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话含义理论视角下学生听力能力发展研究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24期   作者:姜涛
[导读] 本文从会话含义的角度探讨听力教学中听力材料理解过程
       

        姜涛
        (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关键词:会话含义;合作原则;听力能力
        摘  要:本文从会话含义的角度探讨听力教学中听力材料理解过程,指出学生听力中会话含义的理解可以从多种因素入手,从语音、信息和相互理解等因素对听力中的会话含义进行了分析。进而说明了会话含义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和指导意义。


A Study on Students’ Listening Compet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JIANG Tao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0)
        Key words: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co-operative principle; listening teaching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this paper explores comprehension process in college listening tests. It points out that we can analyze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from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phonetics factors, knowledge factors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factors. Finally, the paper explains that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has great and instructional significance for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自从格赖斯提出了合作原则,就有许多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前赴后继的研究,而会话含义对英语听力教学的指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会话含义理论对听力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大多数针对会话含义的研究都局限于理论框架的讨论,和对会话含义的理解上,对其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外语听力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并非十分广泛。在中国的外语听力教学中,许多教师仍旧使用传统教学法为学生讲授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在一种固定模式中,即等待教师播放录音,等待教师给出相应解释。这种方法的教学会造成一个问题,学生在听到对话时往往能够理解其含义,但在看到所提出的问题时,又选不出正确的答案。在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一些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教师的关注点通常都在教材和一些过级考试上,但学生对考试这种考察行使并不赞成,他们认为不能通过听力测试提高听力水平。因此作者认为有必要通过一些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
        二、听力教学现状
        大学听力测试的模式一般为测试组织者播放听力材料,测试参与者做相应的听力理解题,然后给出所谓的正确答案。在这里,测试的组织者的作用就变成了操作机器,测试参与者就变成了机械的听众。把二者联系起来的就是所谓的正确答案。这种听力课程只提供听力练习,但并没有向学生教授实用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可能在听力材料的某个部分理解不够,关于此方面的提升应该从语言和语篇的整体意义来把握。
    (一)听力教学调查
        随着对语言性质的深入了解和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听力理解有了更加成熟的认识。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听说法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外语教学中。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外语教学应该更注重语言的结构和形式。因此,听力教学应该在以下四个层面进行教授:当训练学生理解一篇材料时,教师通常会按照元音、辅音、单词、句子、语篇的顺序来让学生理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先识别发音进而通过发音来辨认单词。在此基础上,学生才会理解句子和语篇的整体意思。受行为心理学的影响,语言能力的获得和发展被当做是一种重复行为训练的结果。事实上,听力教师所作的就是让学生重复辨别语音。这么做的好处是可以挖掘出句子中不被强调的含义。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会通过让学生将所听到的词语用母语表达出来这种方式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功能主义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语言社会功能的重要性。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而是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因此,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听力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一个分支,其目的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让学生理解某一个单词的发音,某一个单词或某一个句子的意思。通过听力教学,学生应该准确掌握理解说话人意图的能力,并且能进行语义完整的交际。随着认知心理学的进一步完善,许多学者开始把听力理解过程作为其研究对象,运用宏观结构、认知图示、认知参照和语境等因素试图揭示听力理解过程的本质。也有很多教师也把自己的教学重点放在了文化输入上。
        从以上的陈述来看,关于听力教学的研究已经到了强调学生语用能力的层面。教学手段也趋于科学化和系统化。
    (二)听力教学策略
        许多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师研究出许多种教授听力的有效方法,例如解码理论、元语言功能理论、图示理论、语篇理论等等。作者将会简要介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方式:
        根据学习认知的心里过程,许多认知心理学家把学习策略分为三个部分: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策略。O’Malley和Chamot认为元认知策略在应用上应该优先于其他两种策略。元认知是指语言学习者成功习得一门外语时所采用的管理模式。O’Malley和Chamot同时也指出元认知策略对听力理解的提升也有潜在的作用。这些策略包括计划、监控和评价策略。对于学生来说,计划策略就是将自己的学习目标、过程在学习活动进行之前做出合理的规划和管理。策略监控指的是学生必须对学习过程,方法和学习效果进行严格的监控。评价策略就是在对学习过程做出评价后对学习过程做出适当的调整。
        心理语言学家把听力理解过程分为三个模式:由上至下模式、由下至上模式和交互模式。由下至上模式当中运用了语音学、词汇和句子以及语言要素的分析等知识来进行听力理解。换句话说,听力理解的过程是从语音到单词,从单词到句子,再到整个语篇的理解。由上至下模式吸取了已知信息和其他背景信息来分析接收到的语言信息。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已知信息、前提、经验和认知图示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的作用。交互模式认为听力理解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储存在大脑中的背景信息会与听力材料互相作用。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将听力理解过程作为一种信息处理过程。
    三、会话含义理论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多年以来,中国传统的英语教育已经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法水平。直到最近听力才被作为一项基本的语言技能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为了跟上整体的趋势,大学英语教育也相应的增加了听力课的课时。但是单纯的增加课时是否就对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产生正向的影响呢?
        会话含义在英语测试中的运行机制是在听力部分中设置一定的理解困难。英语国家的人处于不同目的,有时会采用会话含义来表达自己的交际目的,例如展示自己的口才,表示礼貌或者避免禁忌等等。英语国家的语言使用者追求的是表达上的不同和更新。经过一代一代人的修正和改善,会话含义已经逐步完善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更多的被用于日常的对话当中。在许多英语测试中,问题中会经常出现“隐含(imply)”“指代(refer)”等字眼。举例来说:
(1) A: Could you pass the salt for me?
   B: Well, the salt is very close to you.
   Q: What does the man imply?
        学生能否准确的找出听力句子中的隐含含义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的词汇和语法因素已经经过了深入的讨论,作者在此讨论的是语音因素、背景信息、情景信息和互动理解信息。
    (一)语音角度的会话含义
        受教学手段的影响,许多学生不清楚如何通过语音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许多英语母语者很难理解中国学生的英语表达。和国外教师相比,中国教师的教学讲稿对学生来说会更加容易。这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语音交流的能力。
        在大学的英语听力中,能够找到许多可以产生会话含义的语音成分,比如说重音、长短、停顿等等。
    1. 重音
        从传统角度来讲,句子应该强调名词、形容词、数量词、动词和副词,一般不会强调冠词、介词、连词和代词。这是强调的一般准则,但在现实的对话中,并不总是这样。比如说句子“This is mine.”就可以通过强调不同的成分来表达不同的意思。
(2) This is mine.
(3) This is mine.
(4) This is mine.
    学生可以分辨出这三个句子所表达情感的细微差别。例(2)所表达的情感很有可能是怀疑,第(3)个句子中流露出一种积极的态度,第(4)个句子说话者明显感觉到了一种惊喜。通过大量的练习,学生会逐步掌握重音知识,并与之前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融合,在进行听力理解时,能够将其运用自如。


