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华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公明李松蓢幼儿园 518132
摘要: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是基础教育系统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点, 本文从“幼小衔接”的概念 ,“幼小衔接”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幼小衔接”的相关策略的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构建相互靠拢的平台。
关键词:幼儿园 小学 幼小衔接 教育
“幼小衔接”是依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协助儿童顺利地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教育不仅是小学等学校教育的奠基阶段,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从儿童的内在学习而言,通过“幼小衔接”教育活动的设计,使得儿童的学习仍然能够保持一种持续的状态,即使经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儿童依然受到一致的教育目标和期望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幼小衔接教育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策略。
一、“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
21 世纪,人类社会的教育发展呈现出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个性教育的时代特征,科学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期待。但是时至今日,“幼小衔接”仍然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刚入小学就出现厌学、不认真听课、不遵守课堂纪律、自理能力差、不会与同学相处等等情况,孩子不能很好适应小学生活学习,学习成绩跟不上,造成一些孩子的心理压力过大,甚至厌学的现象。
“幼小衔接”问题处理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孩子进入小学后的学习,更加影响孩子的一生,可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并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
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1、 幼儿园教育衔接的问题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然而,有些幼儿园严重忽略这一指导纲要,其课程内容也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体、智、德、美四育中,重视“智”的衔接,忽视体、德、美的衔接,特别是忽视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在智育中,重视知识,特别是数学、语文知识的衔接,忽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教师对衔接教育认识的偏差、对课程和课程目标理解的局限性、对课程内容选择的狭隘性、课程实施和管理的单一性,导致所教知识和技能不够规范,使儿童没有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2、小学教育衔接的问题
大多数小学对一年级刚入学的小学生过分地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追求成绩,而忽视了他们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这一阶段的特殊情况。在进行”幼小衔接”这一工作中,小学主动的衔接工作做得不够,缺乏与幼儿园的交流与沟通,造成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上的脱节。
3、家长观念陈旧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然而家长中有不少人观念还是比较陈旧。他们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积累轻身心发展,揠苗助长,压抑天性,教育观念都有很多偏差。这些家长给幼儿园、小学的教学活动造成无形的压力,“幼小衔接”难以顺利进行,有的甚至形成了阻力。
三、 “幼小衔接”教育的相关策略
1、加强儿童入学成熟水平的诊断
在义务教育体制下,我国各地的入学年龄在6周岁至7周岁。我国使用的是方块字,在视觉辨认和精细肌肉有一定难度,因此在适当的年龄进入小学学习阶段是非常必要的。
儿童入学成熟水平包括视知觉能力、听知觉能力、运动协调能力、知觉转换能力、数学准备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学习品质等因素。考察了这些行为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与状态后,可以判断孩子是否达到作为小学生新生应该达到的成熟水平。孩子如果达到了“入学成熟水平”,在学习与掌握知识,理解教师语言、眼神及动作暗示等方面会十分迅速,被老师表扬的机会就会多一些,而教师的积极评价又会影响着周围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同时也决定了自我评价。这样孩子的自我定位就会向积极的的方向发展,进而形成积极的良性循环。
3、调整课程设置
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差异性导致儿童学习适应的困难,可通过调整课程来解决“幼小衔接”问题。
(1)调整课程内容
通过综合探究的学习观来体现学习的综合性和动态性,在综合探究活动中让儿童更有效的学习。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小学课程思路向幼儿园教育靠拢,来减少小学和幼儿园之间的梯度,从而使“幼小衔接”能够顺利进行。 以儿童的探究为核心的儿童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课程,注重让儿童学习与生活相关的各种初步的科学知识, 让儿童形成初步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 注重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儿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调整教学形式
通过调整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共同来解决问题。在小学方面,如丰富小学的教养内容这一方法。它就是在重视学前教育的价值基础上,继承和发扬、提高幼儿园的教学形式。采取这些措施的丰富了儿童的一般文化修养,扩大儿童的信息量,培养他们的感知力和感受力,形成他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在幼儿园方面,如运用循环法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保证“温故知新”,为儿童自己运用他们已有的经验创造条件这一方法。它就借鉴了小学的教学形式。在如改变幼儿园作业课和学校课堂教学中儿童的交往形式。通过这一改变,使得儿童才有可能一起讨论任务,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分配活动中的角色和变换角色等,最后来适应新的交往合作关系。总之,是通过调整各个教学形式,来促进幼小两个阶段教育的整体化和连贯化。
(3)提高师资水平
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变化直接影响“幼小衔接”工作的最后结果,关系儿童发展水平的提高。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在职前接受正规的师范教育,这种教育使得他们对各年龄儿童的特点都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在学习期间已经对学前和小学的儿童状况有所了解,这对于他们从事衔接工作大有帮助。特别是在师资培训中注意掌握儿童发展的规律和不同发展水平的特点,因此,教师能在一个班上针对不同儿童的不同发展水平加以引导,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小学教师接受从幼儿到小学两个阶段的教育的学习,使得他们先在理论上对各年龄儿童的特点都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在通过实践进行操练。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力提高了,也就促进了“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小结:
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指出“幼小衔接”的过渡期在儿童入学前半年和入学后最初半年。在这期间,“幼小衔接”工作应以“在过渡中促发展,在发展中求适应”为指导思想,围绕“学习适应能力(语言、数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的能力,学习、生活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人际交往的能力)”这一核心,为儿童做一般的和特殊的两个方面连续的准备,学前教育做好入学准备教育,重点是学习适应和社会性适应准备;小学教育做好入学后的适应教育,把入学后教育的起点降到符合幼儿与小学交叉阶段特点的水平,以帮助儿童实现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顺利过渡,顺利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张盛林.1-2年级决定孩子成长的起航期[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9-10.
[2]钱志亮.儿童学业问题咨询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7.
[3]钱志亮.入学早知道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