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实验教学在高职院校《影像电子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与探索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24期   作者:李 伟 丁 阳 王天爽
[导读] 随着高考升学率的不断攀升以及我国职业院校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
          
       
        李 伟  丁 阳  王天爽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济南 250002)
        [摘要]:随着高考升学率的不断攀升以及我国职业院校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职业院校的生源形式、层次和数量良莠不齐,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是高职课程中面临的现状之一,本文针对《影像电子学基础》课程中的实验分层教学展开探索和讨论。
        [关键词]:分层教学;职业院校;影像电子学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为医、工结合学科,具有知识更新快、技术发展快、临床应用广的特征,《影像电子学基础》作为本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对学生后期学习以及就业至关重要。目前,大部分教学普遍采用“一本教材”、“一个标准”的集体式授课教学模式(夸美纽斯),培养方案主要立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学习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重视实践技能培养,突出“够用为度”的指导思想。传统的“一锅端”教学模式极易造成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一般学生“提不高”、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的局面,教学处于一种“首尾不能兼顾”的两难尴尬境地。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是培养本专业高端技能创新型人才的一条新途径。
        《影像电子学基础》实验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涵盖电路分析基础、模电、数字电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应用,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电子仪表、熟练掌握元器件的使用方法,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电路设计、排除查找电路故障、分析实验结果和撰写科学实验报告的能力。为学生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在工作岗位上从事相关工作有着深刻的影响,提高教学质量,使得学生在就业、升学、创业等环节均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一、分层课程教学的提出
        1.传统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按照传统的“一刀切、大锅饭”的电子学实验教学设计思想,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有所差异,针对同样的实验内容在规定的实验学时内,学生在实验兴趣点、实验完成率、学时利用率、数据精确率、主观成就感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基础好的学生感觉实验内容太简单,不具有挑战性,逐渐产生骄傲自满、盲目自大的消极态度;基础差的学生感觉实验内容太难,无法下手,逐渐丧失对本课程的学习信心;甚至有些学生对实验教学毫无兴趣,对实验过程缺乏重视程度,产生“做不做都一个样”的想法。实验教学便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和地位,对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便成了一句空话。
        2.分层课程教学的理论分析
        分层教学理论的提出,为解决集体授课和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指明了方向。分层教育理论对各教育阶段、各学科均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分层教学的立足点是面向所有学生,使教学要求适合个体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分层实验教学的应用探索
        自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2016级学生开始,在《影像电子学》实验课程中实施分层教学,取得不错的效果。本课程的分层教学主要体现在内容和考核两方面。
        1.分层实验教学设计
        依据教学标准中所列举的实验项目,教师根据实验难易程度、附加内容、指标高低等将实验项目进行分层设计,分为基本目标(第一档)、较高目标(第二档)以及扩展目标(第三档)共三个层次。设计主要体现几个教学理念与思想:(1)分层不是目的,只是手段。(2)要体现课程特点,每一个档次的实验目标都要涵盖。(3)既要考虑三个档次之间的实验内容有所差别,又要预判到学生的完成情况;(4)档次划分不是一尘不变,要根据学生的选取和完成情况及时调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要求层次的实验内容,下面以几个例子进行说明。
                                       
        2.分层实验教学过程的实施
        2016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共四个班(文理兼有),所有班级理论统一授课,以1班(理科人数大于文科、4班(文科人数大于理科)为试点班开展实验分层教学,2班、3班按照传统教学实施。2017级和2018级同样的方式进行试验。实验教师在指导实验时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指导(对选择第三档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创新及独立思考的机会,对第一档的学生加大辅导和教学示范力度),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给出相应的实验成绩。对于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选择最基本的实验要求(第一档),若能完成相应的实验要求,则这类学生的实验成绩评定为“合格”;对部分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较高要求的内容(第二档,若能完成相应的实验要求,则这类学生的实验成绩评定为“良好”;而少数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可以选择完成扩展要求的内容(第三档),若能完成相应的实验要求,则这类学生的实验成绩评定为“优秀”。
        根据分层的课程数据统计,1班学生中选择第一档、第二档、第三档的人数比例分别为10%~15%、65%~80%、15%~20%,4班学生中选择第一档、第二档、第三档的人数比例分别为15%~20%、60%~75%、15%~25%,基本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师预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制订了相应的鼓励措施,力求让每位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提高。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开始的几个实验都选择第一档,经过几次实验后选择第二档,再经过几次实验后选择第三档,说明该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动手能力提高了,实验技能总体呈上升趋势,对这类学生应加分以示鼓励。如果对所有的实验项目都选择第一档,则必须在原有实验项目的基础上再额外完成2~3个实验项目才能达到要求,这样可以避免部分学生不求上进,只求及格的心态 。
        3.实验教学考核的分层
        在实验考试时,也分成第一档(较低难度)、第二档(中等难度)、第三档(较高难度)三个层次的题目。下面(见表3)以组合逻辑电路为例加以说明。
                                                       
        三、分层教学的实际效果
        《影像电子学基础》实施分层实验教学前,由于内容和目标较单一,基础好的学生会很快完成实验,并帮助其他学生完成实验,导致其他学生做实验时自己根本不动手,仅仅是观看实验。因此,实验考试时采用同一难度,导致部分基础差的学生过分紧张,原有的水平都发挥不了,实验成绩也会出现两极分化。长此以往,“贫富分化”现象明显加剧。
        实施分层教学后,基础好的学生通常会选择第二档或第三档,由于难度加大,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此档次实验时间也会很紧张,无法再帮其他学生代做实验。基础差的学生只能靠自己独立完成第一档的实验,从而使每个学生均充分发挥自身的水平,独立性得到了加强。实施实验分层考核之后,不同类型的学生各尽其才,基础相对差的学生可选择第一档题目,紧张的现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轻松愉快的气氛。实施分层教学使不同层面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让每位学生都“学有所成”,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得以发挥。分层教学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不断提高,体现了高职教育“够用为度”的教学理念。分层教学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教学课程或者教学内容,还应广泛调研和论证,让分层教学的作用体现到位、切中要害。
        参考文献:
        [1] 吴强.基于分层教学理论的职业教育网络教学系统优化[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20(02):58-62.
        [2] 肖海霞,胡正发等.高等数学分层教学模式下基础层次班级的教学与探索[J].科教导刊,2019(28):34-36.
        [3] 李晓洁,李云松,陈亚琨,王一妹.招生模式“多元化”背景下高职《电子技术》课程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20,(21):90-92.
        [4] 陈大娟,刘勇.我国高校分层教学改革模式建构[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78-80
        [5] 姜雅飞.招生模式“多元化”背景下高职电子技术课程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7(42):237

本文作者简介:李伟(1982-),男,汉族,山西阳泉人,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研究方向:医疗器械及其相关专业的职业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