    2.停顿
        学生都学习过要在不同义群之间稍作停顿以示不同含义的区分,这样的停顿叫做结构性停顿。老师还强调过如果处于同一个义群,则不需要出现不必要的停顿,这是停顿的规则。然而,除了结构性的停顿,真实的对话中还会出现情感性的停顿,给说话人更多的空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5) A: Who called me?
   B: The person who called you was—Jim.
        在不同的语境中,停顿可以产生不同的会话含义,比如说:回答了一个询问性的问题(A只想知道问题的答案);B想不起来打电话的人是谁,停顿是在回忆;还有一种可能是A和B都非常期待Jim的来电。
    3. 声调
        不论是强调、长度还是停顿只能对句子中的一部分起作用,而声调统领的是整个句子的交际表达。如果我们不用声调来辅助的话,我们无法完全表达出想表达的意思。正是语音语调把表达变得鲜活。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说话人的语调正确的话,即使有些单词梵音不准确,听话人也能理解他的说话意图。通过语调,我们可以让听话人的注意力集中到被强调的部分,这个表达是在做陈述还是在提问题;是否表达了全部内容;或者是希望被听话人理解的程度。要想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语调是其中一个重要保障因素。为了能够更好的理解听力材料中的语义,多做语调方面的练习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般说来,英语中既有升调也有降调。一般降调会出现在陈述句或疑问句中。升调一般出现在一般疑问句等一些句子中,这是一般规则。然而,在日常会话中,这些规定很容易被打破,声调的运用并不是看起来这么简单。
(6) A: It is freezing out there! I am going to put on my scarf and gloves.
   B: Shouldn’t you put on your hat too?
    例子中的句子用升调还是降调会产生不一样的含义,前者是真诚的关心,而后者有可能是嘲讽。
        
