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雁平
江苏省吴江盛泽中学 215228
诗歌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文学的重要部分。它是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体会汉字魅力、感受文学美感、深入语文世界的窗口与途径。高中学段,诗歌教学更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感知与鉴赏。为达到这一教育目的,高中语文教师就要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诗歌鉴赏教学的方法选择。力求把握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特点,满足学生需要,诗情画意论诗歌,带领学生走入诗歌世界。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鉴赏 有效教学 对策
自古以来,诗歌就是文人墨客记事抒情的重要方式。它是一种文学体裁,历经千年风霜,仍然绽放各异风采。诗歌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语文知识,是学生迈向语文世界的必经学习之路。由此可见,诗歌鉴赏在语文教学课堂的重要地位。但受分数的影响,一些教师与学生错误的将诗歌鉴赏看做得分训练,机械开展诗歌教学,与核心素养教学理念背道而驰[1]。为改变这一现状,带领学生走入如歌、如画的诗歌世界。高中语文教师就要从如下角度入手,落实有效诗歌教学:
一、深度剖析,内容补充,迈开鉴赏第一步
诗歌内容丰富,内涵深远。是特定时期、特定文化、作者经历、作者思想所凝聚而成。教材由于篇幅关系,仅仅展现了诗歌本体,却对诗歌的背后知识表现不到位。高中所考察的作者、诗歌体裁具有相似性。教师深度剖析一首诗歌,实际上是为同一朝代的作者、同一类型的诗歌、同一作者同一作品的赏析做了示范。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诗歌鉴赏时,要注重内容补充,深度拓展。
如在学习杜甫的《蜀相》时,教师可以抓住上述三个关键展开剖析,即时代、作者、经历。即唐代,唐代是诗歌文化的鼎盛时期,教师可介绍该时代的著名诗人,如“王孟”、“李杜”、“七绝圣手”诗天子等。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讲解作者何时何地,写下该首咏史怀古诗。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学生在充分理解创作背景、作者经历、诗歌体裁的基础上,能够对诗歌的情感基调有所理解,为后续学生深度鉴赏诗歌、开拓学生视野做好了准备工作。
二、注重诵读,把握情感,迈开鉴赏第二步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学生品味诗歌韵味、把握诗歌情感的重要途径。在大声有感情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节奏美、体会到语言美、情感美[2]。能够感受语言艺术中蕴含的无穷魅力,从而有效鉴赏、审美理解。教师应当认识到诵读的重要性,利用诵读,唤醒学生与诗歌的“共鸣”。
诵读一般分为四个环节,即初读、听读、品读与背诵。
初读,即要求学生能够一字不差、正确读音、流畅的读诗歌;
听读,即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听录音、挺老师示范朗读,把握情感基调;
品读,即要求学生能够在掌握诗歌基本的内涵基础上,通过深情的朗读,再次深入诗歌世界,品读诗歌语言、文字、文化;
背诵,即是熟读的最终结果表现。
当然,在引导学生朗读、诵读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诗歌的情感,适当的配乐,目的是以音乐为媒介,唤醒学生的诗歌情感感知,辅助学生深度诵读。
如在学习《雨巷》时,诗歌交杂着失望与希望两种情感,呈现了一幅烟雨朦胧的画面。教师可以抓住这首诗歌的情感,配上黄永灿《如诗般宁静》轻音乐、配上?Yiruma《Kiss The Rain》等,都能够轻松唤醒学生情感感知。
三、推敲诗眼,感悟诗情,迈开鉴赏第三步
若将诗歌比做一扇大门,诗眼便是学生理解诗歌,深入是个世界的钥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抓住这把钥匙,推敲诗眼,感悟诗情。诗眼,即能够集中反映诗人情感态度、文章的关键词,具有画龙点睛之妙用[3]。
但由于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不强,很容易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忽略诗眼,找不准诗眼,因此教师在诗歌鉴赏时,要有意识的做好教学铺点,提示、点拨、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快速挖掘、分析诗眼。
如在学习《登高》时,教师可以通过有效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推敲诗眼:
(1)作者描写了悲秋什么样的景象,又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思?
