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虎
湖北省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利川柏杨初级中学 445418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思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发展和提升学生思维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更是语文教学本身的内在需要,而整本书思辨性阅读是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和提升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构筑初中语文教学高度的思辨性阅读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思辨性阅读;构筑高度方法
引言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当前的素质教育背景下,若想有效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是一项十分行之有效的途径。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本质是通过在教学中充分的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思辨性思维来看待文本中的种种矛盾,以使学生对文本产生自己的见解和认知,与作者之间产生思维碰撞,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观念及情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在阅读教学中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
一、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思辨性思维是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思辨性思维,才能够真正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思维时刻都处于转动之中,但却缺乏与之相匹配的判断态度和判断能力,只有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思辨性思维,才能够使他们在遇到问题之时能够进行多角度及深刻的思考、产生自己的判断、形成谨慎的习惯、养成踏实求证的精神。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承担着培养学生思辨性思维的重要任务。而若想完成好这项任务,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善于在阅读教学中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
二、就文本矛盾之处大胆质疑,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阅读既是发展学生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也是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表达个人观点,增强自主探究能力。初中语文课文中常存在一些看似矛盾之处,而这正是文章富有深意的地方。教师鼓励学生就文本矛盾之处大胆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领学生打开文本的探究通道,领悟课文中丰富的情感意蕴。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矛盾点设计思辨性阅读活动,有助于学生走出文本的表象,避免文本解读的简单重复,走进文本的深处,发现文本特有的价值。在这个教学片段,引导学生注意到文中的矛盾之处,发现文中蕴含的深层问题,使学生主动探究,站在作者的角度,产生情感共鸣,理解文本的“言外意”。印证性阅读满足于通过文本“印证”自己的直觉或者已有结论,思维的惰性与惯性极大地限制了阅读的知识建构功能;思辨性阅读则将理解与判断建立在质疑与反思之上,这才是走向真知的必由之路。
三、设计探究性强的问题,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理解是课堂教学中的核心要素,主要是指学生对文本有充分的认知,能理解文本大意,把握文本的中心思想。对文本的思辨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想开展思辨性阅读活动,首先就须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此,教师应当围绕文本中心主旨设计探究性强的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行分析、讨论,实现深度阅读。思辨性阅读活动强调聚焦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应依托问题设计,引领学生在质疑、讨论、探究的过程中学习语言、习得技法,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四、找出文本中的矛盾之处激化矛盾
有些文本不需要通过替换法来刻意制造矛盾,其本身就存在着一些矛盾之处,但这些矛盾并非作者在写作时所犯的逻辑错误,而是作者在对事物进行哲理性思考后所做的一种更加深刻的辩证表达。而在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对文本中的些矛盾之处进行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以引发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如果能够抓住这些地方,让学生开拓自己的思维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就能够离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观念与情感更近一步。针对这类矛盾,教师可主动对学生提出,将矛盾激化,再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这么写的意图,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思辨性思维。
五、着眼于理性思考,强化逻辑推理
着眼于文本事实展开对话,这仅是思辨性阅读的一个开始。基于此,我还指导学生着眼于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尝试对作品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有深度、有广度和有温度的分析。在文章阅读过程中,有许多学生不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总是感性地套用或复制某一个固定模式。这一做法不仅无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为,对于文本作者而言,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有独立思想能力和个性特点的个体,即便他们所创作的文章基于同一主题,但其想法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要深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深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与作者进行灵魂对话的基础上展开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所以,开展思辨性阅读,关键是要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那些具有隐含与暗示意义、流露着真情与实感的词句,然后对此进行理性思考、逻辑推理。
六、着眼于认知冲突,建立理解平衡
从小学进入初中,学生的学习方式虽然发生了质的飞跃,但仍然没有完全摆脱直观、感性和零碎的学习方式。许多学生的认知水平、语言文字理解能力还非常有限,更不用说思辨能力了。正因为如此,在开展阅读过程中,他们往往很难真正理解文章的情感意蕴和深层内涵,甚至有的学生还会由于自身所经历的体验和获得的感受不一致而引发认知冲突。基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引导学生运用认知冲突展开分析。比如,让学生找出文本所阐述的内容与自己的体验或感受互相冲突的地方,在此基础上,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存环境和写作心境,基于作者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态度来梳理其情感脉络。这样学生就能较为准确而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从而建立起自己的认知平衡。
七、对作品权威评论观点的思辨
对这些作品的评论有许多权威的观点,那么让学生对这些观点进行思辨,可以让学生养成不迷信权威,面对权威也要理性思辨的习惯。例如,在部编教材中对《水浒传》的评论:它是一部奇书,它是为造反者树碑立传,渲染他们豪侠仗义除暴安良的英雄壮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小说。教师可以提出:这部小说中歌颂的梁山好汉的身份是什么呢?让学生以此问题为契机对书进行纵横阅读,并整理众好汉身份。这时同学们会发现这些好汉大部分都不是农民出身,只有李逵、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等很少部分人是农民出身,甚至还有一部分是恶霸出身。由此引发同学们层思考,《水浒传》所歌颂的起义到底是不是农民起义呢?讨论起义是不是农民起义是看领导人的出身呢,还是看他们的起义目的和政策以及他们代表谁的利益呢?请同学们再次阅读《水浒传》这本书,整理每一次斗争的前因后果,再思考这个问题,重新去评判《水浒传》所歌颂的起义是农民起义这个权威观点。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面对权威观点,一步步思辨,形成自己对作品评价。
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书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内到课外,以点带面地思辨,还要对权威观点、故事情节架构思辨,让学生的思维可以畅游,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杨博.思辨读写: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J].中学教学参考,2019(30):1-2.
[2]程霄玮.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策略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9.
[3]金昕.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4]徐瑶.初中整本书阅读阶梯式指导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9.
[5]唐澜.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研究[D].扬州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