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类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的路径探析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24期   作者:徐丹丹
[导读] 农林类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育人群体

        徐丹丹
        (作者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扬州大学)特聘研究员、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
        摘要:农林类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育人群体,要积极响应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创新育人模式,将农林院校的绿色发展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育人理念相结合,推动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常态长效机制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农林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专任教师、协同育人
        “高校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这一研究视角在“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研究视角的基础上越来越呈现研究专业化、系统化的良好趋势。但究其现状,还存在双方有机融合不足、协作配合不够、协同实效不强等问题。基于目前情况,笔者从农林类高职院校这一特色群体着手,将辅导员育人工作与农林类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知识、人才培养特点相结合,从高校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的普遍共性中透析农林类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存在的个性特点,积极探寻适合特色型高职院校的育人路径,不断推进农林类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常态化、长效化发展,这也必将从整体上推进各个高校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常态化、长效化发展。
一、农林类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的重大价值
        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一方面为农林类高职院校的协同育人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为全校创设更广阔的育人空间,更有针对性地创建农林类高职院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协同育人机制。另一方面,农林类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不断突破现有工作机制,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专业育人队伍工作的开展提供新的动力和能源。其重大价值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分析。
        (一)理论价值
        1.为农林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植育绿色生机。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月在云南考察调研时强调:“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绿”是农林类高职院校的主题特色,更是党和国家致力于保护的生态之色,农林类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就是致力于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红”与农林院校的“绿”相得益彰。这既为农林类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提供思路,又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扩展与深化提供新的视角、线索和思路,吮吸农林院校特有的绿色生机。
        2.为农林类高职院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开辟育人空间。农林类高职院校是培养农林牧方面专业性人才的育人群体,专任教师的育人模式具有“专”的特点;相较之下,农林类高职院校的辅导员的育人模式则具有“通”的特点。农林院校的专业特色与辅导员工作内容相融合,即农林类高职院校的“专”、“通”相融合,将辅导员工作内容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与专业课教师工作内容的针对性和专业性相结合,为彼此的育人体系打造更丰富的立体空间。
        3.为其他各类高校育人模式提供范式的理论参考。农林类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将辅导员育人工作与农林类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知识、人才培养特点相结合,从高校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的普遍共性中透析农林类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存在的个性特点,将理论与实际、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农林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进行针对性研究,为学界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二)实践价值
        1.为农林类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学增添了更多感染力。通过不断推动辅导员队伍与专任教师队伍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的建设,能够深入激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专业知识育人方面的强大引领力,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更深入地辐射到具体的专业学科上,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使各类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不断推进课程思政的构建,顺应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
        2.为农林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新活力。农林类高职院校辅导员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农林专业的特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农林类院校的专业特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依托,极大程度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打开方式。一方面,农林类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需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能够更丰富、更生动、更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极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农林专业领域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农林专业知识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了更多新机能,增强其亲和力、吸引力、感召力,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常青。
        3.为我国农业、林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三农”工作的推进、建设美丽中国培养出综合素质更为优质的应用型人才。农林类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就是要发挥农林类高职院校的农、林、牧专业特色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理念融会贯通,充分彰显我国全面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育人特色,适合祖国发展的需要,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人民幸福的需要,农民奔小康的需要。
        4.为农林类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具有价值性的实践引领。通过凝聚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的思想合力,积极引导农林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学农爱农,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和服务“三农”意识,在就业时积极主动地向农、林、牧行业靠拢,愿意亲近农村、亲近农民、扎根基层。增强农林类高职院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同感,深化学习的使命感,由表及里、引人入胜地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理解个人发展与学校、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把家国情怀自然渗入专业学习的方方面面,将学习成果自觉地投身社会实践,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农林类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的现状分析
        农林类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既有普通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共同属性,也有特有属性。截至2020年6月10日,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以“高校辅导员、协同育人”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共检索到82条记录;以“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共检索到5条记录;以“农林院校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共检索到0条记录。可见,国内学者以高职农林院校为着眼点进行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研究,日前尚无公开发表的学术思想。为此,笔者认为农林类高校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的现状可综述为以下三方面。
        (一)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专任教师和辅导员是教学实践中的两大主力军,肩负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重任。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合作育人是实现农林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推进专业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需要,也是学风建设的需要。基于目前发展现状,农林类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任教师的育人路径尚未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没有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

