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读数学 ——浅谈低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第24期   作者:林赛君
[导读]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往往被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忽视,
        林赛君
        宁波市鄞州区江东实验小学
        摘要: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往往被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忽视,认为这是其他学科需要培养的能力。其实不然,只有学生具备了优质的数学阅读能力,才能助力于数学思维的开启。本文阐述了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及具体的培养策略,给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关键词:数学阅读;重要性;如何培养。
一、现状及现状分析
        我们在数学课上常常见到:课堂上学生的数学书始终没有打开过,有的甚至一上课教师就说“同学们,请把书合上收到抽屉里,身体坐正,这一节课我们研究……”还有的课堂从开始到结束根本就见不到有数学课本。像这样上公开课不用教材,只用习题纸已成为一种风气。总认为一堂“好课”应该是:教学过程顺畅,教师起到了“导”的作用,学生“演”得也很投入,但恰恰忽略了学生自己阅读数学教科书的能力培养。
        而学生呢?也许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和习惯,都以为只要听懂课就行了,即使老师布置了“阅读课本”的作业,学生也往往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草草而过,读不出要点,读不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东西,更读不出问题和自己的独到体会及创新见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常常是老师反复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对于刚入学的低年级小朋友,由于受到识字量的影响对于一些文字比较多,或需要从给出的图文中找出相关信息,学生更是无从下手常出现“迷茫”现象。
二、数学阅读的重要性
        首先阅读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也是最佳的途径。比较听讲和阅读两种方式获得的知识效果,阅读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信息论已证明图像文字传递的信息流比声音传递的信息流大约达105倍。鉴于此数学阅读能力也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其次从教材作用来看,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它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质量、数学学科特点等众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尤其是概念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配以合理的自学目标,可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可是,目前我们广大教师并没有很好地利用教科书,教师在课堂上循循善诱地深入浅出地、娓娓动听地讲解,讲完之后就让学生翻开课本练习,仅把教科书当成习题集。这正是教师讲解精彩而仍有一些学生不理解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缺少阅读教科书的环节。
        再次、从家长反馈来看,我们经常遇到家长跟老师说,孩子做计算题还行,就是填空题和解决问题就不行了,有的题目孩子自己解答不出时,只要我将题目读一遍,有时甚至读到半截时,孩子就会叫道:“哦,我会做了!……”。有的一年级孩子看到练习中需要填地方写上答案,不需要填题的题目就干脆漏题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孩子粗心吗?不对,原因就出在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上。
        因此,把阅读引进数学教学,让学生翻翻课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是非常必要的。怎样加强学生的数学阅读呢?我觉得以下方法可行:
        三、数学阅读的策略
        (一)坚持不懈,习惯阅读
        通常学生在上语文课时因为老师的重视,都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书本应该怎么放?人应该怎么坐?等等。但一离开语文课大多数学生都不会读了,其实并不是学生不会读,而是数学学科的老师不强调这一点。
1、多感官协调
        要求学生在读书或读题时,无论是朗读还是默读都要用左手按书,右手指点所读内容,逐字读清。这并不是形式主义,确实是根据儿童的身理和心理特征设定的。根据阅读的含义,它由视觉输入的语言文字符号的信息进行解码,获取作者原意想表达的信息,是一个很复杂的心理过程。而数学又是一种文字、图像信息高度集中的语言,对阅读的要求更高。可是儿童的心智都还没有达到此水平,因此必须调动儿童的多种感官参与其中,才能达到阅读的效果。
        2、遇题先读
        由于小学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和抽象性。

教师如果只是口头解说术语,未必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要通过多读来领悟。阅读是一个极好的突破口。读书百遍,其意自现,通过多读、巧读,读出学问,读出兴趣,读出数感。减轻对数学的畏惧心理,提高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
        低年级学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初次遇到判断题或是填空题时,老师读题他都能正确回答,但凡是自己读题,常会出现“莫名其妙”的答案。有时候教师根本不需要多加讲解,只要求学生大声地把题目再读一遍,学生便会理解题意。有些教师或家长常会说这个孩子太粗心,其实是他先前没有认真读题所造成的结果。所以,我们教师从一年级开始,就必须要求学生一定先认真读题,有时一遍不够可以多读几遍,再仔细解题。
        3、多形式读
        低年级学生读题可以结合他们爱表现的心理特点,由表演展示读到个体自由读,由集体小组读到个别领读,由唱读到默读,由逐字读到快速读。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读题活动,让孩子们爱上读数学题,逐步养成遇题先读的好习惯。
(二)循序渐进,指导阅读
    对于孩子的阅读,尤其是数学阅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因此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把数学阅读分为三层来指导。
        1、以“领”为先
        这里的“领”指的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对于学生感到生疏的情景、名词、概念,教师作必要的解释和提示,使学生正确理解书(题目)中出示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
        对于一些概念性的语言领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突出重点、强调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通过教师的领读,让学生学会读题,迈出数学阅读的第一步。比如:在《度量》这节课学生们第一次认识“厘米”“米”和“毫米”在教师的带领下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反复读,反复说。这不仅是让学生认识,更重要的是让学会说这几个比较拗口的名词。
        对于一些练习题,起初还是要以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的方式为主。因为这不仅解决了学生识字量不够的问题,也逐步教会了学生读题的方法。我们都知道孩子犹如一张白纸,一切都是从不会到会。之前,教师更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解决问题方法的传授。所以常常造成学生离开课堂就不会答题现象。如果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注重这些教学,我想必定会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以“引”为渡
        “引”即为引导,当学生初步学会数学阅读后,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阅读数学语言。因为数学是包括符号、公式、方程、图形、图表以及文字等。在学生阅读前要根据不同的要求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引导学生从粗读到细研,冷静、慎密的阅读数学问题,明确问题中所含的量及相关量的数学关系,了解知识点之间的必然联系。
        有些内容,学生已有一定知识基础,可由学生先做尝试性练习,再与课本对照、印证,加深理解。比如:在教授《两位数减两位数笔算》这节课,学生已经学会了加法的笔算方法,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做一题,再打开书与例题比较自己做得是否正确。再通过阅读书上提供的计算法则,找出解题的方法。
        3、以“放”为根
        “放”指的是放读,就是学生的独立阅读。当学生的识字量达到一定的量后要逐步让学生学会独立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自己提出问题或质疑,或提出与课本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而不同的学生个体在数学认知与阅读能力上存在着差异,所以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和阅读自由度,让学生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产生不同的发现和表达。  
        四、写在最后的话
        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学会阅读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因为阅读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人类社会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感知世界的重要方法。
      
主要文献:
《提高数学阅读能力该读哪些书》杨志龙        《中国教育报》
《数学阅读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本途径》    孙晓红教学新语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