(2)全篇的情感基调是什么?你读出了什么?
(3)你认为《登高》的诗眼是什么?
很快学生便可以通过分析悲秋之景、感受作者悲伤之情,找准登高的诗眼为“悲”字,在进一步讨论与理解下感受文章情感,实现有效减伤。
四、捕捉意象,深入意境,迈开鉴赏第四步
意象,是诗歌赏析的关键。许多作者在诗歌之中选择了巧妙的意象,让诗歌充满了艺术色彩、层次色彩。高考也将诗歌鉴赏的意象赏析作为考查重点,教师在引导学生诗歌鉴赏时,必须抓住诗歌意象,强化学生对诗歌的认识与感知。
大多数诗词创作,作者是“因情而造文”,诗歌的情感是丰沛的、充实的。可以是所见物生情也可以是所经事生情,将所见、所看、所识的意象融入到文章中,让文章的情感更内敛、更深厚。在历来的诗歌写作中,各种意象,凝聚了各种各样的典型情感和内涵。教师可以抓住意象背后的内涵与意义,进行教学。
常见的意象有“杨柳”、“寒蝉”、“红颜”、“芭蕉”、“猿”等。将意象放置在特定的语境之中,情感更为丰沛,诗歌意韵深远。如“梧桐”意象充斥着悲伤、凄凉之情意。王昌龄如是写到“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打造了一副萧瑟、冷清、寂寞的秋景图;李清照如是写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选用梧桐,刻画了一副凄凉、愁绪氛围之景。
五、创造情境,直观体验,迈开鉴赏第五步
情境教学法的有效利用,能够创设与诗歌相对应的各种各样真实、丰富、灵动的情境。学生在入境的同时,能够直接感受诗歌、深入理解诗歌,诗歌鉴赏的有效性远远高于教师直接教学。
这里所说的情景多种多样,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创设、利用语言创设等,不同的情景收效不同,适用于不同的诗歌,教师可以在落实开展鉴赏教学时合理利用。
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作者用各种各样的意象,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组合而成一幅“念家、悲我图”。高中语文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直接展示与之相对应的动态视频画面。给学生视觉冲击,让学生变成诗中人,成为“断肠人”。这样学生能够更直接的额感受诗歌的情感,在情景体验之中诗歌鉴赏也更有效。
六、对比教学,强化理解,迈开鉴赏第六步
诗歌与诗歌之间相互有所联系,有着情感联系、技巧联系、作者联系。教师在开展诗歌鉴赏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对比,一方面能够丰富课堂内容,做教学补充[4]。另一方面则能够在对比之下强化学生的理解与学习,从而促使学生在对比之下深度理解诗歌。
如教师可以对比统一诗人不同阶段和不同处境之下的诗歌,如陆游的《示儿》、《书愤》、《看梅绝句》表现的是人形象完全不同。《示儿》中诗人“家祭无忘告乃翁”、《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露了作者浓烈的爱国之情,自身无力报国之无奈。而《看梅绝句》则表现了诗人不受世俗约束,改变着生活状态的行为举措。在对比中学生能够发现虽然诗人形象不同,但本质情感仍然是浓烈的爱过,在理解该诗人的诗歌时便在对比教学之下有了切入点。
结束语:
纵观中国文学百花园,诗歌绝对是其中最抓人眼球、最靓丽的花朵。徜徉于诗歌的海洋、品读优秀的诗词作品。不仅能够带给学生文化的熏陶,更能带给学生情感的浇灌,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总和途径。文章从多个角度阐述了诗歌鉴赏教学的重要举措,高中语文教师也应当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落实,实现有效诗歌鉴赏教学。
参考文献
[1]潘兴奕.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能力培养策略[J].理论观察,2020(03):174-176.
[2]陆军.提高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分析[J].教育界,2020(08):42-43.
[3]黄敏滢.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有效性分析[J].华夏教师,2020(07):68-69.
[4]高平.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中的困境及其解决方法探究[J].学周刊,2020(0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