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光发
(寺坪镇中心学校 湖北 襄阳 441604)
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师要有新的要求和新的准备,特别是青年教师需要加强个人素质训练,尽快提高自己的适应教学能力,因此我们要加强教学反思。经常反思,能提高自己对课堂的准确判断能力;每天反思,能促进个人快速成长;在新课改下我们的教学更要注意反思内容的新纬度。
一 、反思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点
反思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就是记得意之处,记课堂上感觉特好的成功点,包括:教学中引起师生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上一些精彩的“镜头”,如师生对答、学生争论、智慧碰撞、情感交融等高潮和亮点;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原则运用的感触;教法改革和临时应变的教学措施;感受最深的教材改进和创造性处理;教育教学中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方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引起教与学共振效应的途径;设计合理,条理分明的板书;课堂教学中临时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得当的具体措施;先进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的渗透与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在课堂中应用的感悟;教学方法的革新;学法指导的技巧等。只有详尽地记录这些优点,才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借鉴使用,并不断总结、改善,推旧出新,教育教学才能接近完美。
二、反思教育教学中不足、失败之处
反思教育教学中不足、失败之处就是记失误之处,侧重于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失误,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等。可以是大的问题,也可以是小的问题。教师通过反思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应吸取的教训,同时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教学的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和“二度设计”的新方案。即使一个教学经验丰富,课堂教学近乎完美的教师,在一节课的某些环节上还是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败笔之处。能认真冷静地对整个教学过程加以剖析,回顾、探究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略,对今后的再教学积累深层次经验,无疑会有锦上添花之妙用。
三、反思学生的学习效果
观察学生的反应,能知道教学的效果。如果学生的表情是愉悦的,说明他们理解了;如果学生呈深思状,说明他们没有完全接受。如果学生主动答话,跃跃欲试,说明他们对当堂知识消化得很好;如果学生不主动回答,甚至对许多提问的回答错误,说明他们对知识理解不深刻,存疑处不少。因此,如中医看病,“望闻问切”是重要的诊断方法。这种反思要有记录,每天记下来,阶段性总结,找出其中线性的和非线性的规律,然后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学生学习和教师个人成长都非常有利。此外,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并不是一种教学方法。并非满堂提问就是启发式,讲授就没有启发意义。只要正确使用,讲授同样能很精彩,让学生满载而归。当你发现你的教学方法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时,并不能说明这种方法不好,也许是用的时机不对,或者用的对象不适合。要与办公室老师共同探讨,与老教师一起商量,或许你的问题会得到解决。
四、反思小组合作展示
实验心理学家苏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其中一个是关于知识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让学生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小组合作交流的目的是促进学习,是教学内容真正需要的。
面对新时代的学生,他们的物质基础与精神世界远远不是上一代人所能想象的,如果我们不能从现实角度真正地改进教学,真正地提高教学效果,真正地完善教学模式,那么我们就是在浪费时间,浪费学生的青春年华,使教学资源白白被浪费。小组合作交流重在实效,而不是形式。养成良好习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小组活动,每节课安排1次~2次,当然根据年级不同、接受程度不同,要求也不同。总之,传统的“一言堂”完全的灌输式教学必须改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样,表面上看浪费学习时间,但从长久来看,他们接受知识更快、效果更好。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学生自己独立建立的过程,不是简单地把知识“装”到脑袋中。对学生活动方式进行反思时,教师应该把自己想象成学生,站在学生的位置,看他们的姿势、习惯是否适合,交流、沟通是否费劲,或许会马上顿悟某种方法的不当,需要立刻改进。
五、反思师生互动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愉悦的环境下学习效果优于其他环境。课堂中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对学生理解知识、主动建构知识特别有利,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问题。师生交流需要敞开,真正地进行合作,让学生敢于问问题,敢于表达不同意见,这无论对于学生自身还是对教师个人成长都很有利。课堂中,教师可以拿出一些时间让学生来讲,让他们表达自己理解知识的方式。
六、反思教学情境的建构
教学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要在情境中产生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情境的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识别,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的建构。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是解决问题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理想的情境创设出来了,教学活动就成功了一半。学习情境把抽象的知识转变成有血有肉的生活事件,而生活事件中均包含或强烈或含蓄的情感因素。在语文、历史、品德等课程相关的学习情境中,感情的因素尤为显著。因此,创设、呈现学习情境,有利于克服纯粹认知活动的缺陷,使学习成为一种包括情感体验在内的综合性活动,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教学后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反思,是否适合学生的接受,是否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是否提高教学实效,这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教师必要时可以让学校管理部门把自己教学实况用多媒体工具记录下来,之后再进行观看,这样效果会更好。
七、反思小组评价
小组评价是小组合作过程和学生合作表现的督促,是促进合作小组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是从学生内部和外部进行对其进行激励的激励措施。
小组评价基于教师对小组群体之间的观察、比较、甄别,偏重于对有效的小组合作模式和行为的肯定、褒扬,引发学生的自我肯定及满足感,将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成长。通过他人的评价,使学生获得合作学习时行为表现方面的反馈信息,并经过反复对照,使积极的行为得到强化,不当的行为得到纠正。我们要经常反思评价是否多样化、合理化、及时性等,这样就可更好的使每位学生的自我意识得以发展,能够朝着小组期望和教师期望的合作目标迈进。
反思不仅是个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它包括引起思维的怀疑、困惑及心智上的困顿,还包括寻找、搜索和探索的活动 , 求得解决疑难、处理困惑的方法。教育反思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它不仅指反思课堂教学行为,也指反思课前的教学计划与课后的教学评价;它不仅指教师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也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反思;它不仅指反思总结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也指反思总结其他教师的教学行为。一句话,可以指对所有教学行动的回忆、思考、分析、检讨和评价。教学反思的重点在“思”,既然是“思”,就得有“思路”。教学反思应当如何去拓展思路,这正是教师在开展教学反思、撰写教学反思总结时感到为难和困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