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学科实施跨学科式教育分析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26期   作者:周葱郁
[导读] 加快学科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

        周葱郁
        (浙江省余姚市黄家埠镇中心小学,浙江余姚,315464)
        摘要:加快学科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跨学科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探究意识。本文将结合跨学科式教育的概念,结合综合实践学科特点,讨论挖掘生活资源、树立明确意识、增加实践活动、小组合作讨论等跨学科教学策略,为优化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综合实践学科;跨学科;小学教育

        引言:2017年10月我国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综合实践学科的教学活动开展指出了明确方向。其中表示“综合实践学科要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发展出发,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将其转化为活动,通过讨论、服务、体验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该课程也具有跨学科实践性。
一、跨学科式教育的特点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家长都更加关注学生的笔试成绩,学科之间的割裂性也比较强,语文、数学、英语、理化之间有着独立的知识体系。但是在实际上,每个学科之间都从逻辑、能力、条理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新时期背景下,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共享速度加快,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传统教学理念已经不再适用。跨学科教育也被称为STEM教育模式,其注重使用多个学科的知识来解决一个中心问题,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跨学科式教育的核心特点有:跨学科性、艺术性、趣味性、实践性、体验性、技术性等。这些特点与综合实践学科的课程结构有很大相似性。小学综合实践学科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大自然的认知,并树立起承担责任、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意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德国就开始进行STEM教学模式推广。我国最早对跨学科式教育的讨论是1996年上海华师大开创的课程改革活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跨学科式教育的研究也更加丰富。将STEM模式应用到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加强学生对课堂的积极性[1]。
二、综合实践学科开展跨学科式教育的策略
(一)挖掘生活资源
        因为小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仍处于启蒙阶段,对于事物的理解也多来源于自己的现实生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是教育”。因此,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时,也需要深入生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预期,用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其学习新的知识,加强学生与课堂之间的联系,因为小学生自身性格特点,所以往往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很难产生兴趣,反而对生活中一些常见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将课堂问题还原成生活问题。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规则”时,教师可以先对学生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规则吗?”让学生自由回答后,对“规则”这一概念加以引导。

然后再提问“你们看到过生活中有哪些不守规则的行为?”学生就会主动想起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如:所处乱扔垃圾、乘坐地铁时插队、公交车双排座却放东西让他人不能落座等等,加深对规则的理解,并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二)树立明确意识
        我国教育部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科之间实现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出教书育人的作用。传统教学模式中,分科教学的方式是为了培养某一领域的专业型人才,而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跨学科式教育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以往分科教学的弊端,能够帮助学生开拓思维,丰富课堂内容。新课改中教师观明确指出,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和领路人,要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价值,明确自己的责任。小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向师性,所以教师要起到带头作用,对不同学科都要具备认同感,正确分析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秉承开放、包容的学习态度,深入了解其他学科。只有树立正确的跨学科意识,才能将STEM理念深入到教学活动当中。因为小学综合实践学科本身就有很强的综合性,学生在实践活动时,要应用到多种知识来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明确教育目标,提升自己跨学科教学的能力[2]。
(三)增加实践活动
        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使用跨学科理念时,可以增加实践活动的比例,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例如,教学《校园乐韵》时,该课恰好与小学音乐学科有很强的相关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以下材料:塑料瓶、透明胶带、剪刀和安全剪刀等,让学生独立制作排埙。学生认真研究并操作,将塑料瓶瓶口用胶带封住,再封口扎一个比吸管稍大的孔,让其能吹出声音,最后将几个瓶子并排粘连在一起,注入不同高度的水,保证有不同的音高。教师让学生使用自制排埙创编音乐,学生自己设计节奏,并且用排埙进行演奏,有效利用了音乐学科资源。
(四)小组合作讨论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扮演者主导者的身份,学生只能被动的跟着教师的思维走。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改变这种单一的师生沟通方式,不仅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还能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帮助其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在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活动时,首先要由教师确定问题的主体,然后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划分多个学习小组,其次,组内成员可根据要讨论的问题,明确自己的分工,然后分头执行活动计划,收集相关资料。在规定时间结束后,回到小组内共同讨论。最后,在课堂上每个小组都要上台轮流阐述问题讨论的结果。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围绕自己喜欢的问题不断探究,并与同伴交流,打造深入探究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探究氛围中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结论:综上所述,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育仍比较稚嫩,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根据实际学习进度以及学生心理预期来科学的设计课程结构。充分发挥出跨学科式教育的优势。将立德树人视为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其能够更加快乐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兰衍局.基于教材  整合学科  拓展思维  提升素养——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类拓展课程学习素材研发原则[J].数学教学通讯,2020(16):3-5+94.
[2]孙坚泽,周建平.教材·课堂·生活——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走向“全人化”微探[J].小学教学研究,2020(06):77-78.
作者简介:周葱郁,(1971年7月)女,浙江余姚人,余姚市黄家埠镇中心小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综合实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