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佩佩
浙江省瑞安市陶山镇碧山小学 325215
摘要: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存在较大欠缺,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推广,提升阅读能力对于语言表达及写作水平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语文教学课改不可规避的事实。文章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现状分析,从教育者与教育方式角度出发,结合案例化教学实践,提出能力提升的意见。
关键词:阅读能力;语文;业务素质;教育方式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课程,阅读在学习中扮演“接收器“角色。作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在通识阶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强化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形成良好阅读习惯,利用准确的阅读方法,丰富阅读的选择手段,对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极为重要。
一、小学生阅读能力现状分析
素质教育在全国广泛开展,促使中小学语文教育水平要求不断提高。但从调研结果来看,碍于教师能力水平、学校对阅读能力培养不够重视、阅读教材选取狭隘等因素影响,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与教育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对学生语文学习、文化理念认知和储备,形成阻碍因素。[1]
二、多角度提出小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策略
(一)教师业务素质能力对阅读能力提升的策略
作为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教师应以自己的素质培养能力提升为基础,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抓住学生年龄特殊阶段及心理状态,根据教学内容变化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文章阅读。首先,教师应强化自身学习,提高教学能力与知识素养为己任。教师要拥有过硬阅读功底与专业化阅读指导技巧,通过自我泛读与精读形成理论教育的实践转化,引导学生在学习文理的同时掌握阅读形式;其次,常态化语文课程教学重点抓住阅读训练实践化。针对不同文体的阅读训练,要做到精细于文字文义与标点符号,将“工匠精神”传达给学生,根据不同文体以不同情景再现方式进行演绎,使学生身临其境成为阅读文章的主角,加强学生阅读体验而提升阅读兴趣;最后,以教学资源为积累,将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落实到校园文化。学生日常阅读能力培养多以应用化教学实践为主、以教学大纲为主线,文体形式较为单一。[2]因此,需要增加学生阅读形式,丰富阅读内容,落实阅读活动开展。利用图书馆、校园藏书的交流阅读机会增强学生互通读书心得体会,在“比、追、赶、超”中,实现学生因“能力竞争性”而促进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培养阅读能力提升手段的策略
作为小学四年级语文学习实践,具备初步阅读能力基础,培养并指导学生阅读方法、优化阅读内容。首先,“以兴趣促阅读、以阅读激热情”。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势必将自己被动的学习地位变为主动学习角色,不断形成自我学习的内化结果。教师要促进学生对阅读兴趣的自我培养,从阅读中获取自己需要的兴趣点与知识;其次,在理论化教学过程,以阅读实践形式培育良好阅读习惯。注重引导学生具有明确的阅读目的,让学生了解与认知“为什么要读、怎么读、如何通过阅读获取到我需要的知识?”以教学阅读形式促使学生利用工具书进行阅读帮扶,为独立阅读获取知识创造基础条件。[3]工具书,是对阅读成果有益的“助攻”,用好工具书不仅加深阅读理解,也通过阅读能力提升形成对文理词义的质疑,获得阅读内容更全面的理解;再次,培养学生良好的笔记习惯。徐特立曾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笔记是阅读习惯的重要方面,以阅读为知识获取渠道,以笔记为知识留下印记;最后,强化阅读方法实际运用。作为阅读方法的教授,不同教师有不同认知理论与实践培养形式,但从常态化分类来看,包括以教师为教授核心的指导阅读法和以学生为自我阅读中心的泛读法、精读法,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要以泛读了解文章写作背景与主人公的行动具体描述,要以精度深邃作者与父亲的父子之情在站台一刹那间的情感表现,二者有效结合,对于阅读内容理解做到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对《背影》的文理文义与作者情感表达,做到深知而体会。
(三)案例化教学的实践推广
“化用意境,推陈出新”。一首经久不衰的《涛声依旧》用现代音乐将《枫桥夜泊》中的“渔火”、“钟声”、“月落乌啼”再现于美妙意境,做到音乐表达美景意境的同时,对古诗词的阅读美感与理解力有了更为现实化的加深;羽泉一首《辛弃疾》描绘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沙场秋点兵的盛世壮大景象;无论是个人思念情绪表达还是描绘宏伟壮观的盛世场面,以快乐阅读为出发点的案例教学形式,可以融合当代艺术内容与特色,并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引领小学生认知认可后而提升阅读能力的水平。
三、结语
素质教育体制下,做好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学好理论性知识,更在于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以及利用阅读能力做好未来学术理论的研究。因此,针对小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需要不断提升教师主体资质与能力的同时,更应当加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爱好、强化良好阅读习惯、做好阅读笔记的心得体会以及综合多种阅读方法的实际运用,多月促进、快乐阅读。
参考文献:
[1]王观发.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能力.[J].新校园:中旬刊,2014(5)
[2]张海明.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3]王先霈.流行歌曲歌词的文学性[J].文学教育(上),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