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汉清
河南省鹤壁市第七中学 河南 鹤壁 458000
摘要:在初中语文课程中,阅读教学是组成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基础部分。课外阅读不仅仅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更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常见、基础、重要的形式。有效的开展课外阅读,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增加学生知识量,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组织能力,以及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促使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得到有效锻炼。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内外结合;有效策略探究
前言: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课程重要的难点、重点,在以往的语文考试中,课内外阅读一直是重要的考点,主要测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是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和创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让学生减少做题多读书,要读一些适合学生年龄思维的书籍。由此可见,阅读对初中语文课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内外的阅读兴趣较低,阅读能力较差,影响学生阅读效率的因素较多,导致学生不能积极的主动的进行阅读,从而限制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促使学生的语文成绩没有得到有效提高。
一、结合课内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书籍是人类进步、发展的重要工具,初中时期的学生逐渐从幼稚转变得更加成熟,知识量也逐渐从贫乏到丰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也逐渐由弱变强。因此,初中时期的学生爱好兴趣不稳定,所以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定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将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让学生认真阅读,获取重要的语文知识内容,在阅读的积累中逐渐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能力。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教师的主要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体会文章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仔细品味文章中优美的语言。首先,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和教材内容相关的书籍,先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学生情感迸发最强烈时候再进行课文阅读,促使学生充分的感受到作者写作时的真实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中更好的解读文章内容。
二、强化课外阅读指导,明确课外阅读重要性
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那么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和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通过有效的课内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通过有效的课外阅读,使学生加深课内阅读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安排学生阅读一些精美的课外书籍,让学生明确的认知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例如:在教学《金色花》这篇课文时,主要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是运用听说读写结合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学会正确表达,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体验人间挚爱亲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除此之外,教师在讲解课文知识内容的结束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内阅读中心延伸相关课外阅读内容。如教师继续让学生根据文章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仙人世界》、《飞鸟集》等书籍,不断以文章中心进行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将课内学习到的阅读技巧运用到课外阅读中,不仅让学生明确认知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还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创新阅读教学模式,提升学生阅读效率
在以往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往往采用的都是比较陈旧的教学方式,在课堂开始时,直接对学生讲解教材内容,讲解之后做完练习题就下课。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被严重忽视,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被压制,学生只能被动的接收语文知识内容,导致课堂教学质量逐渐下降,学生的阅读效率逐渐降低。因此, 在当今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转变教学理念,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将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
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首先教师要先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将文章中优美的词句进行标注,将优美的段落摘抄收藏,然后将知识进行内化,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网络。之后教师在对文章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中作者的真实情感。最后,教师在推荐学生阅读和课文内容相似的文章、书籍,让学生将课内外阅读的内容进行整合,促使学生的阅读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结语:总之,要想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课内外阅读内容良好结合,那么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反复练习,在强化学生课内阅读的同时,还要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惠贞.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内外结合策略的实践探究[J]. 考试周刊,2020,(90):35-36.
[2]沈园园.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内外结合阅读动机的形成[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12):95.
[3]许振梁. 形于“内”,功夫在课“外”——谈内外结合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 课外语文,2016,(2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