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文化自信研究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24期   作者:张焰梦
[导读]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
 


        张焰梦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上海市嘉定区   201815
        【摘要】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我国的高等教育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动荡,价值观也趋向多元化。习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高校民办思想政治工作中,作为大学生思想工作的引领者,如何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更好地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实践者,是值得研究和深思的。
        【关键词】文化自信;思想政治;内涵和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那么,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具有科学性的时代命题,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复兴的精神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浪前行、繁荣发展的精神武器,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脊梁。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历史长河中文化的底蕴也在不断积累,形成了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内涵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文化,并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风貌。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保持党的先进性不仅要在思想上引领,更要在制度和文化中引领,只有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
        现在整个世界格局不断变化,获取西方文化的渠道在不断增多,各种思想不断涌入大学生的生活中,另当代大学生很难坚定追随并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高校辅导员,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
        在研究此课题之前,我也就当前学生对于“文化自信”提出的内涵和学生所持有的态度运用调查问卷进行了数据分析。
        笔者对540名来自各民办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艺术类的喜爱程度和掌握程度都有一定的比例,21世纪更多的家长在培养孩子在艺术方面也更多偏向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乐器的传承和学习,这与习总书记提出坚持“文化自信”是契合的。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学生对于古典文学的熟悉程度和了解程度相对比较低,对于引经据典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在中国的文化长河中,不乏涌现一大批精彩的古代典籍,培养大学生阅读经典的能力和兴趣是现在摆在思政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位置。
        对于思想政治课中的文化自信培养,绝大多数学生的态度还是积极的,他们更多是愿意在学校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中学习到关于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从而增强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近日大火的《中国诗词大会》就是一档很好的传承我国古诗词的节目,用不同的形式将中国的传统诗词表现出来,用画面感代替了一成不变的背诵朗读,让观众都身临其境,更多汲取古诗词带给我们的魅力。


        关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的改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不单单只能依靠传统的讲授法,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在刚开始的阶段遗忘曲线是快速下降的,这也导致了如果不能让学生更多加深印象,那么对于他们的课程摄入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如果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灵活的创新的将中国传统文化导入学生的脑海中,这样学生能够更多加深印象,从而更好自省和传播。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中也要讲理论联系实际,加大实践的力度,更好改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手段。
        对于思政工作者来说,如何更好把握习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内涵,更好加强“文化自信”的传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思想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告诫全党:“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对于高校大学生,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深刻意义。思政工作者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引领者,首先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不断学习理论知识,破除旧观念、旧思想,不断引入新理念,新作风,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思政工作者理论水平的增加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灌输与洗礼。
        思政工作者要利用好网络资源,在微信、QQ群中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文章、视频,也要结合理论报告、学习交流使学生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反省和提升。
        让高校大学生清楚认识主流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而自觉抵制和摈弃非主流文化及腐朽文化,树立好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营造环境氛围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环境氛围的营造对于当代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有着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培养,从而达到培育的目的。大学校园举办关于传统文化的校园活动,加强社团、学生会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建造文化长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实质,定期举行经典文化交流活动。思政工作者应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这些活动,并大力宣传和弘扬,通过这些活动,使高校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从熟悉到掌握,从参与到热爱,从思想上、行动上转变,成为传统文化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三、开设丰富的相关课程
        大学生每天必不可少的是专业课程学习,将文化教育课融入到日常学习生活中,邀请优秀的思政老师,用生动的课程,丰富的教学案例指导和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政工作者应该在课堂上通过丰富的ppt演示与同学一并探讨文化底蕴的历史演变,在课下充实自己的文化内涵,转换为文字和语言,更生动且深入将文化内涵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实现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四、增加课外实践
        学习的课堂不止在校内,更在校外。文化自信是通过一系列认知和行为逻辑建立起来的。在中国,拥有文化底蕴的建筑数不胜数,通过体验,感知文化的魅力与内涵。例如故宫,就是一个拥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地方,我们可以通过故宫看到历史的变迁,了解中国的文化,更有自信在生活实践中传播文化。
        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思政工作者站在政治工作的第一线,在培养大学生加强文化自信方面责任重大,高校大学生应该担负起传承文化的历史重任,在思想上切实摈弃文化自卑,抓好着力点,以文化的精神内核而非形式赢得全世界人的尊重,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邢海晶.增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探索[J].新西部·中旬刊.2017(2)
【2】曾学清.高校德育课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3】耿超.论文化复兴视野下中国文化自信的意义与价值[J].求知导刊.2015(22)
【4】全燕黎.论“四个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6(4)
作者简介:张焰梦(1988-07),女,汉族,上海,硕士学历,助教,高校思政教师,思想政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