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本地民俗文化之源, 开作文提升之花 ——将汕尾民俗文化融入初中作文教学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第24期   作者:王丽云
[导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提到:

                        
        王丽云
        广东汕尾市实验初级中学   
        【内容提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提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各地区学校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针对学生作文没兴趣写、没材料写、不知如何写和教师教学资源单一教学形式固化的作文教学现状,笔者尝试将汕尾本地民俗文化引入作文教学,让丰富的地方民俗文化成为学生作文的活头源水,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 键 词】  本地民俗文化   初中作文    写作兴趣
        随着语文课程新的改革,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挑战。新课程标准提出初中写作要重视发展个性和培养创新能力,又重视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何按新课程标准要求更好地指导学生提升写作水平,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语文老师要对作文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采取行之有效方法全面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一、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作文教学难、教学成效不理想是语文教师教学常面临的问题。笔者总结十多年的教学体验,认为当前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学生作文兴趣低,缺少对生活的感悟和系统写作知识。
        初中的学生虽说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水平和表达能力,但学生写作多半是为了应付考试。若无作文考试,多数学生不会主动进行作文的训练和学习。另一方面,学生普遍缺少对生活的感悟和积累,写作视野狭窄。再者少数学生有写作兴趣,但因储备素材单一和没有掌握正确系统化的写作方法,也是费了精力和时间却无法有效提升写作水平。
        (二)教师的作文教学资源单一,教学方法少创新。
        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特别是我们教育相对落后地区,大部分教师教学理念落后,作文教学缺少创新有效的方法。教师作文教学多以教材为主体,教学资源单一,缺少多样化的素材利用和多角度启发指导。教学形式单一,基本是: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布置一道作文题稍作指导或干脆不指导,学生写作然后教师批改,最后讲评。这种教学过程,能锻炼学生的独立作文能力,但只单一地培养学生写的能力,忽视听、说、读能力培养,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学生间因缺乏互相学习机会,视野也无法开拓。
        二、利用本地民俗文化开展主题作文教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提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各地区学校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
        针对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尝试着将汕尾本地民俗文化作为教学资源引入作文教学中,让丰富的地方民俗文化成为学生作文素材的活头源水,通过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增加学生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开启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写作能力。
        (一)本地民俗文化引入作文教学的意义
        作文教学以教材设计为主体,但也应多方利用各种资源。其中地方民俗文化就是很好的素材,它是当地人世代积累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反映着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与同学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将本地区的文化习俗与作文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全面渗透到初中作文教学中,不仅可更好的传承传统优秀文化,还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从语文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安排相应的作文训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二)作文教学利用汕尾民俗文化资源具体做法
