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绘本隐喻故事培养幼儿的共情能力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第26期   作者: 王娇
[导读] 共情是是幼儿感知和理解他人情绪的关键能力之一,

        王娇
        镇海区蛟川街道五里牌幼儿园,浙江省 宁波市 315200
        摘要:共情是是幼儿感知和理解他人情绪的关键能力之一,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教育者应当充分重视对幼儿共情能力的培养,绘本阅读是最适合于幼儿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本文分析了如何通过绘本隐喻故事来培养幼儿的共情能力,希望能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展开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绘本阅读;幼儿;共情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培养
        
        共情是指体验别人情绪的能力,是影响个体认知、行为和情绪发展的关键因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将“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作为幼儿健康教育的第一目标,并对学前教育的五大领域提出了“促进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活动要求。阅读活动是幼儿园中必不可少的,在幼儿教育目标的宏观指导下,由教师组织开展的幼儿活动形式之一,它已逐渐成为幼儿园教育方案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组织部分。绘本作为一种图文并茂的幼儿文学作品,其拥有生动形象的画面和浅显易懂的文字,是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知识的来源、社会角色体验和情绪感知契机,非常适合幼儿阅读和欣赏的。
一、绘本阅读对培养幼儿共情能力的意义
        从幼儿认知发展的角度而言,绘本阅读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输出途径,可以说绘本是幼儿了解世界、认识社会、感知情绪的一种重要学习途径。绘本中包含了精致、优美的绘画和生动、易懂的文字,能够充分起到启发幼儿思考,锻炼其认知、语言、情绪调节等功能发展的意义。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而言,幼儿的情绪调节过程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双重调节,内部调节源于个体内部的神经生理、认知体验和动作行为的调节。外部调节来源于幼儿所处的客观环境,例如人际关系、家庭教养、社会文化等,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为幼儿的情绪发展形成了支持性或破坏性环境,而幼儿教育所要构建的即是有利于幼儿共情能力发展的支持性环境,绘本所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成为了构建支持性环境的重要媒介之一。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对正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的幼儿阶段的幼儿来说,绘本阅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在幼儿面前,符合了该阶段幼儿的认知和审美偏好,教师能够借用绘本作为教具,为幼儿“知、情、意”的发展提供了很广阔的平台。
二、在绘本隐喻故事中培养幼儿共情能力的案例
        有一天在集体活动课上,我给孩子们讲述了一则名为《熊熊趴》的原创绘本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某天,森林幼儿园快放学的时候,所有小动物都在小鹿老师的组织下离开了教室,可熊熊却趴在地上不肯离开,小鹿老师怕熊熊着凉一直反复劝说熊熊起来,不要趴地上,否则容易着凉,而且熊妈妈正在森林幼儿园门口等着呢。可无论小鹿老师如何劝说,熊熊都不肯起来,后来小鹿老师尝试将熊熊抱起来,但却遭到了熊熊的激烈反抗,后来小鹿老师只能联系熊妈妈到班上来接熊熊。在等待熊妈妈的过程中,熊熊又继续趴地上,小鹿老师在旁边劝导多时仍是不起作用。”
        讲到这里,小朋友们听得全神贯注,我提问道:“小朋友们觉得熊熊的表现怎么样?”
        “不乖!”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


        “那大家有没有想过熊熊为什么不肯起来呢?”
        等待大家思考一会儿后,我继续开始讲故事:“后来,熊妈妈了解情况后,走到熊熊面前,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伸手便将熊熊拽起来,熊熊反抗的过程中手臂被拧得通红...”讲到这里,我继续向孩子们提问:“如果你的朋友作出了让人不理解的行为时,你会像熊妈妈一样做吗?”
        孩子们纷纷摇头,表示不认同这种做法,有的孩子提出“要听熊熊的解释”,听到这个答案我感到很欣慰,继续讲到“眼看他们母子这样僵持不是办法,小鹿老师拉住了熊妈妈,尝试用提问地方式来了解熊熊趴在地上的原因,而不再一味要求熊熊起来。慢慢地,熊熊情绪不再那么激动,但他仍不肯站起来,小鹿老师发现熊熊的眼睛一直盯着他身边的柜子,于是小鹿老师也像熊熊一样趴在地上朝着他眼神的方向看去,原来在柜子下面有一个竹编小玩具,帮熊熊拿出玩具后,熊熊脸上恢复了笑容。后来,小鹿老师知道了原来竹编玩具是熊熊住在乡下的奶奶亲手做的,熊熊上森林幼儿园后便很少能见到奶奶,因此这个玩具对熊熊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讲完故事后,我开始提问:“小朋友们想一想,如果你是熊熊,被妈妈和老师误解时,你觉得委屈吗?”了解故事原因的孩子们频频点头,我又继续提问:“大家仔细想想,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会常常误会他人,或者被他人误会?那时候的感觉是不是很委屈?”我一步步引导孩子们去感受故事主人公的情绪,启发他们结合生活经验去思考和感受,启发其共情能力。
        整个故事大概讲了20分钟,期间我不仅引导孩子们去思考,讲到小鹿老师趴在地上时,我也请孩子们蹲下、起立、左右转动,感受不同位置看到的事物的异同,通过身体上的换位去理解思想换位的含义,同时也起到了锻炼身体的作用。
        在第二个课时,我利用角色游戏为媒介,将《熊熊趴》这个故事变形为“我读你演”的舞台剧,老师作为旁白,3名幼儿分别饰演熊熊、熊妈妈和小鹿老师,活动中幼儿们可以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来创作故事、感受角色。活动后请幼儿畅谈活动感受和情感体验,同时提高了幼儿的共情能力、社会化发展和合作能力。
        总而言之,绘本中蕴藏着无穷的知识和魅力,稍加改编便能够作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武器”,希望能以这则教育案例抛砖引玉,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些许参考。
        
参考文献:
        [1]李洪霞. 关于培养幼儿阅读兴趣的几点思考[J]. 科教导刊, 2014(7).
        [2]张利娜, ZhangLina. 国内幼儿阅读状况、突出问题及促进措施研究[J]. 图书馆, 2015(5):97-101.
        [3]李季湄.冯晓霞.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张景焕.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5](日)松居直.幸福的种子:亲子共度图画书(刘涤昭译)[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3.
        [6]Heide Aungst and David Kahn.Hershey Montessori Farm School:The Adolescent Community,in The Magazine for Montessori Families.2006.
        [7]赵联防.情绪调节的研究及其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