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科优势 创新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第26期   作者: 张欧明
[导读] 中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

        张欧明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大石初级中学
        摘要:中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培育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学科优势;创新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立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中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培育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引疑激趣,诱发创新。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生成功的秘诀。有兴趣的学习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的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一)以悬念激趣。 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兴趣高涨,兴趣油然而生。
        (二)以情境激趣。 中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除了上述的做法以外,还可以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以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从扶到放,引导创新。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

当然,在刚刚训练时,教师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很好解决时,教师才适当的点拨。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
        联系实际,培养创新。在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中,应把学生视作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积极主动、愉快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突出师生互动,注重学生参与意识、探索精神、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条件、创设氛围。这就要求老师转变观念,把自己视作“导演”,由原先的演绎知识的“导演”转变为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导演”,要对知识的重、难点和来龙去脉吃深吃透,并要摸清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其思想的差异性,恰到好处地兼顾各类学生的接受能力,让课堂上的每个“演员”开动脑筋,主动去表演。
        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就要事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当作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或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把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原理,再现为生动活泼的事实或现象;从组织教学的形式上,选择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往往都靠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的新的飞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打破教学上的老框子,鼓励学生多发问;其次,在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思路去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探索求异,还必须依靠直觉思维和发展思维。自觉思维是凭借卓越的思维调查力,敏锐的观察、判断某种事物的本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授人以渔”,更应该“教人以渔”,让学生掌握“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基本方法,以发展迁移能力,形成多触角思考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积极评估,鼓励创新。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知识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训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