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雅雯
(江苏省泰州市幼儿园 江苏省泰州市 225300)
摘要:户外混龄游戏指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户外自由的环境中互动、交往、游戏,从而促使幼儿亲近自然、自主交往、自由创造。笔者所在园在开展全园式户外混龄游戏时,立足幼儿游戏的自主性,支持异龄幼儿结伴游戏,形成“大带小”的混龄游戏模式。然而,在实际游戏中我们发现“大带小”游戏中出现了“不会玩”、“不愿玩”、“不好玩”等问题,阻碍了混龄游戏的深入开展。因此,笔者结合案例,分析与思考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探索其解决策略。
关键词:混龄游戏 户外游戏 大带小 混龄游戏策略
维果斯基认为:“创设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产生解除和交往的机会与条件,相当于为幼儿创造了最近发展区”。[ 徐美娜.“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育的影响与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05)]户外混龄游戏作为一种混龄教育形式,可以让幼儿在户外更为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亲近自然、自主交往、自由创造。笔者所在园在开展全园式户外混龄游戏时,立足幼儿游戏的自主性,采用结对任务驱动策略支持异龄幼儿结伴游戏,形成了“大带小”的混龄游戏模式。在“大带小”混龄小组中,年长孩子会自然促进年幼孩子的行为,异龄玩伴之间发生的认知冲突、示范和模仿,有别于同龄孩子之间的互动和影响,从而让每个孩子的经验和能力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提升。然而,在实际游戏中我们发现“大带小”模式出现了“不会玩”、“不愿玩”、“不好玩”等问题,阻碍了混龄游戏的深入开展。因此,笔者结合案例,分析与思考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探索其解决策略。
一、基于观察:审视户外混龄游戏中“大带小”模式的问题
观察是教师解读幼儿游戏行为、为幼儿提供适当指导的前提。笔者通过一个月的连续观察,初步发现户外混龄游戏中“大带小”模式有三个突出的问题:
问题一:不会一起玩
“不会一起玩”主要表现为,在户外混龄游戏活动中,结伴游戏的“大”“小”双方缺乏有意义的游戏行为、缺少深入的游戏、互动或者结伴失败。例如,游戏开始后,大班幼儿一直带着小班幼儿在操场上走来走去的“迷茫式互动”;小班幼儿遇到困难,大班幼儿无法帮助的“无助式互动”;游戏过半,找不到自己游戏伙伴的“走散式互动”。
问题二:不愿结伴玩
“不愿一起玩”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是行为上拒绝,另一种是情感上拒绝。行为上拒绝主要就是不愿意结伴游戏或只想独自游戏,大多数是小年龄的幼儿。情感上拒绝,主要变现为行为上勉强,无法从互动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主要发生在大年龄幼儿身上。如小班的幼儿对于离开已经熟悉的老师,跟一个陌生的哥哥姐姐去玩,会产生分离焦虑和不安全感,尤其是一些敏感的孩子。
问题三:单向互动不好玩
游戏“不好玩”主要表现为“被动不好玩”和“互动不平等”。“被动不好玩”的突出表现为:第一,大年龄孩子对游戏的绝对控制,包括游戏的内容、方式、材料的使用等;第二,小年龄的孩子缺少游戏自主权,自己的游戏常常被哥哥姐姐包办代替;第三,“大”“小”双方在游戏中缺乏双向沟通,大年龄的孩子常常将自己的游戏意愿强加给小孩子。“互动不平等”会让大年龄的孩子过多主导游戏,扼杀低龄孩子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基于问题:分析户外混龄游戏“大带小”互动问题的原因
(一)不会一起玩——缺乏经验和技巧
“不会一起玩”主要因为幼儿缺少混龄游戏的经验和技巧。混龄游戏技能应该包括对游戏的目的、内容的了解和计划、对互动同伴的了解、对在互动中会发生的困难的预设、掌握了遇到困难后的求助方式和解决策略等。因为缺乏相应的知识经验,所以遇到问题不知所措,因为缺乏运用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知道问题所在,也不会用合适的方法解决。“不会一起玩”让异龄结伴游戏并没有呈现出预期的“1+1≧2”的效果。
(二)不愿结伴玩——情感需求被忽视
低龄孩子拒绝结伴游戏的行为是一种不稳定的情况,受自己的身体、情绪和同伴熟悉程度的影响较大。大龄孩子拒绝结伴游戏更多是情感上的拒绝。出于责任心和同理心,大孩子要带着弟弟妹妹一起玩,但却出现很多让他们不乐意的情况。例如,游戏中,他们会发现有些小班的孩子不如自己想的“听话”,有时候还会影响自己的游戏。面对弟弟妹妹哭闹,自己却没有合适的解决办法,这让大孩子感到挫败。在混龄游戏中无法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会让大孩子产生抗拒感。在“大带小”的互动中,大孩子和小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自然很难愿意一起玩。
(三)单向不好玩——缺少游戏自主权
哥哥姐姐在游戏中处于主导地位,小年龄孩子没有游戏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在游戏中承担的是辅助的角色,例如建构区中,小年龄幼儿总是帮哥哥姐姐打下手。混龄游戏中大孩子对小年龄幼儿的包办代替,例如,当小班幼儿无法独立完成某些游戏时,大孩子会直接帮助弟弟妹妹完成各种游戏。而在“足球比赛”、“野战对抗”等游戏中,弟弟妹妹大多是旁观者,这样的消极等待和旁观扼杀了小年龄幼儿的游戏兴趣。
三、基于实践:探讨解决“大带小”混龄互动问题的对策
(一)立足问题解决,提升幼儿的混龄互动能力。
