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26期   作者:张莉
[导读] 心理学这门科学产生之初主要是为了治疗人们的精神疾病

        张莉
        (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 江苏张家港 215600)
        摘要:心理学这门科学产生之初主要是为了治疗人们的精神疾病,虽然它也被赋予帮助健康的人变得更幸福和发挥人的潜能这两方面的使命,但人们似乎对治疗精神疾病更感兴趣。积极心理学的产生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契机,它与社会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变有一定关系。眼下,如何帮助贫困大学生实现他们的理想,让他们成为别人眼中的“正常人”,是高校教育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应用积极心理学是否能对解决这一问题起到实质性帮助,需要我们深入取思考。下面本文将对积极心理学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学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关于积极心理学,目前人们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以及个性特征方面,较为主流的一种观点是,包括快乐、满足、自豪、欢喜、爱、兴趣在内的离散性积极情绪具有拓延人知—行能力,并且是瞬间的,从而增强人的智力、体力和社会协调性。之所以说是离散的,是因为人的每一种积极情绪都是彼此独立的,但又具有一定的相通性,比如当人在体验某一种积极情绪时,如快乐,其它一些积极情绪也会被调动起来,如欢喜、满足、爱等,关于这一点,Susan.E通过实验给出了很好的解释。我们之所以要研究积极性心理学,是因为快乐的人和不快乐的人在认知、判断、动机、策略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不快乐的人对“相互比较”这一行极为敏感,并且在很多时候表现的很反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快乐人的消极情绪和被动的处事风格并不都与他们自身的人格特质有关,甚至在很多时候完全取决于客观环境,比如当我们把快乐和金钱放在一起时会发现,人的不快乐是因为自己没有足够多的钱,受“钱”的影响,他们不仅很难兑现自己的想法,也会经常受到别人的指责和嘲笑,而这一切似乎与他们自身的人格属性没有太大关系。现在我们反过来去理解Susan.E的实验内涵,即当人在体验失落情绪时,一些该情绪相关的负面情绪同样会被调动起来,比如生气、愤怒、危险、激动、消沉等。
        二、贫困大学生主要心理特征
        (一)自卑心态
        自卑是对个体的得失和荣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体验,因家庭经济条件差而产生自卑感只是发生在贫困大学生身上的一种表面现象,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他们本身对“金钱”或“物质”也有一定的渴望,甚至有些时候要比普通学生还要强烈。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这种深层原因的形成并不完全来自于贫困大学生自身,他们也会受到大环境不良风气的影响,比如“拜金主义”、“攀比”等。
        (二)焦虑心理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复杂的情绪反映,焦虑通常伴随紧张、不安、恐惧、忧虑等情绪一同发生。

贫困大学生的焦虑感一般都来自安全感的缺失,他们的安全感缺失通常是由缺乏自信引起的,比如学费会给自己带来更多思想和精神上的压力,尽管亲人和身边的朋友都在竭尽所能地帮助自己,很多问题也都在别人的帮助下顺利得到解决,但由于他们长期处于这种焦虑的状态下,所以对自己独立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足够的自信。
        (三)内心敏感
        贫困大学生的内心要比普通大学生敏感,加之他们缺乏足够的勇气直视困难,缺乏足够的自信解决问题,所以做事情总是谨小慎微,特别在意别人的目光和对自己的评价,甚至有时会恶意揣测对方的想法。对涉及到与自己相关的事情时,贫困大学生总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即便是一些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他们也总是会“多心”。
        三、积极心理学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主观层面上的积极主观体验
        自卑心态、焦虑心理、内心敏感是当前贫困大学生最主要的三种心理特征,虽然很多心理问题都是在客观环境的刺激下变得更加严重,但在我们无力去改变什么的时候,懂得去协调外部事情和主观情绪就变得非常重要。积极去进行主观体验的效果主要是在认知的水平上进行调节,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变得乐观开朗起来,教会他们如何充满希望地看待和对待每一件事,只有积极的情绪先被调动起来,快乐和满足才有可能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才有可能被解决掉。
        (二)个人层面上的积极人格特质
        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被看成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关于人格,不同心理学家给出过很多不同的解释,依照不同原理,我们所研究的方向和所得到的结果也是有所不同的,但它对个体健康发展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这也得到了很多心理学家认同。对于贫困大学生,如果我们要帮助他们彻底解决问题,首先就要详细了解他们的人格,并根据不同人格属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但需要指出的是,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修复个体心理受损的部分,而是培育他们最好的正向力量,比如智慧、自主、创造力、生命的意义等,所以作为教育者,即便我们发现了他们的人格缺陷和阴暗面,也不要基于这些负面元素出发展开教育,而是直接将那些修补好后的美丽画面呈现出来。
        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用它作为基础来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法,它的作用已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它从形成到现在毕竟只有很短的时间,一些比较有争议的问题还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比如我们是否需要将幸福和快乐看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终点,自我实现是否应该被我们看成是个体培育的中级目标。
        参考文献:
[1]董家延.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5):27-28.
[2]张慧娟.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分析[J].试题与研究,2019(31):75.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委员会专项课题,课题名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研究,课题编号:18FYHLX046

作者简介
张莉(1982.11),女 汉族 江苏徐州人 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学历:硕士  职称:讲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