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育人微电影在构建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中的引导研究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26期   作者:李璐阳
[导读] 目前新形势赋予了高校学生新的特点


        李璐阳
        (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 学生工作处,江苏 张家港 215600)

        摘要:目前新形势赋予了高校学生新的特点,高校资助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对于贫困生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具体分析资助育人微电影在搭建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平台所起到的积极意义,为进一步做到“育人为本”,不局限于单一的经济帮扶,更要结合育人平台,做到功能最大化。

        关键词:资助育人微电影     高校贫困生   人文关怀

        大学生群体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提出要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水平、实现困难学生资助的全覆盖,让每个大学生成为有用之才、有能之人。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高校资助工作讲究的不仅仅是“资助”二字,更需要注重的是资助后面的育人功能。目前,对于高校贫困生这一群体,社会和学校在经济上的资助体系都逐渐完善,而在人文关怀方面则有所欠缺。
        一、高校内微电影新模式
        随着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媒体形态出现,如:直播平台,拍摄volg、微信平台、微博平台等。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平台和技术手段,正走进人们的生活。“微电影”即微型电影,是指时长相对较短(一般几十秒至二十分钟)、用一个故事讲述一个主题的电影。“微电影”因其时间短,内容丰富多彩,充满时尚感,可以通过视频网站、手机等新媒体收看而受多数人喜爱,作为接受新鲜事物速度较快的大学生们更乐意尝试和接受。
        目前,不少高校已经将微电影融入思政课课堂的这种模式进行探索,从目前的效果来看整体效果是有的,通过微电影的播放让学生对课堂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能够引领高校校园文化。所以本文通过微电影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新模式进行探索研究。
        二、传统模式下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的现状
        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特别是贫困生群体,他们原有信息接收渠道和自己的认知模式不断被重塑,信息化时代对贫困生的言行举止和思维方式产生深刻影响。
        1、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方式重政策宣讲,忽略个人关怀
        高校资助工作一直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要一项,也是构成校园和谐环境的重要任务。高校资助工作作为一项国家公共政策,资助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其制定的出发点在于社会整体利益。[ 徐子婷.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9):37-40.
]目前在高校贫困生资助过程中,除了政策上的扶持外,人文关怀政策也在逐步进行中,活动的开展主要以线下为主。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人文关怀活动中所使用到的教育理念比较老旧、教育方式比较落后。许多资助活动的立足点还是主要依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贫困生资助政策和设置资助活动,往往淡化了贫困生个体的情感、精神欲求而更多地注重于社会的政治目的和任务。[ 薛深,刘慧婷.高校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的缺失与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3-6.]如果仅出于这样的目的,那么贫困生的人文关怀工作并没有到位,忽略了个人关怀。
 2、缺少给贫困生相互交流的平台
        近几年高校内出现了“00后”的身影,他们成长轨迹与“90后”又大有不同,他们诞生在千禧年,是网络电子发展迅猛的年代。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中成长,接收到的信息来源的途径多样化,在这样的时代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往往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容易将自己包裹在自认为较为舒适的环境内,不想过多社交,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形成的价值观往往差异较大。现在高校学生特点是即便在同一个地方也需要通过网络交流,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下拉远了,贫困生相比其他学生更敏感,需要较多关心与帮助,目前高校给贫困生搭建的交流平台不多,缺少共同成长的途径。
3、传统人文关怀共情能力不足,达不到心理育人效果
        高校对于目前现有的学生资助政策存在宣传方式单一,导致的结果就是宣传效果薄弱和育人政策持续性浅薄,宣传力度不足等现象。相较而言,贫困生的心理关怀有所欠缺,依照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来自家庭、生活、学习各个方面的压力,让原本就敏感脆弱的贫困生心理问题更为严重。所以对于贫困生而言,物质上的支持是让他们生活有了保障,更高的“扶贫”应该是心理上的扶贫,引导贫困生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积极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包袱,得到更健康成长。

三、资助育人微电影对贫困生人文关怀的积极意义
        本文积极探索创新资助育人的宣传方式,突破传统媒体宣传的局限性,利用新媒体,通过互联网、微文化来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到育人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巧用微电影作为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平台的一项,设定学生成长片段,将贫困生作为主角,讲述他们的故事,针对性开展贫困生人文关怀教育,以学生喜欢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反思,提高高校资助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1、贫困生自制微电影增加团队协作精神
         “微电影”时长短,对制作的硬性要求不高,制作相对简单、成本低,学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在整个微电影创作中有很多环节是需要相互协作才能完成,前期的剧本创作、中期的微电影拍摄、后期的分享宣传都是需要团队成员进行分工。如同一个专业内需要有班导师、班长、班委及学生,只有大家相互协作、相互扶持才能让一个班集体保持先进性。
2、贫困生自制微电影达到心理育人效果
        微电影的创作特点,切入点以小见大。选择的拍摄题材以贴近大学生生活为主,重点体现高校贫困生真实生活。通过展现贫困生在生活、学习中的挫折经历或是得到心理成长的经历的这一类型励志主题微电影。
        微电影可以将真实的案例通过一定的艺术加工处理呈现在大众面前,贫困生可以通过在微电影创作拍摄中正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在影片拍摄过程中会不自觉将自己代入其中,对自己的经历有所思考,在影片的正向引导中得到最终的心理治愈。

