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教学探析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26期   作者:李亚婷
[导读] :信息改变时代,随着社会进步,为了有效利用资源,

        李亚婷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530007,
        摘要:信息改变时代,随着社会进步,为了有效利用资源,越来越多企业采用了信息管理系统。资金作为企业的命脉,必然让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会计人才的信息化能力成为重要职业素质。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信息化思维的一线会计人才。但目前越来越多高职会计毕业生,信息化知识匮乏,难以适应岗位需要。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改革,就要引入信息化教学理念,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教学探析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教学
引言
        “电算化”是会计工作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会计人员不可或缺的素质。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普遍设置了电算化实务课程,安排有日常业务处理教学、专用财务软件教学、电算管理制度教学三方面内容,有效地适应了会计电算化趋势,增强学生电算化实操能力。然而,当前教学工作还存在着理论教学与实务训练脱节、授课内容碎片化问题突出、教学模式太单一且效果差三方面问题,弱化了其课程教学的质量。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特点
        现如今,企业对会计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会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具备财务软件、办公软件的操作能力。“会计电算化”课程具备运算速度快、存储量大、数据共享功能强大等特点,它的应用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此,“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架起理知识与企业实操的桥梁,仿真模拟企业业务流程,锻炼学生业务实操能力,适应企业的需求。但“会计电算化”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如教学软件单一、授课内容局限于课程内容,与期望存在较大偏差。
二、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教学问题
        (一)基础与实践内容相脱节
        会计实践课程的脱节问题,主要表现在手工实验项目与电算化内容上。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将会计手工实训与电算化实训作为两项内容进行培训,在教学活动中,由于课时内容与课程条件的关联性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践效果。如果手工实践课程,不能作为电算化实践内容的补充与验证,那么两者之间的关联性条件,就会大打折扣,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起到相反的结果。
        (二)忽视学生个性特征,缺乏职业方向指导
        目前高职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学生,他们年龄偏小,加上义务教育阶段从未接触过专业学习,故对会计专业知识的掌握及理解能力较弱。虽然高职学生普遍存在上述学习劣势,但他们思维活跃、重性好、动手能力强,这些个性特征应该在教学中得到充分重视。高职教师是学生专业学习的首位领路人,对将来学生职业规划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如果没有认识高职学生的个性特征,没有进行充分的职业方向指导,就无法对课程目标进行准确定位,迷失电算课程的培养方向。
三、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教学策略
        (一)加大投入,提高实践教学的信息化建设
        高校的运行系统中,本身就拥有完整的财务体系。同时,在整体高校的运行中包括食堂、商服、超市等功能性场所,都有相应独立的财务系统。在组织学生进行会计实践活动的项目中,可以从一项的内容入手,通过对其运营账务信息的分析,找出可以进行优化与控制的财务管理关键点,并为具体运行方法提出指导性建议。

由此方法指导下的会计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账务处理能力,也在财务分析等实际的应用条件上,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可以以真实的财务数据材料作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模拟账务管理”的实务操作。由此,使学生在最接近社会实践内容的条件下,独立完成会计工作,在提升岗位竞争力的同时,缩短了毕业之后的岗位适应期,甚至在岗位工作中表现出更好的能力优势。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高校应在教育资源上进行优化,尤其在电算化的教学活动中,应将先进的会计程序软件应用在课程模拟实践中,让学生尽早地接触岗位实践的内容,提高电算化水平。同时,在电算化模式实践教室的建设中,还应当对计算机的数量与质量进行升级,通过服务器、交换机、网卡工作站等内容的构建,使实验室的专业化水平,上升到新的高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实践学习。如在当前的许多高校中,就已投资建设了专业化的ERP实训室,并在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优化合作能力,在跨专业的学习中,更大地丰富ERP实训室的应用条件。
        (二)提升电算化教师核心职业素养
        为了有效提高“电算化”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教师作为课程的先锋者,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的职业核心素养。因此,强化“电算化”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电算化”教师的职业素养非常必要。职业院校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站上讲台,没有在会计岗位工作过,缺乏会计岗位应具备的核心素养。“电算化”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与企业会计岗位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促进校企合作的有效实施,给教师提供企业实习的机会,丰富教师的工作经验,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校可以将企业专家请进校园,通过讲座、实践指导、技术培训等形式让学生与用人单位面对面交流,直观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三)引入一线会计工作项目
        部分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教学之所以面临着授课内容碎片化的问题,一方面是缺乏对教学知识的整合设计,另一方面是缺少对复杂环境下会计实际工作项目的教学应用。会计教师设计和实施模块化课程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授课内容碎片化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根据模块教学目标和内容特征,引入一线会计工作项目,在实际情境下进行会计电算化专项业务操作训练活动。会计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的规范性,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进行会计理论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随后,进行会计电算化实务训练活动,增强学生利用财务软件精确、高效地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后,再通过从公司和企业获取的会计工作项目,进一步巩固学生的会计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使其具备复杂环境下应用会计电算化的素质。
        (四)加强实践训练
        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其培养的学生一般直接参加工作,属于国家初级技工人员,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实践训练。学校可以选择与企业合作,让学生到企业中兼职实习,了解企业实际运作过程,了解企业会计实务,同时实地接触企业会计电算化过程,在实践中学习,实践出真知,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更能适应企业发展。
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为我国输送着大量的技工人才,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实践所存在的问题值得探讨,文章就高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归纳和总结,并针对其背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梁军,梁云飞.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教学探析[J].智库时代,2019(39):147-148.
[2]吕晓莉.中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实践探索[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9,40(08):122-126.
[3]徐姚.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20):197-198.
[4]谢少洁.高职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教学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9(13):139-140.
[5]赵丽霞.新疆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