        1.了解汕尾民俗文化,熏陶思想、积淀情感、激发写作意愿。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往往会主动乐此不疲。古人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要成功上好作文课,必须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促进学生观察力、思考力、想像力、联想力的发展,才能更有效提高作文能力。
        汕尾地方民俗文化渊源流长、积淀深厚,从饮食习惯到节庆礼俗,从信仰祟拜到地方戏曲等,无不与当地百姓生活紧密相融在一起。从“汕尾民俗民风了解及认同情况”调查问卷反馈来看,学生知道汕尾存在很多民俗民风,但大多数并不知道这些民俗的来历和意义,且认同感普遍不强。学生知道汕尾有各地都有“妈祖神像”,但却不知妈祖文化在汕尾盛行的原因;对汕尾百姓家女主人各种拜神活动,学生仅觉得是封建迷信的活动,却从未思考这些活动文化根源和现实意义;学生能列举汕尾代表性戏曲:白字戏、西秦戏、渔歌,却不知它们的起源和蕴涵的文化情感。因缺少对身边事物的热爱和关注,学生在作文时就觉得无内容可写、无情感可抒。
        笔者从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入手,引导学生开展汕尾民俗民风调查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培养对家乡的情感,积累写作素材。活动前,笔者向学生介绍民俗民风相关知识,学生对地方民俗文化有一定了解后,再结合汕尾民俗特点,选定民俗内容五个主题:衣食住行民俗、人生仪礼民俗、民间信仰民俗、民间游乐民俗?、民间艺术民俗。将班级同学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主题展开调查活动。初中生好奇心非常强,只要给他们一个具体任务,他们会非常热情的去探究。活动中学生各显神通,通过采访民间艺术代表人物、参观民俗馆、网上查资料、咨询长辈等形式,深入了解汕尾民俗民风。调查研究成果展示环节,学生们调查民俗内容的丰富性、完整性、形式多样性令笔者惊讶。这样的调研活动,学生们走进了实在的生活。在活动中他们接触了不同的人,听到许多有趣的事,看到独特的风光,了解不少不明现象,尝尽各式美食。有了不一样的体验,也打开了新的视野,内心自然对那些触动人的人事有一吐为快、提笔成文的想法。
2.在活动中拓展视野,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写作心理学认为,写作内容知识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作者亲身参加生活实践而获得的直接经验;二是作者从书籍、影视、网络等媒体或他人那里得来的间接经验。初中生的人生阅历有限,间接经验决定其写作内容的质量和丰富程度。写作对大多数学生一说之所以难,难于不知道写什么。通过调查汕尾民俗文化,学生对家乡有了新的认知、激发了自豪感、陶冶了情操。他们在合作中经历不同的碰撞,在活动中接触了不同人、看到不同景、产生别样情感,也就为写作提供各多样的素材。常言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学生对写作自然就少了畏惧感。
        3、互评对比知优劣,系统指导提能力。
        写作难更难在对素材的取舍和文从字顺、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学生通过对本地民俗文化的调研积累了一定写作素材后,笔者主要从以下形式开展写作训练:①多种文体训练。活动中要求学生写活动方案 、调查报告、活动体会,并进行详细指导。②开展主题作文写作。制定“谁不说俺家乡好”、“飘香的美食浓浓的情”、“走近那一腔一调”等主题进行写作训练。有了前期的主题活动积累,学生开始用新视角打量家乡的人和事,从不同的角度抒写对家乡热爱。③多形式评改。为了让学生明白文章的优劣,笔者用两种评价形式:一是将同一题材不同层次的学生文章放在一起,从选材、立意、结构、语言等角度来比较;二是将同一写作对象的不同主题作文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领悟从不同角度不同表达形式产生不同效果。比较更能促进思考,学生在对比评改中基本明确了自身作文优缺点。老师再从审题、立意、选材、结构和语言方面引导学生升格每篇作文。
        三、利用本地民俗文化作为作文教学资源的成效和反思。
        利用本地民俗文化作为教学资源后,学生作文有了明显变化。首先,学生的作文兴趣被激活。风俗文化调研活动更好地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活动中又积累大量体验和材料,学生自然觉得写作没那么难。其次,增强了学生沟通协作、搜索整理资料能力。再者学生思维得到拓宽,在作文修改中掌握了系统写作知识。
        学生亲自参与调查体悟生活,作文时就有了丰富素材,行文自然就有真实情感,学生作文发生了质的飞跃。如卓慧同学《那碗粿条汤》在诱人的色香描述中抒写浓浓亲情;黄宇俊同学《飘香的猪油糖》于满满的童年回忆中表达深深感念之情;华为同学《白字戏的传承》在有趣介绍中对传递出对传统文化传承深入思考……
        将汕尾本地民俗文化融入作文教学,是笔者作文教学的尝试,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当然也有遗憾,因经验不足,在指导学生过程当中,角度不够宽泛,民俗文化资源利用得不够全面,部分学生积极性没有被很好调动。
        总之,笔者认为初中写作教学教材是依托,更要灵活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真实生活丰富积累、拓展视野,在激活学生兴趣中启发写作做到我手写我心、我笔表我情。本地民俗文化资源融入作文教学有助于丰富语文的教学资源,能更好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作文教学心理学》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
[2] 《语文学习》 2019.2、3
[3]《乡土爱写作》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