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儿童视角核心要素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26期   作者:广丽芳
[导读] “儿童视角”一词,在近几年中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词汇,
         
        广丽芳  
        (河北省直机关第六幼儿园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00)
        摘要:“儿童视角”一词,在近几年中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词汇,走进儿童、解读儿童成为教育趋势。本文在基于文献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儿童视角的五个核心要素,从教育实践出发,提出了规避儿童视角运用三个误区的教育建议,对于引导一线教育工作者走进儿童、了解儿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儿童视角  核心要素
        正文:“儿童视角”一词,在近几年中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词汇,许多教育者从尊重儿童精神,重视儿童能力,走近儿童世界,解读儿童学习行为的角度出发,强调了拥有儿童视角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本文在基于文献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儿童视角的核心要素,旨在帮助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好的走进儿童,指导教育实践活动。
一、“儿童视角”从何而来
        “儿童视角”一词最早出现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是“要求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儿童视角”是一种叙事方法和写作策略,其目的是透过儿童的眼光,呈现成人无法体会或难于觉察到的儿童生活情境,认知状态及儿童对于世界的看法、观点。其本质体现了儿童的思维方式、认知特点和基于年龄特点之上的价值取向。
二、“儿童视角”的概念界定
        对于儿童视角的概念界定,版本众多。其中较为经典的有以下几种:
        英国牛津大学学前教育专家凯西.席尔瓦,将其区分为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认为成人能够作为教育者,自觉能动的关注儿童、移情儿童、理解儿童,感儿童之所感,即拥有了儿童视角,这是一种自外而内的理解过程;儿童视角既“儿童作为主体,自己感受、体验、观察周围世界的角度和立场”,强调了儿童自内而外的主体能动性。
        四川师范大学鄢超云教授认为:儿童的视角分为两种:一种是成人的“儿童视角”,成人站在儿童的角度、极力理解儿童;一种是儿童自己的视角,是儿童自己的体验、感受。
        贵州师范大学李旭教授则将成人视角中对儿童行为的“描述”与“解读”(成人主观认识),与儿童的视角中儿童自身的“体验”与“感受”(儿童的真实体验)进行了视域融合,从而形成了新的儿童视角概念:儿童视角是一种特殊的成人视角,是成人以描述、解读的方式还原、呈现儿童的体验、感受,其目的是深度理解儿童。
        由此可见,儿童视角的概念界定过程,本质上反映了“成人的视角”与“儿童的视角”在教育实践中的融合运用过程,探寻的是成人与儿童的研究关系,以及成人对于儿童的尊重、认识程度。
三、“儿童视角”的核心要素
        儿童视角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论,其最终目的是唤醒人们对于儿童的尊重,将儿童作为社会中一个独立的、有能力的、具有积极建构作用的个体加以对待。从儿童视角的兴起、发展、实践过程,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儿童视角的核心要素。
        (一)尊重儿童、相信儿童
        成人想要了解儿童,在意识层面,首先应尊重儿童。中世纪以前,儿童处于被忽略、甚至是奴役的地位,被看做是成人一样的小大人。西方世界自18世纪以来,在卢梭等教育家的努力下,儿童开始被“发现”,卢梭认为“儿童期有其独特的独立存在价值”。随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建立,“尊重儿童”成为解放儿童最迫切的前提。在中国,受传统文化中成人本位思想的影响,尊重儿童的意识直至十九世纪中期才初步萌芽,在丰子恺、冰心等文坛艺术家的推动下,儿童被赋予了“成人之父”“成人之师”重要地位。随着新童年社会学的兴起,儿童的权利、儿童的生活质量及儿童作为积极的社会建构者的作用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儿童作为研究的主体性日益突出,尊重儿童成为研究儿童、与儿童一起研究的前提。
        其次要相信儿童。丹麦社会学家奥利.兰斯泰提出,儿童是“他们自身生活方面的专家”。相信儿童既要相信他们对自身的生活拥有认识权和决定权,也要相信他们能清晰的表达自我以及创造新的生活。只有相信儿童,才能放手儿童、赋权儿童。
        (二)重视儿童的参与度
        儿童视角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儿童视角将儿童置于研究的中心,由“研究儿童”转变为“与儿童一起研究”。Hart(1992)以“儿童参与梯度表”的形式,将儿童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划分为8个等级,级别越高,显示儿童的参与程度越高。
        
        
        图1  儿童参与梯度表
         Shier(2001)以“儿童参与模型”的形式,呈现出成人与儿童相互协作的关系,阐述了不同阶段成人在活动中应给予儿童的支持与帮助,强调了只有两者协作才能使儿童的参与变得最有意义。
         因此,只有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协助其成为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才能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学习欲望,激发儿童的想象力、表现力,促进儿童的主动学习。