    (二)信息角度的会话含义
        在大学的听力测试中,学生们被要求调动他们所有的知识去推测字面意义背后的含义,知识的范围可以从日常生活到天文地理。在语言学中,除了语音因素,还有三种其他的因素会影响会话含义的解码过程,分别是背景知识、情境知识和相互理解过程。
    1. 背景知识
        要想准确的使用外语,必须要先了解该种语言的文化,而这里提到的背景知识主要指的是社会文化知识。听力中的对话经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缺乏相应的文化知识是无法正确解码会话含义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在遇到包含大量文化知识的听力材料时会感到头疼的原因。举例来说:
(7) A: What will be the situation in November?
   B: The path to November is uphill all the way.
        在美国,十一月是总统选举的时间,如果没有正确的文化背景知识,也不能正确的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现有文化知识和原始文化知识之间的割裂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对于目标语言来说,自己之前的经历会对理解造成影响,自己原本的文化知识会无意识的对现有理解产生作用。尤其是原有的文化背景与目标语文化有差异的时候,很容易就会产生错误理解。
    2. 情境知识
        在听力中,情境知识指的是一个语言对话发生时情境语境所包含的知识,包括会话发生的地点、时间、内容和正式程度等。
        Hymes重新定义了他的一套影响因素来具体描述语言事件的情境语境。这些因素可以被概括为:环境、参与者、结果、动作序列等。情境语境在大学英语听力中对构建会话含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试题的设置都是围绕着这些关键因素提问。比如说:关于环境的提问:这个对话发生的地点是哪里、时间是什么时候。这些问题都是经常出现的。学生关于事件结果的的理解一般会由诸如“说话人想表达的是什么?”这种问题来检验。并且大多数的回答并不是直接在听力材料的原文中能找到的,需要学生真正的对材料透彻的理解,做到反复推敲,才能得到真意。一下是关于情境语境的一些例子:
(8) Woman: Press three, please. Thanks a lot.
        Man: It’s my pleasure. I am going there, too.
        Q: Where did the conversation most probably take place?
        这段对话看起来并没有表示地点的词语出现,但问题却就地点进行了提问。如果没有相应的情境推理能力和知识,就无法判断出这道题的正确答案。看起来,这个男人的回答并没有给出相关的信息,这违反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原则。但我们也知道,合作原则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合作,还有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从对话的内容和动作次序来判断,学生是可以推理出对话发生的地点——电梯。在这个对话中,环境和动作次序就成了解题的关键。
(9) A: What did your girlfriend buy at the department store?
        B: Well, she bought some food, she bought some clothing, and she bought a pair of shoes.
        Q: How does the man feel?
        关于这个对话,对话之中的语调是其中传达信息的重要因素,属于情境信息。从合作原则的角度讲,B提供了超过所需数量的信息,违反了数量原则。但是B是抱着一种合作的态度在与A进行对话,这时我们的人际交往的经验会帮助我们理解。最后所得出的结论是B对其女友的购物行为有点厌烦。
        
    3. 相互理解
        相互理解的概念主要是指另一方的理解或双方共享的理解,不仅仅是共享,对方还应该知道你的理解行为。互相理解是理解会话含义的基础,因为只有双方都意识到有会话含义的时候才会出现会话含义。作为会话含义理论的奠基人,Grice(1975)试图收紧关于互相理解的含义理论。多种观点都证明了语境在一个成功的交际中所起的作用。举例来说:
(10) A: What time is it?
        B: The mail has already come.
        在这个对话中,B的交际意图和A对交际意图的理解程度决定了交际是否会成功。如果A不知道邮递员什么时候会来,那就不会产生会话含义,也不会产生成功的交际。只有A 知道邮递员会来的准确时间,B的回答才是有效的。
        大学英语听力的教学要求学生具备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本身的难度和有限的时间让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犹豫。因此,学生应该训练这几种有影响的语境因素,以便于更好的理解听力材料,从而找出其中的会话含义。这就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语音学、情境语境,文化语境以及交互语境的知识。
         四、结束语
        本文从听力过程涉及到的会话含义现象入手,探讨了提高学生英语听力的方法以及影响听力理解过程的几个关键性因素。首先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情况做了一个简单介绍,然后用例子对会话含义在听力理解过程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解释说明,主要从语音因素和知识性因素进行介绍。会话含义不仅仅可以从单词、句子中推断出来,从语音因素也可以,比如说,重音、停顿、语调等。还有背景知识、情境知识和互相理解也在推断说话者真实意图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总之,这是在会话含义理论框架下对听力教学的应用性研究,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性研究。

参考文献:
[1] Grice, H.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Cole.P. & Morgan, J.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   3: Speech acts. [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45-67.
[2] Grice, H. P. Aspects of Reason. Ed. R.O. Warner.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47-56.
[3] Hymes, D.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 Philadelphia, P.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71: 57-58.
[4]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48-68.
[5]姜望琪. 语用学—理论及应用[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7-99.
[6]束定芳. 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39-48.
[7]杨瑞萍. 会话含义理论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 中国海洋大学,2004.

作者简介:姜涛(1978—),女,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外语教育、语用学研究。
        基金项目:2019年度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学生语用能力培养模式研究(WY2019064-C);2020年度黑龙江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黑龙江大学专项资金项目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二语习得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