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华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第二实验中学 山东 东营 257500)
摘要:研究指出,项目教学是一项创新型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科教师需要指导班级学生对一个学习项目进行独立性研究的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实践操作与合作探究等学科能力,更好体现出班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位置与多样化需求。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对初中生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改变陈旧的授课思维和能力培养方案,通过项目教学法运用,打造生动的学习平台,以调动学生们的探索与探究兴趣,这样利于打造有效课堂。
关键词:项目教学;初中信息技术;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前言:传统教学方式不能保障初中生所具备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在资源整合基础上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未能通过课堂教学提高班级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实践操作能力。研究指出,项目教学是一项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关注到初中生所具备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学习需求,也能引导学生们对课程知识进行多个层面的探索与运用分析。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法打造创新型的学习平台,在资源整合基础上提高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强化课堂教学效率。
一、教师应该立足教材内容设置探究项目,引导初中生主动探索和深度分析
基于学科教育特色和初中生的认知情况,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改变单一化的课堂教学与能力培养方案,在教学资源运用基础上打造生动的学习平台,利于引导班级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多个层面的思考和运用分析。所以本文认为教师应该立足教材内容设置探究项目,引导初中生主动探索和深度分析,推动项目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
例如在开展“信息时代话信息”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立足教材内容提出项目学习方案,在资源整合基础上提出独立思考的问题并作为项目,指导初中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学习和实践运用。教师可以提出“信息和载体的概念是什么?”、“信息的特征是什么?”、“信息技术的概念及其应用方面有哪些”等问题,并将问题作为具体的项目以推动班级学生的主动探究[1]。这样可以指导初中生对课程知识进行多个层面的思考和运用分析,通过项目教学指导班级学生进行内容梳理和运用分析。
二、教师需要指导初中生合作探究课程知识,锻炼班级学生的合作分析和实践操作能力
研究指出,项目教学是一项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实践操作与合作探究等学科能力,通过课程教育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合作探究是初中生对课程知识进行学习和理解的一项方式,能在调动班级学生探索兴趣基础上推动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符合项目教学提出的创新发展需求。所以学科教师需要指导初中生合作探究课程知识,锻炼班级学生的合作分析和实践操作能力。
以“硬件系统我揭秘”课堂教学为例,学科教师应该围绕课程内容和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与合作探究任务,指导班级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多个层面探索和运用分析。一是分析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组成和作用;二是思考输入和输出设备分别有哪些;三是探究不同硬件的组装要求和使用方法[2]。教师在班级学生合作交流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知识讲解,提高初中生对课程内容的了解与互动程度,强化学生们对课程内容的认知与实践运用能力。
三、围绕初中生实际情况设置分层项目,指导班级学生学会课程知识的实践运用
信息技术教师对初中生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陈旧的授课思维与能力培养目标,在资源整合基础上实施创新型的课堂教学,提高班级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和实践运用能力。因为初中生在课程基础和探究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信息技术教师不应该开展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与能力培养,而是应该结合层级特点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3]。基于此,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围绕初中生实际情况设置分层项目,指导班级学生学会课程知识的实践运用。
在对初中生开展“独具慧眼辩安全”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科教师应该围绕班级学生的综合情况从高到低划分为W、S、X三个层级,结合层级特点提出项目探究任务。W层级学生需要掌握信息面临的安全问题;S层级学生应该在资料分析上思考信息安全防护措施;X层级的初中生需对计算机及网络犯罪和知识产权保护内容进行收集、整理。
结论: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法打造创新型的学习平台,结合学科特色和初中生的认知情况落实项目教学,引导班级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多个层面的探索与实践运用。本文认为教师应该立足教材内容设置探究项目,引导初中生主动探索和深度分析。同时,学科教师需要指导初中生合作探究课程知识,锻炼班级学生的合作分析和实践操作能力。此外也需要围绕初中生实际情况设置分层项目,指导班级学生学会课程知识的实践运用。
参考文献:
[1]朱虹.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初中信息技术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9,16(21):147.
[2]桑淑玲.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初中信息技术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11):155-156.
[3]褚震雨.项目式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11(24):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