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全 蔡肖楠
(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平顶山 467000)
(开封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 河南开封 4750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职业教育被提到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是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两类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有着很多的无奈。面临社会认可度不高,政府支持力度不均衡,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等问题,直接的后果是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学生生源质量相对较差。这类学生往往文化素质较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思想比较涣散,容易走向歧途。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对学生投入更多的耐心、细心、关心,针对学科特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真正使教书和育人协同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念,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关键词:高职数学;课程思政;应用研究;
引言
早在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报告中强调“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结合十九大报告要求,教育部同年12月又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进一步强调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新形式下党和国家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其中隐性教育包含了一个全新的教育教学概念——课程思政,即不同的课程,应有不同的隐性内涵,除了传统知识的传授,还应包括正向价值观的培养与塑造。高职数学作为院校的基础课程,教育教学中引入课程思政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润物细无声地在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是数学教学改革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
一、高职数学“课程思政”理论概述
众所周知,数学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不可撼动的推动作用,它的繁荣与否往往决定着社会的进步或衰退。高职数学课程是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特别是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它也是后续专业课学习的工具课,因此,其在“课程思政”中缺位是不应该的。本着基础性、服务性和发展性的原则,将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定位于为学生提供“必需、够用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养”,“必需、够用”就是强调高职数学作为基础课要为专业课服务,要为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服务。这就要求高职数学课程在体系框架和内容设置上,都应以实用性和针对性为出发点,适时融入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一些数学史实的穿插,感受前人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增强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高职教育中,运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职业思想牢固、热心服务社会的技术型、创新型人才。
二、高职数学与课程思政面临的难题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级蓝领为教学目标,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高职学生由于文化基础底子薄,在数学学科学习上存在基础差,学习兴趣低,课堂接受度不高的情况。部分学生片面地认为高职数学无用,出现了数学无用论思想,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课程思政的引入既是课程发展的必要,又是对高职数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潜移默化地融入数学课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难题[5]。忽视知识的应用性本质,那么知识必将也是“学而无用”,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学以致用是引入课程思政的切入点。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课程思政的内涵,理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不同,明确高职数学引入课程思政应有的特色性。目前课程思政的研究虽然较多,但是针对高职数学的研究较少,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全面的高职数学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数学课程的授课对象往往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此课程思政的建设也与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建设不同,既要体现数学课的特点,还应兼顾学生的专业特点。不同专业的课程思政引入既要有相同也要有不同,应因材施教,引入具有专业特色的高职数学课程思政内容。课程资源的准备、选取并合理的应用,是高职数学课程引入课程思政成败的关键。
三、课程思政在高职数学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搭建网络教学平台
首先,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搭建网络教学平台,构建具有思政元素的在线课程。在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融入教学改革实践活动之前,教学团队就应准备好知识碎片化、资源动态化、结构系统化的在线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平台把高职数学分为高等数学(一)、高等数学(二)、经济数学等多门课程。每门课程包含一百个左右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包含视频、课件、讲稿、拓展知识、测试题、作业题等。在线课程尤其注重通过数学历史与文化、数学与生产生活的结合等方式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能够随时随地查看到每一位学生的在线学习情况及班级学习情况的统计数据,并根据反馈信息随时随地调整教学方案。
其次,在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选取合适的内容,实施具有“课程思政”特色的教学实践。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数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与政治丝毫没有联系的课程。但事实上,数学是具有唯物辩证思想且逻辑性极强的课程。凡是生产生活中出现数字的地方都少不了数学,数学在和其他知识结合之后可以变得有趣、生动、形象。本次教学活动课程团队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选取了和新冠肺炎疫情相关联的内容——“级数的概念”来开展高职数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二)重塑育人理念,培养出一支具有“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教师队伍
课程思政就是强调德育教育人人有责,是全员、全程、全课程协同育人,教师既是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者、也是价值观的引领者。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直接关系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教不但只是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还包括生活,价值观念等很多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教会学生合理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规划和引导。由于数学教师多年的教学观念和教学习惯,不可避免的是部分教师对数学课程中“课程思政”的理解不足,认为与自己无关。因此,教师首先要理清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学课程的关系,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必须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后继者为根本任务。数学教师应相信“课程思政”教育在数学课程教学中整合知识的能力和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加深对课程教育要求和价值观的理解,并阐明科学思维的重要性,塑造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价值观。成为一名具有正确理想和信念,高尚道德情操、渊博知识的好老师。
(三)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
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的课堂也变得越来越先进。信息化的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多种知识的来源,给学生呈现不一样的课堂教育,让学生思维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影响,教师也不再是只会利用黑板和粉笔进行教育,而是要发展多种手段进行教育,借助互联网就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以微课的形式将课堂内容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可以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自习,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效果。融入互联网的教育模式,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
(四)用数学家的人生故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坚定信念和艰苦奋斗的感人例子。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注重对学生的理想信念的教育。例如,教科书中多次提到牛顿,莱布尼兹,高斯和其他著名的数学家。当谈到微积分的创始人莱布尼兹的生活经历时,他既是哲学家又是数学家。如今,莱布尼兹给出了许多重要的定理和微积分中的常用符号。又比如,我们经常谈论的数学家欧拉的故事。欧拉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大量的工作使他的眼睛双目失明,他对科学的执着追求使他能够消除所有外部干扰并专注于思考。他坚强的意志力,过人的勇气和才华创造了难以想象的奇迹,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欧拉的精神使学生在人生低谷时勇于面对自己,遇到困难,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再举一个例子,我们经常向学生介绍华罗庚的例子。1936年,华罗庚去剑桥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他回到了遭受战争重创的国家。他在昆明的一栋高脚楼上写下了“堆垒数论”。1950年,华罗庚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研究环境,克服了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投身于中国的数学科学研究事业。他以自己的智慧和影响力,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结束语
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德才兼备,德是首要,才是必要,否则“有才无德,其行不远”,因此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念。课程思政的引入与创新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作为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师,应该对授课有重新的认识。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努力深度挖掘课程思政素材,把它们无缝隙地融入到数学教学中,真正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融为一体,这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与提高,最终实现“随风潜入‘堂’,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曾龙英.高职数学引入课程思政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0(10):91-93.
[2]万萍,陈鉴知.高职数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0):111-112.
[3]王小琴.浅谈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数学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6):129.
[4]孙春玲.试论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数学教学方法与策略[J].知识文库,2020(02):205+207.
[5]曾位.课程思政融入高职数学的教学实践探索[J].科技风,2019(21):58+63.
[6]朱志鑫,陶文辉,刘静霖,杨荔.高职数学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1):82-84+118.
[7]斯彩英.思政教育融入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9(04):64-67.
第一作者简介:高建全(1980.8-),男,汉族,河南泌阳人,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数学分析。
第二作者简介:蔡肖楠(1991.11-),女,汉族,河南开封人,河南省开封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中小学二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