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绽放语文课堂光华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第26期   作者:孙智勇
[导读]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传入,

        孙智勇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第二中学256500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传入,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因此,在高中这个重要的阶段,语文教师应自觉承担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使更多的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在课堂上担负起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释放高中语文课堂的活力与色彩。
        关键词:单元重组、单元单篇、拓展主题统摄、跨段整合、积淀。
        一、对引起学生共鸣的传统文化进行拓展。
        高中语文教学由于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关系,常常涉及传统文化。古诗、古文、成语典故、文学名著等作为高考必考的内容,都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对的话,非但不能起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一些教师秉持“应试教育”的理念,只对考试要考的部分做出解释,课堂讲授的也都是生硬的知识和机械化的解题方法,而不对一些深层次的、能引起共鸣的东西做出拓展,这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晦涩和枯燥,从而丧失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一般这样的教师也不会对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关注,更不会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来传播传统文化。一些教师有传播传统文化的意识,可惜用错了方法,如举办一些流于形式的活动,甚至还有“作业”,这更加深了学生的抵触心理。因此,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就需要教师改变一些理念,创新一些方法。
        其实每一个汉字,都有这样的文化内涵。所以当我们有这样的意识,那么我们语文教学跟传统文化的融合才能够落到实处。因为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因,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石,所以现在有一种识字教学流派叫文化识字,那就是更多的去发现,去彰显中国汉字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
        二、课文是精神返乡的入口。
        课文是精神返乡的入口。我们讲的精神返乡是文化意义上的精神返乡,就是让每个中国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重新辨析分类我们的教材和选文,我认为课文可以分为这样四种类型:
        古诗词,一讲古诗词,我们就觉得那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同样,讲文言文好像就是在讲中国传统文化。
        那现代白话如何跟传统文化相融合呢?
        以现代白话,作为选文的教材,我们怎样去挖掘它的文化内涵呢?我们现在就来举个案例。
        比如,在中国古典诗词当中,“大雁”不仅仅只是一个景物,其实更是一种文化意象。“北雁南归”“大雁南飞”,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是一种经常出现的,被诗人词人经常使用的文学意象,文化意象。我们去找一找就会发现这个意象出现的频率其实挺高的。比如,元朝戏剧大家王实甫写的《西厢记》当中的“长亭送别”,里面就有这样的小令。
        “碧云天,黄老师们,经典作品对于我们究竟意味着是什么?传统文化为什么要和语文教学深度融合?
        作家金华说过这样一番话:“我想,经典就像父亲的经历对于儿子,母亲的经历对于女儿一样。经典作品对于我们并不意味着完美,而是意味着忠诚。”
        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语文课程承担着文化传承和理解的使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对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的一种重生,意味着我们只有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才会安心,才会过得快乐和幸福。

那样的快乐和幸福是由文化支撑的, 是由文化之光照亮的,我认为那才是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语文教材是还没有完成的教学内容。只有通过语文教师的加工创造才能最终进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所以对内容的选择,某种程度上面也反映了一个语文老师的文化意识、文化觉悟。其实我们的语文教材,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大概可以分成这样几类。
        第一类学生基本能读懂,第二类是学生能读懂一部分,第三类是学生基本读不懂。所有的选文,所有的教材。你按照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接受能力,一般都可以分成这样三类。这三类不同的内容,具体应该怎么来教呢?基本的原则应该是这样。多教多学,少教少学,选教选学。我们来做个连线题。
        第一类,学生基本能读懂的。您怎么做?您当然要少教少学。本来是两课时的现在变成一课时,本来是一课时的我改为自学,完全可以,因为学生基本能读懂。那么你想一想,哪些教材,哪些课文是学生基本能读懂的?
        第二类,学生能读懂部分的。当然就要选教选学。
        第三类,学生基本读不懂的。那一定要多教多学。那学生基本读不懂的是哪些教材呢?我想老师们冒出来的可能更多的会是古诗词,比如说文言文、古典名著,文化内涵比较丰厚的那些现代白话文。所以这些教材我们要多教多学。因为这是文化含量非常高的教材内容。学了这些内容,终身受用。
        我敬重的潘新和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背一部《老子》,胜读万卷童书。”虽然这个话听起来有点刺耳,似乎有点偏颇,但是细细想一想,绝对是振聋发聩。我们现在孩子学的很多内容、很多教材、很多信息,文化含量实在太低。是好玩儿,是有趣,但是一笑就学过了,除了好玩儿,除了有趣,最后在他们的精神当中到底能够留下什么影响?能够产生多少痕迹?这都很难说。所以我们现在很多孩子,小学六年,中学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又四年,即使学完了还是显得没文化,这跟我们的教学内容,文化含量偏低,是有关系的。
        我们在优选内容之后,我们要做的第二步,也是最难的一步,那就是重组内容。根据我们的实践和研究。从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角度来看,重组内容大概涉及到四种类型。
        优秀传统文化只有积淀在孩子的身上,转化为他的血肉,成为他的精神养料,最后成为他精神所皈依的家园,那样的融合才有意义。文化就是人化,传统文化的最高表达就是人格。那么,要塑造人格,文化的积淀就显得非常重要。深入剖析诗词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并联系现实生活。教材上很多文章都是很有教育意义的,毛笔字、飞花令、酒令等活动背后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内涵。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和举办活动时不能本末倒置、流于形式,一定要把背后的东西挖掘出来,展示给学生看,共同探讨这些文化和精神对于现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精神,《过零丁洋》的爱国精神,《鱼我所欲也》中的人生哲理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应该负担也必须担负起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语文教师也责无旁贷,要树立正确的理念,运用正确的方法渗透传统文化,绽放出语文课堂光华,从而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正确的观念和态度,主动肩负起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M].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1991:21.
   [2]关文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3]闫民,邱丕相。象形武术-一种用身体表达的动态文化符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4):48-52.
  [4]方国清。一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武术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8):38-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