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见和谐 携手合作促成长 —浅谈大班幼儿合作能力的有效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第26期   作者:和玲
[导读] 合作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方式,所谓的幼儿合作就是幼儿之间为了实现教育活动
         
        和玲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幼儿园   674499
        摘要:合作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方式,所谓的幼儿合作就是幼儿之间为了实现教育活动、游戏活动或生活活动的目标和要求而进行与他人协调、商量、分工的目标活动,并以合作来达到所预期的某种教育效果。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培养大班幼儿的合作能力。通过科学的方式来引导,让幼儿能够在游戏中快乐的与别人交流合作。同时培养、促进、强化了幼儿的合作能力。
        关键词:大班幼儿  合作行为  合作能力
        随着幼儿的年龄增长,幼儿的身心不断的发展,开始有了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愿望。但当今大多数幼儿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父母爷爷奶奶眼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要什么就给什么,久而久之让幼儿养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所以造成了在游戏中有种想合作却不知道如何去合作的意识。小班、中班这种意识较为浅显,大班幼儿这个意识较为深刻,但很难得到满足。
        一、大班幼儿合作问题描述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开展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幼儿进入大班后,社会性得到了普遍发展,萌发了与人交往、合作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游戏活动难度的提高,也需要同伴间相互合作、配合。但在幼儿园活动中幼儿间却总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即想合作却无法融入集体。如建构游戏中,需要幼儿们相互分工合作,但大多幼儿喜欢负责垒建造型,却不喜欢去设计造型、搬运材料,从而导致合作失败,甚至产生矛盾。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幼儿合作问题的诊断,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
        二、大班幼儿合作行为问题诊断
        (一)机会的缺乏
        当今社会,大多数家庭中,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的长辈特别的宠爱,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合作的机会大大减少了。而幼儿园虽是幼儿集中的场所,但是不管是日常生活中还是教学活动中,大部分任务都是让幼儿各自完成的,这样就减少了孩子们合作的机会,也更加不能锻炼孩子们的合作能力。
        (二)意识的淡薄
        在小朋友碰到难题时(抬不动轮胎、不会拼搭积木等等),但是又不敢去找老师和小伙伴帮忙,小朋友都会自己玩自己的,不去理会旁边小朋友,同时也缺少了一次锻炼孩子们合作的好时机。当一个孩子想要一件玩具时,不知道怎么去和同伴沟通,小朋友就会选择争抢行为来解决问题。
        (三)要求不明确
        大班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观念,但是年龄小,没有十足的社交经验,在做每一件事情时,都需要家长再三的引导和提醒。同时小朋友潜意识里面的合作意识薄弱,更加需要大人在旁边指导和提点合作的方法。明确讲清楚合作的要求,这能帮助他们更好的建立合作关系。不过,有时候老师和大人,也有大意的时候,在疏忽中,经常会忘记了提醒孩子合作任务,只是在嘴边反复唠叨“你们自己好好合作一下!互相合作啊!”至于怎么合作、从哪里开始,小朋友根本不知道,也体会不到含义。
        三、培养大班幼儿合作能力的有效对策
        (一)提供同伴合作的机会
        在建构区域中,笔者看到了这样的一幕:楠楠和冲冲一组在商讨着用“多米诺骨牌”来完成《喜洋洋与灰太狼》中的青青草原,“我们先把不同颜色的骨牌分开来,然后再来造青青草原,好吗?”冲冲觉得这个主意很好,同意了。于是,两人开心地按照不同颜色开始把骨牌区分开来。但是放骨牌的小箩筐只有三个,可是颜色一共有四种,这下怎么办呢?冲冲很机灵,跟楠楠说:“楠楠,我再去拿个箩筐来。