        (三)强调儿童拥有话语权
         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2条指出,那些有能力形成自己看法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第13条规定,儿童拥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或印刷品、艺术形式,或者儿童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在此以法律的形式强调了儿童对于他们的生活拥有话语权。
        爱伦.凯曾经预言“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儿童在社会、生活、教育场域的话语权正在被重视和唤醒。无论是瑞吉欧教育、新西兰学习故事、高瞻课程都旨在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儿童对事物的最直接的看法,并鼓励儿童大胆表达自身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谈话、访谈、绘画、摄影、符号表征等多种形式,正在被广泛应用于记录儿童的表达中。
        因此,只有重视儿童话语权,成人才能走进儿童,深层解读儿童。
(四)有效倾听儿童
        倾听是成人走进儿童的关键。教育者不仅要支持儿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要认真倾听儿童的表达内容。在此倾听不仅仅指儿童的口头语言表达,也包含儿童绘画,符号、照片、游戏、行为、反应等“可视化”的表征形式和动作行为。在幼儿园中,倾听儿童分为不同的类型:一是日常倾听幼儿,从而让幼儿参与班级的日常管理以及为一日生活做决策;二是就特定问题、特定事项和特定时机咨询幼儿的看法和观点。在儿童表达的同时,成人应本着尊重、理解、支持的态度认真倾听、记录并作出解读,抓住他们表达的关键点,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其深层含义,更好走进儿童。
        (五)赋予儿童决定权
        赋予儿童决定权是尊重儿童最直接的体现。教师在了解幼儿想法和意见的基础上,要给予必要的解读和分析,支持、帮助幼儿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自己的想法,让幼儿成为活动的决策者。在日常的幼儿园活动中,成人应鼓励儿童积极的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及一日生活,并作出决策。如:目前已开展的基于儿童视角理论指导下的各种实践研究,倡导由儿童决定教室环境创设、结构布局、区域材料构成,鼓励儿童参与幼儿园环境改造,决定幼儿园户外场地设置、器械分配等等。真正的使儿童成为幼儿园的主人,成为活动的中心,课程的中心。
        四、基于儿童视角核心要素指导下的实践误区
        儿童视角核心要素的梳理,有利于帮助成人或教师快速转变儿童观念,抓住理论的关键点,有效的将儿童视角理论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相结合。但同时,教育者也要防止因过度强调核心要素,而走入教育实践的误区。
        (一)避免将“成人的视角”与“儿童的视角”对立
     儿童视角是“成人的视角”与“儿童的视角”的有效融合。儿童视角概念反映了成人与儿童相互合作、彼此支持的研究关系,从二维的角度更全面的认识儿童世界、成人世界的异同,以及成人对于儿童游戏、生活的协助、指导意义。在实践运用过程中,两者同样重要,协调统一于儿童的教育活动中,并不是割裂和对立的关系。因此,强调儿童视角并非否认成人作用,而是对成人在教育中指导、研究作用的再审视、再思考。
        (二)避免儿童自由主义倾向
     强调儿童视角不等同于儿童自由主义。在实践过程中,有些教育者只关注了儿童视角中对于儿童权利的解放诉求,对于儿童能力的信任、肯定,而片面的认为,基于儿童视角理论下的教育实践,就是一切听从儿童,一切任由儿童,儿童想怎样就怎样,从而忽略了成人在其中的价值判断过程,导致教育活动中缺乏目的性、指向性,这点是必须注意且一定要避免的。
        (三)避免流于表面的以儿童为中心
        在实践过程中,应避免流于表面的以儿童为中心。儿童视角强调儿童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重视儿童的表达及教师对于儿童的倾听、回应。因此,儿童在活动中的参与,绝非教师安排、布置的虚假式、被迫式参与,而是基于儿童自身想法、意愿上的主动式参与,以及由此引发的积极的自我组织与建构。重视儿童的表达,强调的是儿童的真实意愿、真情实感,而非成人或教师想要的、强加给儿童的对于事物的看法、认识、观点。教师的倾听与回应,是有效的倾听,鹰架式的回应,而非粗浅的敷衍、流于表面的引导、支持。
        儿童视角作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借鉴、运用,儿童视角核心要素的梳理,能够帮助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加清晰了解儿童视角,走进儿童世界,促进其在实践中的科学、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7(2007.7重印).
        2.成尚荣.儿童立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Alison Clark著 刘宇译.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3.
        4.李晓文.幼儿视野中的区域活动—基于马赛克研究方法[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5.莫迪.儿童视角研究:儿童研究的新转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6.李召存.以儿童为本,走向“为了儿童”与“基于儿童”的整合[J].学前教育研究,2015(7).
        7.鄢超云.儿童视角与幼儿园教育工作[J].幼儿教育,2018.
作者信息:
    广丽芳,1980年11月,女,汉,河北省柏乡县,本科,河北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工作单位:河北省直机关第六幼儿园,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