因此,推进专任教师与辅导员这两支队伍取得协同育人的良好效果,显得十分重要。
        (二)协同育人的可行性。
        一方面,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各有专长,在实际的工作中能够做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既可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专业学科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为专业课发展路径提供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又可依托农林院校中绿色文明理念,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注入新的绿色生机。另一方面,同为农林类高职院校的教育主体与工作目标具有互通性,教育领域与工作内容具有互补性,教育方式与工作方法具有互鉴性,这为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提供了极大可能性和可行性。
        (三)协同育人的挑战性。
        目前,高校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存在较大挑战性,在农林类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其一,协同育人制度不健全;协同育人工作缺少制度的约束和保护,组织机构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在实际工作中缺乏体系性和统筹性,职责分工较为模糊。其二,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不完善,多方沟通渠道较少,缺乏与时俱进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其三,协同育人意识不足,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工作中出现各自为伍的问题,这也是导致两支队伍的育人工作优势不能产生协同效应的重要原因。
三、农林类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
        建立健全农林类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就是要促进辅导员育人体制和专任教师育人体制协调、同向、同频发展。一方面,促进辅导员队伍与专业课教师队伍协同运作,双向联动,凝聚起协同育人的合力;另一方面,要以发展的眼光把握住协同育人机制的前进方向,维护好机制运行的持久性、长远性,充分发挥其实效性。因此,要积极实施有效对策,促进农林类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常态化、长效化发展。
        (一)完善协同育人的制度化体系化建设
        以全校为育人大背景,确定“根本性举措、全方位行动、持续性推进”的工作思路。第一,着力加强学校的顶层设计。把协同育人工作建设作为学校党委的重点工作,可在每年“七一”前聚焦立德树人召开党建性质的协同育人机制促进会。第二,注重统筹联动。坚持整体推进、系(部)主导、教师主体的原则,以农林类专业特色和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特点为依托,打造学校有氛围、育人有特色、成果有显现的协同育人机制。第三,抓好教师的关键作用。协同育人机制的关键在教师,一方面,辅导员队伍要充分结合农林类高职院校的育人特色,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入到学生的专业发展中;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要积极承担起德育的责任,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有机融入课程教学。
        (二)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积极作用
        以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引,依据农林类高职院校为背景,在协同育人视角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第一,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视角相互融合。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进而确保立德树人的任务更加有抓手,教育教学工作的理念更加明确,对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专业知识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最大化呈现。第二,确保课程思政落实的全面性,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课程思政大格局。一方面,学校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供给,在全校营造思政教育的大氛围;另一方面,要推进思政内容融入每一个课堂,积极为专业课程的思政内容加强供给,系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德智体美劳教育,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第三,课程思政的建设体系和发展目标要体现出普适性和长效性。学校教育所要面对的教育主体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课程思政不断改革创新之路中,要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相融合,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配合,将育人目标进行不断细化,为实现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打下坚实基础,以满足了课程思政全员教育的根本要求。
        (四)建立健全育人评价的机制体制
        第一,明确评价标准。要以立德树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评价的根本原则。辅导员工作的主体职责在于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要兼顾学生专业特长领域的培养;专任教师的工作职责在于培育社会发展的专业性人才,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思想价值的正确引领。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的评价机制就要以“立德”和“树人”两个标准来衡量,既保障学生有高尚的道德素养,又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确保学生成长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形成的情感与价值观都达标。第二,丰富评价方法。在评价方法上,要以校党委评价、师师互评、师生互评等形式来进行。其中包括主体陈述、个体访问、问卷调查、实践考核等形式,尽可能地让校园各方都参与到评价机制当中,力求评价开展的有针对性、科学性。第三,彰显评价效果。通过落实评价机制,确保以最有效的方式展现出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育人效果。评价结果也正是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始终保持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依据。
        四、结语
        新时代的今天,由于国家对农、林、牧业发展状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农林类高职院校由“冷门”逐渐走向“前台”,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它们既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又要力争上游在专业领域培养出更多、更优质的新时代人才。辅导员和专任教师作为育人的主力军,两支队伍协同育人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需要,必须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在以文化人、以智育人、以德树人的过程中,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优秀的农、林、牧类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2020年6月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陈宝生: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讲话全文[2019.01.18].https://gaokao.eol.cn/news
/201901/t20190130_1643780.shtml。
[3]骆郁廷:《推进协同育人 凝聚育人合力》,《中国教育报》2020年05月18日第3版。
[4]张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年9月第18期。
[5]汪琼枝:《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融入专业社会实践协同育人模式初探》,《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年8月第8期。
[6]杨卫东、孙舒悦:《论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年8月第582期。
[7]刘兵勇:《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2月第2期。


【作者简介】
徐丹丹(1991.07-)女,汉族,安徽滁州人,法学硕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扬州大学)特聘研究员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本文为: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扬州大学)2020年度开放课题《农林类高职院校辅导员和专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和研究》(项目编号:YDKFYB2020203)
2、2020年度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重点项目《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创新路径研究》(项目号:20JSSZZD00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