”分好了骨牌之后冲冲对着楠楠问:“你觉得青青草原的大门应该朝哪边呢?”显然,这样的提问是以商量的口气在问楠楠。楠楠手一指:“大门就建在这里吧!你觉得怎么样?”“嗯!好的,那要多大呀?还有,整个青青草原要多大呢?……”面对遇到的问题,他们有商有量,两个人通过协商,一一的把问题都解决了……
        这样的游戏说明了同伴在交往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应主动的为幼儿创造这样良好的合作机会,并且在集体面前表扬有合作行为的幼儿,这样有助于其它幼儿产生合作意识,有兴趣来学习合作。
        (二)寻求根源,挖掘合作机会
        参与到游戏中是幼儿最喜欢的事情,可以增强幼儿对学习的积极性,萌发幼儿再次合作的欲望,让幼儿对合作感兴趣,从而使幼儿的合作能力逐步的提升。
        进入娃娃家后,大家先把毛绒玩具拿出去,自己拿自己喜欢的娃娃。每个幼儿都要自己的娃娃,后来笔者拿出了芭比娃娃和芭比娃娃的梳妆台。梳妆台拿出来后,大家一起讨论着怎么把它组合搭起来,可是每个人都试过了,却还是没有搭好,这时楠楠提出看盒子上的说明图,最后大家一起商量,合作把梳妆台搭好了。梳妆台搭完之后,大家用不同的道具摆弄着自己的娃娃,有些给娃娃梳头发,有些把娃娃抱在怀里,哄娃娃睡觉。楠楠提出来要分配一下娃娃家的角色,所以大家都讨论着确定角色,最后楠楠成为娃娃家的宝宝。活动进行到中期,有其它两位幼儿想要加入娃娃家,但是楠楠说角色已经满了,所以大家都不同意她们两个进娃娃家,然后笔者提出:让这两个幼儿当娃娃家的客人,最后大家都同意了,笔者说:“娃娃家来客人了,那你们要好好招待她们,做饭给她们吃。”娃娃家每个人很热情的招待了两位客人,给两位客人按摩,做饭。
        在活动过程中,起初笔者并没有参与,只是让她们自行分配角色,组装玩具等。当活动进行到中期的时候,有两位幼儿想加入娃娃家,但是由于娃娃家的人数差不多已经满了,所以大家都不同意两位幼儿加入娃娃家。后来笔者以教师的身份给予了一点提议,并且这个建议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家园合作,共同成长
        幼儿一天在幼儿园的时间只有8个小时,远远没有在家的时间长,所以父母也担任着教育的主导地位,但父母的忙碌忽视了幼儿在某些方面的发展。家长的言谈举止也随时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忙碌永远不是借口,家长与孩子经常在游戏中合作可以让幼儿形成一种合作的意识,让幼儿养成在游戏中能够主动的与他人合作。所以家长在培养幼儿的合作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帮助家长理解合作的含义,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每天来接送孩子的时间”让家长知道合作对幼儿的重要性。同时,让家长在空余时间中多带孩子们出去看看学习,或者跟小伙伴在一起游戏等等,让孩子们在一起时体验一下如何去化解矛盾和如何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合作玩耍的经历。另外,家长也可以让孩子尝试帮忙做家务,当孩子表现的很出色时,家长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让孩子更加有信心,激发孩子想要跟家长合作的欲望。合作游戏是对幼儿教育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它能寓教于乐,一方面满足幼儿爱玩的天性,又能在游戏中学会合作,交流、社会交往能力等。这些都会使幼儿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变得更加的独立、自信,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品行。
        合作意识能够让幼儿亲身体验到合作的本质,它具有的探究性、趣味性与挑战性非常切合幼儿合作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它的独有特性也是激发幼儿互相合作学习的一条通道。我们遵循3-6岁幼儿学习规律和特点,依据活动生成的原则,设计现象明显、变化直接且操作难度在幼儿可接受的范围内的合作教学内容,让合作带给幼儿最直接的经验。通过合作意识的培养、挖掘合作的机会、让幼儿亲身体验到合作的奇妙。
        参考文献
        1.宋永艺,廖丽君. 浅谈大班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3:181~182.
        2.陈琴. 4~6岁儿童合作行为认知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4:14~18.
        3.陈艳芳. 幼儿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7, 000(011):31,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