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26期   作者:侯瑞麒
[导读] 道德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与其他学科相比,

        侯瑞麒
        吉林省集安市第七中学  吉林  集安  134299
        【摘要】道德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德育资源且语文课程是工具课程和人文课程的统一。语文教学在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学科思维品质的同时,更应重视人文精神世界的构建。作为语文教师,从初中语文教学实际出发,从多角度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斯基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越不能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其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的语文老师于永正也说过:“当老师教学生的时候,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他,那你的教育就失败了。”仔细品味这句话,让我深感:成功的教育不是唠唠叨叨的传道,不是简单的说教,也不是一味的责怪,而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毫无痕迹的教育。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将德育自然地渗透到其中,使德育渗透与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同时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实践情况如下:
        一、借助于作者渗透德育
        语文课堂教学讲究“知其人而知其事”,任何文本的解读都离不开对文本写作背景、作者生活经历、政治历史地理等人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种认识是进行道德教育渗透的极好材料,如果能抓住这些极易被忽视的“边角料”,就可以把道德教育育人于无形。例如,在研读《少年中国说》一文时,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梁启超的生平为人、政治主张以及当时积贫积弱的国家的现状,就很容易理解他为国家的未来忧心忡忡,折服于他所倡导的变法自强、振臂一呼的理想光辉。
        二、借助于文本课题渗透德育
        标题是文章的窗口,或者直接反映文章的主题,或者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反映文章的关键信息——时间,地点,人物等等,更重要的是作者以此折射出文本的价值取向。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课文题目,并借助题目所含的相关德育因素,在导引主题时,灵活运用相关的德育镜头,实现夯实语文素养的同时突出德育的有效渗透。
        教《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在导入题目环节,我将问题情境设计中的德育因素体现出来了:同学们,你们知道詹天佑这个角色吗?你知不知道詹天佑和京张铁路的关系?在中国人看来,京张铁路就是一条好汉?你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导言时代背景介绍中对爱国情结的初步认识:从上述问题切入,请学生说出他们所收集到的关于詹天佑和京张铁路的相关背景资料,以使学生初步感知詹天佑的爱国情结,了解京张铁路和争气路的关系。
        初稿中进行了爱国情怀教育:同学们,从刚才大家的介绍中,你们觉得最应该向詹天佑学习什么?您最想知道文章里有什么?这种德育渗透,以“立体化目标”的视角审视全文,通过主题的巧妙导入,实施德育渗透策略,使学生在无形中自然地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在心中初步建立爱国者的形象,也为文本教学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三、借助于教材内容渗透德育
        目前的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选编的课文,既有典型的思想性,又有文学性,因此,这部分课文都可作为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关键是教师能否充分掌握课文的内容,能准确把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从而进行正确的引导.首先,在开始进行教学设计前,教师应深入挖掘课文的内容,从中发现有价值的德育工作资源,并将其自觉地体现在课文的设计中;其次,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巧妙地将课文融入德育工作,通过课文中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来完成德育工作。
        举例来说,在教学《背影》这一内容时,作者主要通过对父亲跨月台、买橘子以及坚持从儿子上车等一系列行为的描写,引导学生感悟传统父亲对子女的爱,体会浓浓的父子情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父母,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如文中所述,并以“亲恩难忘”为基础,展开以“感恩戴德”为主题的专题讨论会,使感恩教育有效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可贵的亲情.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将抽象的文字具象化,为学生创造更加真实的教学情境,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多方面感官刺激,既拓展思维,又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四、借助“言传身教”,渗透品德教育
        对教育教学工作来说,首先,教师应充分发挥个体的引导作用,既要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又要对每个学生给予充分尊重,在学习上、生活上都要充满关怀,用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达到言传身教的目的,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修养,改变不正确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有鉴于此,对初中语文教师来说,必须选择相得益彰的有效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的人格,健康正确的“三观”,并激发他们的个体责任感.
        比如,在教《二弹元勋邓稼先》这堂课的时候,老师先给学生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他的感人事迹有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品读,体会到邓稼先不畏艰险的性格、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极其浓烈的爱国情操.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崇高的精神,老师还可以列举其他爱国科学家的事迹,或者可以列举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比如身边的老师,通过这些真实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事迹,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并将爱国的力量传递给学生.对于邓稼先来说,距离太远了,与学生的距离很远,学生的爱国情感很难触及,如果是身边的榜样,自然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就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来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而应该落实于教师的以身作则的知识结构。
        教育实践中,不仅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既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又要保持良好的互动,更要诚恳地给学生以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用个人的人格魅力实现对学生个性的感染和熏陶,成为他们成长的重要榜样,充分发挥他们的育人职责。
        总而言之,把德育教育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漫长的系统过程,需要长期坚持,重点突出,同时又要持之以恒.事实上,对于两者的结合,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仅列举了四条途径,基于具体的教学实践,还能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这就需要教育者充分钻研,相互借鉴,才能保证德育教学取得实效。同时,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以一种自然的方式进行,这样既能保证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又能联系好语文与德育的关系,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德玉.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J].学周刊,2016,(30):61.?
        [2]王丽琳.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