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小语课堂活起来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24期   作者:张雯雯
[导读] 如何培养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让课堂里充满生气
       
        张雯雯
        安徽省滁州市紫薇小学        239000
        摘要:如何培养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让课堂里充满生气,是当前素质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广大语文教师就这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努力。小学教育教学担负着文化基础的繁重教学任务,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小语课堂充满生气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寓创新能力的培养于教学中。
        关键词:情境  情感  对话
        “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重要。”爱因斯坦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而如今的课堂上,学生能否在一节课中悟到方法,明白道理,继而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师该反思的问题。一堂让学生满意的课堂,并不仅仅是要圆满的完成教学计划 。学生在课堂上不但需要的是知识,也需要乐趣,需要鼓励,需要质疑……有时侯这些需要的满足直接决定了课堂的成功与否。课堂上,教师只有读懂学生的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制定教学计划,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满意的发展,打造一节节生动有趣、充满生气的语文课堂。         
        简单的照本宣科,如同填鸭式的教学是不可取的,这样不仅会导致课堂的枯燥,还会引起学生们对于学习的厌恶,进而导致成绩下降,不爱学习。优秀教师的必然要求就是能够通过创设情境,使得学生们更快的弄懂课文内容,从而提高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
        我认为要想让课堂充满生气、热热闹闹,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各抒己见,应该要创设好恰当的情境,在适当的时候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并巧妙地展开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除了达意,还有“传情”的功能。如何调动情感参与,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灵动地放飞起来呢?
        一、课件辅助,激活学生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以为学生感受课文情境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化难为易、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如:在教《月亮湾》这课的公开课时,我出示课件“:天空蔚蓝,月牙一样的小河穿过美丽的村庄”的背景图,接着让学生听课文配乐录音,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大声地朗读文章。再根据课文的内容出示句子:“清清的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形象地将河水的清澈见底展现在学生面前。画面上的白色石桥、机灵活泼的鱼儿连同远处粉红的桃花、绿油油的农田构成了一副多彩灵动的画卷。它把学生带进了作者可爱的家乡。接着又出示课件:山坡上的一片茶树,配着采茶姑娘欢快的笑声,使学生很快地领会了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家乡勤劳人们的热爱。
        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感受,读起来自然能有真情实感,说起来自然有理有据。
        二、以情动情,引起学生共鸣
        小学生的情感具有依赖性,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精神饱满,乐观向上,寄情于生,寓情于教,极易引起学生感情共鸣,产生师生情感同起同伏,有机交融。有了教师的感情做铺垫,学生便可以产生初步的情感体验,才会依据感受对课文作出情感评价,其后的分析体会会更加丰富、深刻。如教《第八次》第三自然段:“忽然,一阵大风吹来,丝断了,网破了。蜘蛛重心扯起细丝再次结网……”这部分内容时,我如此设计:“请同学们反复读这段文字,想像一下,如果你在战斗现场,亲眼目睹布鲁斯王子躺在木板上望着屋顶看着蜘蛛结网,你的心情会怎样?在苏格兰军队连续战败七次,自己也受了伤,就在这沮丧至极时看到了不放弃戒网的蜘蛛,这种感染多么重要。此时,教师,学生,作者,文中人物的心贴在一起,情融于一处。
        三、以境生情,激发学生探索
        语文活动课主要是创设一种情景,让师生共同置身其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俗话说:情能生文。教学中,如果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的情商与智商并举,定能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表明: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是双向互动的,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因此,想让课堂充满生气,教师要能“唤醒”学生,激发起学生全部的热情和智慧投入到教学目标的实现中去,投入到与文本、教师、教科书编者的“对话”中去。
        ㈠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对话热情。
        小学生生活阅历尚浅,平时阅读时常常会只从表层探讨文章的意蕴,甚至于“隔靴搔痒”。这就要求教师睿智地采用“浅课深教”或“深课浅教”的方式,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对话情境,开掘学生已有的生活、文化积淀,架起作者、作品与学生之间的无形桥梁,自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荷花》是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就精心地创设了情境,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言,美轮美奂的图片把学生带入到花的世界中去,获得了极佳的效果。当我对着大屏幕上洁白的荷花,说:“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而美丽的。宋代周敦颐写过这样的诗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意思是说从淤泥里出来不被污染,用清水洗过,它粉得似霞,白得如雪,美丽极了,但它从不炫耀自己的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爷爷写的《荷花》,好吗?”学生一个个都精神饱满地答道:“好!”
        这样的情境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情境,既来源于生活,又与课文内容相关,容易让学生将来自生活的感性体验带进课堂,有效地激发和诱导了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对话的热情。
        ㈡设置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对话
        教师是师生对话活动的促进者,始终激发学生对话的热情,促使其积极主动参与、畅所欲言,并不时迸射出智慧的火花。而这样话题的设置就尤为关键,因为话题确立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话的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进而影响话题能否广泛深入地开展。只有契合的话题才能启发学生思维,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引发讲者和倾听者积极投入地参与,起到智慧碰撞、潜能发挥的作用。
        ㈢恰当评价,引领课堂走向纵深。
        评价,作为师生互动对话的一种有效方式,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因而,学会评价,是每个教师都必须掌握的教学能力。
        有一个孩子在朗读课文中的一句话时,显得有些紧张,读得不够流利,我就亲切地说:“哎哟,这个句子的确有点难读,不急,听老师读一下。”接着,我给予了绘声绘色地范读,然后又说:“你能再读一遍吗?”于是,在我话语的鼓励下,在同学们期待的眼神的注视下,这个孩子又充满自信地读了一遍,果然,比第一遍流利多了。我说:“读得好多了,再多读几遍,相信你会读得更好一些!”这样的鼓励评价重视被评价者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强调通过反馈促进学生改进,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
        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这种低起点,小目标,勤评价,快反馈的做法,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接受,也最能拨动孩子的心弦。
        构建师生互动课堂结构,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要善于创设互动情境,善于提问,善于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让理解、信任、尊重、宽容、民主、合作的氛围充满课堂,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语文教育之花也才能开得灿烂多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