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上如何关注中等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第24期   作者:胡玲
[导读] 在教育教学中,优等生因出色且常常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而自信
 
                       
        胡玲
        两江新区童心小学   重庆市  401120   
        在教育教学中,优等生因出色且常常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而自信;对于学困生,老师则会特别地关注和提醒,尽力使其不掉队。
        然而,还有一个庞大群体——中等生,他们表现中规中矩,成绩不突出也不“拖后腿”,无功也无过的他们,往往是课堂里最容易被忽视的一大片。
        所谓教育公平,就是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在我们把大把大把的时间花在培优辅差的时候,作为大群体的中等生的发展,我们是忽略的,换句话说,对他们的教育是不公平的。这学期,我尝试着在关注两头的时候,分一些辅差的经历来关注中等生。(以前,在辅差和关注差生上面花时太多,课堂上经常提问差生,答得上就以为大家都学好了,答不上,又来重新讲一遍,还影响心情,怀疑人生。 可仔细想来,有些差生学习态度恶劣,你把大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他们的身上,就有点太惯着他们了,效果也不尽人意。)其实,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特质,每个孩子的个性也都值得我们尊重和爱护。所以现在让我们把视角转向中等生。
【现象与问题】
        中等生是班级中人数最多的群体,他们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但往往兴趣短暂、持久力不强、缺乏创新精神和灵活思维。
        他们容易转化,受积极因素推动就会变成优等生,受消极因素影响就可能落为学困生。其实,他们中的大多数不甘中游,有强烈的进步愿望和得到认可的渴望。因而,他们是班级中可挖掘潜力最大的群体,更加需要平等的机会以及更细心的关注。
        不少中等生学习发展的痛点有两方面,一方面在于方法的欠缺,往往照本宣科,不能灵活变通;另一方面在于态度的动摇,难题够不着,简单题看不上,耍耍小聪明,不太注重细节。
【案例与分析】
        68÷32           90÷29
学生A(组长):我们先来看第一题,请B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B阐述自己试商并计算的过程。
学生A:大家觉得呢?
学生C:我是用商2乘30的。
学生A:把除数32看作30只是在试商,让我们更简便地看出商几,30并不是除数,对吧。
学生B:对,实际上除数是32,所以用2乘32。
学生A:明白了吧?你可以订正一下。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A:我有一个问题,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这个商有没有可能不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生A开始了自己的尝试,先随机尝试了一道132÷32,发现试出的商是对的。接着开始了“四舍五入”中极端情况的尝试,最终在132÷34这道算式中的笔算中,发现初商偏大。
学生C:什么意思?
学生A:B听懂了吗?你说给C听听。
学生B:哦。这个试商就不对了。除数34看作30时,应该商4,但是商4乘真正的除数34比被除数要大,所以这个商不对了。


        以上是关于四舍五入试商练习中的一段组内共学,其中学生B就属于中等生。
在整个团队共学的过程,作为组长的优等生A,安排B先讲解比较基础的部分,当发现学困生C并未完全掌握时,便和中等生一起讲解。
        在学困生掌握基本内容之后,A便将自己更为深入的思考补充给小组成员听,他的思考不再局限于本节课试商的内容,转向之后学习中才会遇到的调商。
        可以发现,中等生B掌握了基本知识内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困生C,但是对所研究的内容并没有更为深入的思考。对于优等生A的质疑和尝试,中等生B知晓了最后的发现,但是对于A为什么进行这样的尝试并不明晰,他的发言也多是出于A的调控组织。
        相较于仅仅完成基本任务的中等生,优等生不仅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还在组内分享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和质疑。而学困生由于还有疑惑,往往能够得到组内更刻意的关注,在成员的帮助下完成了基本内容的掌握。

        依此看来,中等生在共学环节中,“无功无过”,参与机会相应较少,被点击率相对较低,成了最易被小组忽略的一部分。究其原因——
中等生独立探究时思维不够深入。
中等生往往有着不错的学习态度,但在认知方式上更多表现为一种接受学习,依赖性较强。独立研究中,中等生对于基本任务能够按要求完成,但是缺乏更为深入的思考与反馈。由于新旧知识的关联、策略方法的迁移应用等能力不足,他们鲜少有新的发现或对他人想法的质疑。
【策略与工具】
让我们敲一下黑板。
        对于中等生的关照和提升,我觉得可以从“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以及“更多关注”多维度去加以改善和调整。
1.学会思考
        课堂学习中,多给中等生搭架子,设计问题时,采用“小坡度,密台阶”式的方式提问,可以让中等生不再只是被动的倾听者、沉默的大多数,而是能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习惯,自己踮踮脚再踮踮脚也够得着一些收获。“进步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足够的量变才会有质变”。通过任务的调整,引导中等生从无话可说到有据可论,他们积极思考的同时,也能够在自主建构与进阶的过程中克服学习中的消极因素。
2.学会学习
        在课堂小组学习,课余活动中,我们一般有固化的分工。优等生带领和组织大家参与,大家觉得优等生带着,我们放心一些,其实我们有时可以尝试一下角色的转化。比如任务简单一些的时候让中等生带领和组织,他们在老师的引领下也能成功完成任务。在活动稍微复杂时,可以让优等生作为组织者、引领者,在带领组员经历一段探索学习后,再让中等生也进行尝试,接受不一样的挑战,感受不一样的体验,经历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和组织交往方式,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这对于我们来说可能稍稍麻烦一点,但是对于他们自身而言,这是一种很美妙的体验,回家后肯定会迫不及待地给家长分享:爸爸妈妈,我今天成功的组织同学们怎样怎样了......
3.更多关注
        顾明远先生说:“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除了课堂活动上多为中等生设计和考虑,在对他们进行评价时,我们不需要完全以问题解决为唯一标准。就算中等生最后没有能够完全解决问题,我们也可以关注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质疑与探索、表达与运用,用此来对他们进行评价。这对于其自信心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升,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课余时间,我们也可以多和他们聊天,关心他们,经常对其投以微笑,用鼓励的目光与他们交流,当他们取得成绩及时表扬。出现问题,耐心帮助,温暖他们,帮助他们用望远镜认识自我。使他们明白:只要努力,一样可以成为优等生。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