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24期   作者:屈志红
[导读]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不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屈志红
        河北省徐水区正村乡韩家营小学,河北 保定 072557   
        摘要: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不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深入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努力寻求正确的方法,从不同角度,采用多种途经将审美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使学生在美的感染中学好语文知识,通过对学生的美育教育,使其自觉地把美育和智育、德育联系在一起,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在受到教育之中发现美、创造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审美教育
        引言:美育即审美教育,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对德育起促进作用,通过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美丑,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美育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和情感体验,有助于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美育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从而快乐地接受知识。
        1体验教材的人文精神,尊重个性,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堂教学的对象虽是群体的,但学生的审美意识、趣味等都因人而异,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差异。由此,教师对于学生个体的鉴赏评析观点应该充分肯定,淡化鉴赏的权威性,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压抑学生的审美情感。
        1.1发掘教材的“人文性”。语文课人文精神的基本立脚点是具有明辨美丑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当从“美丑观念”抓起。这是“审美”的基础。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要大力弘扬的,什么应该遭到唾弃。
        1.2发挥主体的“创造性”。审美创造是指主体按照美的规律创制前所未有的新形象的能力。审美创造力是一种表现者、创造美的能力。审美创造力的源泉和动力往往来自主体的深层心理,马斯洛指出:深层心理是人的“一切欢乐,热爱和能力等的源泉,而且……也是创造的源泉”,语文审美教学应该激发出创造力的深层源泉,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活力。
        2坚持以美育人,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综合素养是指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持续性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教育与生活必须紧密结合。因为生活的本质在于它的丰富性。当学习与生活建立紧密联系时,就可以利用生活资源丰富的优势,使教育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2.1加强阅读、加深理解。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增强审美情趣,读书是行之有效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避免学生枯燥无味地读课文,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轻音乐,动听的乐曲再配上波澜壮阔的大海画面,先让学生听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再逐步让学生自读、几人读、分组比赛读,营造了一个开放的、活而不乱的课堂气氛。慢慢使其进入老师创设的情境世界,真正达到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提高对语文的感知能力。
        2.2手脑并用、画出心中的大海。乌申斯基说:“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有了想象力就能在脑海中再现各种事物的形象,就能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种种新形象。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想象。我抓住这一特点,树立多元意识,开发课程资源,打破课堂界限。不但要引导学生发现美,同时还要引导他们积极体验美、表达美。


        3 利用学生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1读好书、好读书,审美观悄然而生。居里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好书,以它的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紧张、惊险、曲折的情节吸引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教育学生读好书,才能使学生从好书中受到劳动美、人物美、社会美、自然美的感染和陶冶,才能认识真、善、美,才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3.2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在阅读中萌发的。课外阅读时,应要求学生读了后面联系到前面是怎么写的,读到结尾联系到开头是怎么写的,读了这篇文章的构思、布局,联系自己平时是怎样布局谋篇的。在联系比较中知道一篇文章应该是一个精心雕刻的艺术品,不仅要文辞优美、形象生动、意境深远,还要巧妙布局,有独具匠心的构思,从而使学生感受读物的结构美,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4.1品词赏句。语文教材所选的都是优秀名篇。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美、讴歌了美,而且自身也是美的结晶。通过阅读欣赏,品词析句,引导学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形象生动。
        4.2披文入情。语文教材都是经过精心选编的名篇佳作,是作者通过观察慧眼和独特的视觉,用自己的匠心,创造了完美的艺术形象,从而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和社会生活做出的反应。这些艺术形象又无不寄寓作者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和道德观念。语文学科美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撞开学生心灵的门扉。教师要发掘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感情和精妙之处,让审美主体(学生)和审美客体之间(课文作品)建立起一种特殊的联系,即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产生意象,在类似的情境中产生类似的情感,从而进行美的感知和美的鉴赏。让学生了解了人际间的友好和生活中的真、善、美,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情趣的艺术珍品。这些人物形象对于启迪学生心灵,培养学生良好品质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5 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5.1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根据课文所揭示的语言符号,唤起和调动学生记忆中的有关表象,归纳、组合,从而在头脑中浮现出作者所描绘的形象,从中获得审美感受,并逐渐形成想象和产生创造美的能力。
        5.2在作文中表达美、创造美。作文实质上是学生在感知美、发现美的基础上创造美的一个过程。学生在接受了文学作品的长期熏陶后,就能产生强烈的向往美、追求美的心理倾向要求和表达美、歌颂美的愿望。在作文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命题导向,有意识地在作文命题上渗透美育因素,使学生原来所漠视的事物变为颇受学生关注的审美对象。如对常来常往的大街小巷、对司空见惯的四季变更、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等,促使他们留心到身边寻常事物所蕴含的美,发现到身边普通人们所具有的美的思想和美的行为。使他们内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落和表达,达到了美育的目的。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有利于促进人的心理素质的优化,能够培养和塑造健全的人格,使人的个性更加全面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的审美创造力。教师要利用语文课本及其它语文课程资源中多种多样的美,把握教材的特点,运用形象化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美的情感,引导学生进行独特的审美体验,从而一步步地积累美的感悟、美的情感,形成学生自身的美育素质。
参考文献
[1]谢淑端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探讨[J].新课程导学,2015,(06)。
[2]陈跃 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J].课外语文,2014,(20)。
[3]高红梅 探讨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3,(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