1.重视实践,学习记录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行是知之始”,做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动手去做,去尝试,才有真知、才有创新。幼儿的游戏是其混龄互动经验的来源,幼儿在游戏中的互动问题是提升其互动技能的前提,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去发现自己的问题,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记录问题,并通过交流分享、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问题、总结策略,并在反复的游戏中不断去实践、调整再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互动水平。
2.聚焦问题,增强计划意识、责任意识、任务意识。
聚焦问题,我们会发现,“不会玩”是幼儿缺乏相应的经验,需要教师引导和支持幼儿在游戏前制定相应的计划。由于幼儿游戏的波动性较大,聚焦问题可以帮助幼儿在每次游戏前,制定有针对想的游戏计划。例如,大年龄的孩子在游戏中,会“弄丢”弟弟妹妹,针对这样具体的问题,去进行改进的计划和调整,帮助幼儿明确任务,增强责任意识,在一次次的尝试后,在丰富的游戏经验中提升混龄游戏互动水平。
(二)满足情感需求,促使游戏互动双方都得到满足。
1.从“熟悉”走向“亲密”
小班幼儿的抗拒,大班幼儿的迷茫,中班幼儿的游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彼此的不熟悉,结伴游戏的基础是彼此的熟悉、认可和接纳,目前大班带小班幼儿并没有固定的同伴,自主随意的组合让孩子之间不能形成较深的情感依恋,不利于促进彼此的沟通和互动。因此,可以将“大带小”互动模式贯穿整个幼儿园阶段,从幼儿入园第一天开始就和大孩子结伴,组成固定的“兄妹、兄弟、姐妹、姐弟”组合,让幼儿在一路成长中,增强彼此的情感依恋。
2.从“大带小”走向“三人行”
在“大带小”模式中,不仅要有小班和大班幼儿的加入,也要让中班的幼儿加入,让中班孩子学习大班的孩子如何照顾弟弟妹妹、如何和弟弟妹妹互动,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在大班哥哥姐姐不在的时候,中班的小朋友可以尝试带小班的孩子游戏,形成“三人行”的游戏模式。这样的结对也是循环的,当大班哥哥姐姐毕业时,弟弟妹妹为其举行欢送仪式同时庆祝自己升班,成为准哥哥姐姐。
3.从“混龄游戏”走向“混龄生活”
班杜拉主张,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在日常的社会生活和情境中,通过观察、模仿和学习获得的。[ 刘清华.幼儿混龄区域游戏开展的现状与策略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5月
]异龄幼儿的交往中,互动的双方都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了提高和超越。因此,在混龄游戏中,“大带小”组合可以延伸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例如开展“混龄班日”、“家庭日”、“混龄游戏”班级交流分享和混班交流会等。我们可以组织大班的孩子分享自己的“带娃”经历,鼓励小班幼儿“坦白说”,说说自己喜欢的事和不喜欢的事,从而了解孩子的真实需要。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户外混龄游戏是幼儿园生活的一部分,在户外空间,幼儿有更多自主权,在这样的真实情境中,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互动交流本身也是一种生活模式,从“混龄游戏”走向“混龄生活,”混龄互动双方可以在生活中提升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支持自主选择,突出幼儿混龄游戏的主体性。
1.“固定结伴”与“自由选择”
为避免孩子只能和自己结伴的孩子一起游戏,还可以将混龄游戏划分为固定混龄游戏日和自由混龄游戏日,“家庭日”时,中大班的孩子与小班幼儿结伴游戏,自由混龄日则可以自由结伴游戏,从而尊重幼儿自主游戏的需要。
2.“持续观察”与“交流反馈”
教师的持续观察,是发现幼儿混龄游戏问题的前提,但幼儿在游戏的混龄交往常常呈现出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可以从情感和技能两个维度出发,通过持续追踪观察和个案观察去发现幼儿交往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美娜.“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育的影响与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05).
2.刘清华.幼儿混龄区域游戏开展的现状与策略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5月
3.葛小英.混龄教育的探索与实践[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17~126.
4.马洁.幼儿户外混龄游戏指导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20(05)
作者信息:姚雅雯,1987.5,女,汉,籍贯:河南新乡,学历:大学本科,毕业院校: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毕业专业:学前教育,工作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幼儿园 ,职称:幼儿园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