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具体方法分析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第24期   作者:杨波
[导读] 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杨波  
        青岛西海岸新区长江路中心幼儿园  山东青岛  266555
        摘要: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形成更健全的人格,同时对习惯的养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龄前儿童身体和各项机能都发展得非常快,为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首要任务。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很多方面,例如道德品质、卫生习惯以及学习习惯等。生活习惯会影响幼儿未来学习知识的方式和习惯,因此幼儿在学前教育时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极其重要,幼儿教师要全面掌握幼儿的基本情况,并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关键词:学前教育;生活习惯;幼儿

        学前时期是幼儿身心发展最快速的阶段,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1]。根据我国学前教育目标对幼儿目标的排序,发现“体”是排在第一位的,这足以说明它的重要性。促进“体”的发展,首先就是要保障幼儿营养充足、睡眠充足,能够保证身体正常发育,抵抗力强。其次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包括早睡早起、细嚼慢咽等生活习惯,饭前洗手、勤换袜子等卫生习惯以及热爱运动等。学前时期的幼儿发展还未定性,具有可塑性,所以很多不良习惯一旦形成,就必须在学前阶段帮助他改正,否则以后很难再改变了。尤其是现在素质教育越来越被重视[2],好习惯的养成就变得更重要。据研究表明,想让幼儿建立常规,养成好习惯,最佳的教育时期就是3-6岁。人的终生发展就取决于他在幼儿时期奠定了怎样的基础,同时学前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起点。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成才的重要因素就是他幼时接受了良好的学前教育并养成了受用一生的生活习惯。对于幼儿的教育,幼儿自己并不自知,而我们却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幼儿教师也有责任及时与家长沟通,做到家园合作,达成共识。
一、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的途径
(一)幼儿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
        学前教育是为幼儿的一生奠定良好基础的重要时期[3]。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幼儿劳动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够促进幼儿养成高尚的心灵,幼儿通过劳动慢慢养成在生活中的本性,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可以让幼儿在生活中能够下意识地进行各类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样的行为对幼儿提升自制力也很有帮助。吃苦耐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良好劳动习惯除了能提升幼儿的自制力,还有陶冶情操的作用。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幼儿设置简单的劳动活动,比如整理玩具,擦桌椅等,并对幼儿的劳动行为予以表扬,加强幼儿对劳动的正向刺激。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会产生对劳动的兴趣,也对幼儿的服务意识有了一定的引导,经常进行劳动活动并多次表扬,对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会有很大作用。
(二)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卫生习惯是幼儿生活习惯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能够帮助幼儿降低生病的几率,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学前教育时期,幼儿需要养成起居卫生、饮食卫生、排便卫生等良好的卫生习惯。幼儿教师在教学生活中要教会幼儿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细嚼慢咽的饮食卫生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幼儿播放关于卫生习惯的动画片,还可以教幼儿关于卫生的儿歌,以各种方式吸引幼儿的注意,让幼儿知道要注意卫生。在幼儿吃饭或水果加餐时,教师要表扬饮食习惯好的幼儿,并激励其他幼儿向表现好的小朋友看齐,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幼儿教师要对幼儿讲述清楚生活规则:①吃东西要细嚼慢咽,不可以一边吃饭一边玩玩具或看电视,更不可以大声说话和笑;②饭前便后要洗手,吃多少盛多少,不可以剩饭和挑食,不能浪费粮食,吃完饭要漱口;③要爱护环境卫生,不能随地扔垃圾;④睡前要刷牙和洗脚,脱下来的衣服能叠起来放到固定位置;
(三)幼儿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评价一个人是否素质高首先就是看这个人是否懂礼貌,懂礼貌的人,别人才愿意和他交朋友。教师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包括让幼儿学会关心他人,这些技能能够帮幼儿的人际交往奠定基础。还有促进幼儿倾听习惯的养成[4],让幼儿学会倾听。教师还要对幼儿的文明礼貌习惯进行着重培养,以身作则地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用礼貌用语,见到长辈要主动打招呼,请人帮忙时要说“请”和“谢谢”,要语气和善等。
二、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具体方法
(一)以故事为载体,让幼儿明辨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者认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石[5],幼儿所学到的东西中最重要的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如果一个人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会给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良好的生活习惯将会成为他们一生受益匪浅的宝藏。一些很简单的道理,比如: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道歉并且改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由于幼儿身心、思维等各方面还没有发展成熟,所以幼儿教师也要考虑幼儿的发展情况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如果教师总是口头上告诫幼儿不要做什么,幼儿很快就会忘记了,如果说的次数太多,幼儿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幼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来让幼儿辨别故事中人物的行为是否正确,这样幼儿才能牢牢记住这些生活准则。比如:“有一天小猴子经过果园,摘了一串香蕉,他拿着这些香蕉一边走一边吃,吃完了就随手把香蕉皮扔到地上了,有的在路旁,有的在路中间,还有几块扔在前面的道路上。小猴子一边低头吃着香蕉一边到处乱扔香蕉皮,突然脚下一滑,‘扑通’一声摔倒在地。小猴子站起来揉揉摔疼的屁股,发现原来自己被香蕉皮滑倒了,他很生气的说‘谁吃的香蕉皮乱扔路上,讨厌死了!害得我屁股都摔疼了’。小猴子又继续往前走,一边吃着剩下的香蕉,还是把香蕉皮乱扔,没过一会,他又踩到了一块香蕉皮,‘扑通’一声又摔倒了,小猴子低头一看,又是香蕉皮把自己滑倒了,非常生气地说:‘谁到处乱扔垃圾,害得我又摔一跤,我可怜的屁股啊’”。这时候小猴子还是不知道,自己是被自己扔的香蕉皮滑倒了。”教师讲完故事可以对幼儿进行提问:小猴子为什么摔倒了?如果我们是小猴子应该怎么做?如果我们看到小猴子在扔香蕉皮应该怎么做?会让幼儿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二)在童谣中,规范儿童的生活习惯
        童谣符合幼儿的认知心理和年龄特点,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幼儿童谣时加上动作并请幼儿进行演示,甚至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创编童谣。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童谣“手离笔尖一寸远,胸离桌子一拳远”,在幼儿写字或画画前,让幼儿一边背诵童谣,一边操作,幼儿就可以按照童谣的内容进行实践,好习惯就是这样养成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6]。幼儿没有分辨自己行为好坏的能力,需要幼儿教师和家长深度合作,让幼儿在不同的环境中也遵守相同的法则,这样才能为幼儿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柳苏.3—6岁幼儿良好习惯的分类及其养成困境与策略[J].教育观察,2020,9(28):55-57+60.
[2]雍锦琳.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J].教育教学论坛,2020(19):370-371.
[3]戈韵文.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研究——以中班幼儿饮水习惯为例[J].才智,2020(09):189.
[4]王敏.在生活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倾听习惯的策略[J].教师教育论坛,2020,33(02):85.
[5]王晴怡.浅谈生活教育思想对家园共育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指导[J].才智,2020(04):102.
[6]高航娟.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J].教育革新,2019(10):73.


作者简介:杨波(1974-5) 汉,本科 ,幼教一级,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