模式与传统模式作业完成后签字差不多,难以达到家长与教师的深度交流与沟通。
(四)存在使用者限制
        微信平台的使用需要用智能手机或电脑来实现。而调查研究显示,仍有21%的学生为留守儿童,在家中照看的多为孩子的隔辈亲属,由于年龄较大,对智能手机或电脑并不了解,因此很难通过微信平台进行沟通与交流。
        
三、家校微信互动开展问题解决策略
(一)转变双方互动观念及意识
        首先,作为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校共育中的重要性,找到自身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明白自己在与教师互动过程中是合作者的身份,而不是服从者。当在互动过程中,应与教师及时沟通,寻求最佳解决办法。事实上,家长的支持与理解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最大的动力。
        其次,作为教师,应给予家长最大的尊重、理解与鼓励,在互动过程中,注意自己的方式与方法,如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应在微信里私下交谈。同时,为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教师也应虚心听取家长的合理意见,对所有人一视同仁,让家长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从而乐于在微信平台中进行交流互动。
(二)适当增加互动频率
    教师可每日定时、定量发送一些文章或关于学生的反馈信息,对于家长提出的问题要耐心、仔细回复,是家长与学生对于这个互动平台更加信赖,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状态,从而增加互动频率。
(三)深化微信互动内容
        首先,要想拓宽、深化家校微信互动内容,就不要仅仅停留在学生的成绩、任务以及存在的问题上,还应拓展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品德、情绪情感、人际交往、身体素质等多个方面。其次,教师也要利用微信发表或分享一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文章等,让家长意识到除学习成绩之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样重要。
(四)关注留守儿童
        对于留守儿童,不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要给他们更多的关心与照顾,同时应定期与孩子的父母通过微信进行沟通。为缓解孩子对父母的思念,可以每周定时让孩子与家长进行视频,让孩子感觉父母就在他们身边。
        总之,微信是家校共育的一个重要平台,作为家校互动的新手段,经济、快捷,方便、实效,受到了广大家长和教师的支持和认同。微信这个平台能够更好的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让孩子得到更快的进步,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卿.基于微信群等新媒体技术开展家校沟通.上海教育.[J].2016.02.
[2]李荣兵.信息技术让班主任工作更高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7:57-58
[3]赵敬,李贝.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现状初探[J].新闻实践,2003(8):66-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