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体现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24期   作者: 周斌
[导读] :生命教育在高中时期是一个绝不能忽视的内容,

        周斌
        (萍乡中学 江西萍乡337000)

        摘要:生命教育在高中时期是一个绝不能忽视的内容,而语文教育者更应该担负起关注高中生生命教育的重担,“生命的教育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我们语文教育需要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中体验到对生命的关注和期待,感知生命来之不易,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无限的价值。
        关键词: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活动。生命教育重视人的心灵的培植,重视人完整精神的建构,重视人的健全人格的培养,是一种有着深厚哲学根基、蕴含人生大智慧的教育。”[1]  生命是宝贵的,每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从语文教学中关注人的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去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生命,不仅要善待自己也要与他人和谐共处,不仅要主动地体验生命的酸甜苦辣,而且还要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生命品质。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始终重视着对生命的教育,而语文教育者则必须担起生命教育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生命的主题的教学,带领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感受生命,尊重生命,从而拓宽生命。在教学过程的创设情境中,笔者通过对语文教材的素材挖掘,设置对生命意识进行思考的环节,采用素材心得展示、生命诚可贵的讨论会、阅读、影视作品欣赏、朗诵等多种学习方式,强化生命意识,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笔者通过教学积累,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为主体文本,将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概括为以下几种:
一、直面生命的逆境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人的一生不可能充满了鲜花与欢乐,而逆水行舟亦是难上加难,逆境面前,应该让学生体会到“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品质,培养并锻炼他们坚强的意志,充分重视学生对生命的感知,让学生知道人生中苦痛困难都是一种特殊的财富,帮助学生建立积极乐观的生命价值观。
        屡遭迁谪的苏轼,被贬远方,辗转劳碌,然而他在壬戌之秋的七月,在徘徊的月夜中,与客人饮酒吟诗,扣弦而歌。江上的清风洗涤他的忧伤,山间的明月照亮他的心扉,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面对人聚人散,他纵情于人间百味,风光霁月,推倒心中郁结的块垒,“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十九年的沧海巨变,视死如归而不被威势所屈服,不被利益所诱惑的苏武凭借其不屈的灵魂,始终高举着坚贞的民族气节和忠心耿耿的高尚品德。他坚贞不二,绝非贪生怕死之徒,绝非亦步亦趋;他茹毛饮血,忍受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苏武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高大威武不屈的形象。
        先贤们给我们太多可歌可泣的人生故事,语文教育者不断地从课文中吸取作者给我们的养料,引导学生不向生命里的任何困难低下头颅,引导学生在困境中不能萎靡不振、低迷消沉,让学生从不同的作家的身上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欣赏到生命的五彩缤纷,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学生接连不断地在生命教育学习过程中去升华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从而珍视生命,丰富生命,当学生在逆境之时,能够想起众多直面挫折的榜样故事,借助他人宝贵的人生经验,能够化解心中的疑惑,指引自己更加健全地经营生命,给自己起步的生命做长远的导航。


二、尊重、敬畏生命
        一个人需要去认同、体验别人的生命存在,去了解自己所做的事情的实际意义,把自己对生命的追思与探寻引向更深的层次,然后超越自己,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向普遍生命的关怀。“生命体验意味着参与而不是参观,意味着个体生命的真诚投入。在体验中,主题以自己全部自我去感受,理解事物,因发现事物与自我的关联而生成情感、反应,并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于是乎,我们告诉学生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促进生命,避免破坏生命的事情的发生,史怀哲说:“一切生命都有生存意志,皆为平等,尊重生命就是对生命的全然肯定”。
        巴金收下朋友送来的小狗“包弟”,而作者为了自保却放弃了小狗,它虽小,但也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它应该免受侵害得到生存权。包弟聪明可爱,通人性有情义,包弟的死给作者深深的痛苦和忏悔。海涅说:“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巴金为自己的错误向小狗道歉,拯救的却是自己的灵魂。
        郁达夫笔下的故都有着一种清静悲凉之感,秋天更是明显。生命从哭啼声中来,终归向于清幽。然而,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片刻的清幽俨然极其珍贵。如果从大自然中去寻觅宁静与清幽,其实这就是生命旅途中最惬意的部分,就是享受灵魂的安详。故都的秋撩起人心的悲凉唤醒的是我们对生命衰亡的思考,“一片落叶,一丝阳光,都会使你感受到生命深处悄悄蔓延开来的美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对生命话题进行思考,用话语来表达对生命的领悟。语文课堂需要这些敬畏生命的文学作品,升华学生的生命情感,延伸学生的生命情怀,洗涤学生的心灵,展开生命的救赎。
三、扛起社会责任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战争年代,前仆后继的仁人志士 “把外在的社会责任感和调节群体的使命感转化成了内心的自觉要求,形成坚定的责任意识”,他们的事迹经过文墨的渲染,篇篇作品融进民族文化传统之中,使我们感同身受,引起许多共鸣。
        意气风发的毛泽东掷地有声地发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言壮语,他以天下为己任,让我们看到了他生命的高度,他带着“浪遏飞舟”的信念,带着改造旧社会的凌云壮志,让脚步走得更加从容,让生命的力度更加遒劲,让自己的胸怀更加广阔无垠。
        怀才不遇的烛之武修身治国平天下,救济苍生,思考如何安定天下,虽然不受郑伯重用,却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他虚怀若谷,亦能不辱使命,他洞若观火却不隔岸观火,终使郑国转危为安。
        鲁迅笔下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这些“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他们断绝一切妥协苟活、贪生怕死的念头,他们敢于向军阀宣战,他们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为真理而斗争,他们英勇无畏,他们感召着人们的心灵。
        古今多少文人志士抛头洒热血,将责任意识深植于心里,传递一代又一代。作为语文老师则需要带领学生解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把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内容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帮助学生培养建功立业、爱国爱家的高度社会责任意识,让学生明白个体与国家、社会的关系的重要性,明白每一个人在社会中不是独立的存在,每一个人的生命都与国家、社会紧密相连,每一个人都需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摆脱了课程设计者和目标执行人的角色,而是创造性地引发学生潜能的多项发散;学生则以生命的体验的融入而激活课程内容和知识结构,并赢得对课堂知识有意义、有价值的深度构建。”[2]只有教师加强生命教育的引导,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才能让课堂更具生命活力。

[1]王北生,赵云红. 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2(4):18
[2]潘勇.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角色创新[J].人民教育,2002(9)
        
周斌(1987-),萍乡中学,中学一级,硕士,语文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