                                                                                                                                                                                                                                                                                                                                                                                                                                                                                                                                                                                                                                                                                                                    3、贫困生自制微电影实现自我教育与朋辈教育
        在一部微电影从筹备到最后呈现在大众面前,这其中的过程也是贫困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以笔者所在的团队为例,在新冠疫情较严重的时候,团队内有一名湖北籍的贫困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改变成了剧本,通过与团队内其他成员的共同努力,将自己的故事拍成了微电影, 在后期宣传中给在校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这其中,团队内每位贫困生都付出了自己的劳动,他们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长处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与团队其他成员一起合作时,分成了很多小组。有编审小组贫困生负责编写剧本、完善剧本,有导演组贫困生负责挑选合适的任务参演,有道具组贫困生负责准备拍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道具。他们在不同的小组中都得到了成长,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一起想办法、一起协作解决问题,从而跟着剧本里的人物一起苦闷、一起磨炼、一起成长,在微电影最后升华部分,团队的贫困生身心都得到了愉悦,达到了贫困生自我教育和朋辈教育的育人目的。
四、资助育人微电影在贫困生人文关怀层面的实现途径
        新时代背景下的微电影创作中,参与成员的积极性是一部微电影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本团队创作的《“疫”起加油》微电影中,按照本文所呈现的实现途径进行探索。
1、前期微电影剧本创作打通贫困生交流渠道
        资助育人微电影在创作剧本时,追逐梦想、校园友情、励志故事、志愿公益等符合大学生主旋律的题材都可以选择拍摄。微电影以写实的纪录片为主,与本文相关的一部微电影选取的是校内贫困生真人真事作为剧本创作的来源,这样很容易引起贫困生的共鸣从而在贫困生群体中更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对增强贫困生的自信、诚信教育、贫困生人文关怀都有一定帮助。在资助育人微电影创作过程中,将具有代表性的贫困生大学生活展现出来,通过贫困生团体的共同创作,将故事经过适当的艺术效果加工,通过微电影剧本的体现,不再是课堂上的大道理,通过微电影的交流更有亲和力,入人心,共情效果更加明显。
2、中期组建团队有利于搭建贫困生交流平台
        在一部微电影的拍摄过程中,有很多环节都是需要进行相互配合。随着贫困生人数的增加,建立健全的贫困生交流平台很有必要。他们可以通过人文关怀的活动进行互相了解、互相合作、互相分享。贫困生交流平台成功搭建后可以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权,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加入,对学生前期进行培训并分工,确定好剧本、任务明细后由学生自己组织完成,老师只需要起到辅助作用。只有成员在团队中经历了整个拍摄过程,才能得到锻炼、反思、成长、突破。重视与贫困生的情感交流、贫困生的交往动机,尽可能创造关怀、理解、信任与尊重的贫困生集体环境,让贫困生可以感受到人文关怀。
3、后期宣传资助微电影,进一步育人效果
        在微电影制作完成之后,应适当在校园内做一些宣传,比如贫困生平台、学生党支部、学校一些比赛中都可以进行播出。在微电影展播的同时,可以邀请剧本创作团队进行创作心得分享,传达他们创作剧本的初衷及意义;摄像团队可以分享他们在拍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及解决方案;主演可以分享他在拍摄整个微电影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最后可以邀请观众分享观后感,就影片进行讨论,从不同观众的角度出发谈谈如何看待影片中的人物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就会使问题看的很透彻。
        微电影另一个好处是所占存储空间小,方便传播,可以利用班级qq群、微信群等平台达到宣传效果,最主要一点它的形式容易被学生接受,也能增加育人效果。

结语  
        高校贫困生育人工作思路、工作方式还需不断拓展,始终把贴近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育人方式放在首位。在本文讨论的贫困生微电影人文关怀引导下的创新型育人模式通过非面对面的虚拟传播,让受众与贫困生群体进行双向交流,有利于消除贫困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有助于受助学生个人隐私和言论自由的保护,有利于对贫困生群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子婷.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9):37-40.

 2.薛深,刘慧婷.高校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的缺失与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3-6.

基金项目: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苏州理工学院“暖心助困·励志助学”专项课题(202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