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玥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北京 101101
摘要:中国的世界影响力与日俱增,国际化人才培养成为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的核心任务之一。在跨文化交往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是高端技能型国际化人才的必备素养。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文化翻译理论指导的英语课堂教学对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文化自信收效显著,对文化输出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简述如何运用文化翻译中的涵义扩展策略促进学生英语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以达到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国际化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翻译;文化自信;英语教学
今天,随着我国经济地位的崛起,教育对外交流合作的力度空前,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和留学生培养工作稳步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应站在传播文化的高度,英语课堂更肩负着这样的使命。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翻译教学更有着特别的作用,因为涉外人才的使命之一是传播中国文化,创造文化价值。现代翻译学者们从实践中认识到翻译仅仅局限于语言层面是绝对不够的,翻译中的文化意义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在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化翻译观的理论来指导英语教学,是一种必要的选择。
当我们把源语的字面意思以简单直接、细节对应的方式翻译成目标语时,往往发现源语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已经在这个过程中有相当多的遗失。中国近代学贯中西的学者、翻译家、精通九门外语的辜鸿铭(1857-1928),是向西方译介《论语》等儒学经典的开山人物,他认为翻译经典,核心的问题是准确传达丰富的义理,不能完全拘束于辞藻,他的观点和现代翻译文化观的理念是一致的。在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化翻译观的理论来指导英语教学,是一种必要的选择。英语课堂应适当运用文化翻译观的理论,重视词汇翻译中文化内涵的开掘与延伸,结合英语词汇的讲授,着力增加相关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民间风俗习惯、人文景观文化意义、商品文化内涵等若干重要知识点的学习,把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寓于英语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汇的同时,学到更多的中华文化内容。这样的学习,对于他们提升人文素养会有极大的益处。
一、翻译信息拓展传递中国文化
语言承载着文化,中国的历史、自然、人文、艺术、民族风情、地域文化等因素,在用英语词汇表达的同时,必须把与词汇密不可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意义翻译、解释、传递出来,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和中国文化的认知水平。对比以往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堂,在新形势下,英语教学材料应引入中国历史与人文内容,通过学生既有经验和专业背景与英语学习的结合,达到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目的。下面以“苏州园林”为例,简述文化翻译观指导下的英语教学策略。
苏州园林是享誉世界的艺术珍宝,长期以来是苏州特有的旅游名片。这些园林一般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有的存世已超过500年。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作,苏州园林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风格和文化底蕴。以介绍苏州第一名园“拙政园”为例,很多学生的第一反应是采用音译方法,而实际上如果仅仅按照音译“Zhuo Zheng”来翻译,文化信息已经丢失殆尽。“拙政园”是明代遭贬的高官王献臣所建,“拙政”的含义是“园子里种菜,算是拙者的正事”--- took humble gardening work instead of government affairs as his career,园名寄托了王献臣官场失意的自嘲,自称“拙者”( humble administrator),表达了古代文人高官“隐退”(seclude)的情结。古人的“隐退”,也称为“归隐山林”,是仕途失败后自我保护的一种选择。翻译出拙政园“拙政”、“隐退”的内在含义,会使人们在流连于含蓄典雅的苏州园林时,真切感受到蕴藏其中的文化意味和古人以物寄情的情怀表达。拙政园的建造,其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率性自然、造物怡情、诗情画意的审美爱好和浪漫情怀。园林中任意一亭、一阁、一廊、一窗、一泊、一石的安排,都独具匠心,和中国山水画的布局极其相似。园内的楼阁亭台建筑,无不蕴含文化意义,如“远香堂”Drifting Fragrance Hall,建于大片荷塘之侧,夏天荷花开放,清香醉人。荷花lotus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品质高洁,是无数文人的赞美对象。宋代大儒周敦颐在传世名篇《爱莲说》中赞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远香堂”正是借用《爱莲说》“香远益清”的名句而取名,象征着品质高洁的意义(居阅时,2005:16)。 “远香堂”的翻译不应只根据汉字直译名称,应采用信息补充的方式增加“荷花”之意,译为 Lotus Fragrance Hall (因荷花而得名,象征品质高洁)。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例子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富,在英语训练中,引导学生力求简明扼要,抓住精髓,关键是传达出表面词语和背后意义的紧密关联之处,从名称来历和名称的核心意义入手,举一反三,通过英文的遣词造句,在传递语言信息的同时,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二、中国特色物产的文化翻译导向
在国际交往中,礼物或商品不仅仅传递友谊或物品价值,其中深蕴的文化内涵是创造附加值的重要资源。中国茶是蕴含丰富文化的一个典型例子。用英语向外国友人介绍茶叶产品,教师应引导学生把不同茶叶的产地、工艺、历史渊源、品牌的独特性等文化因素介绍出来。
中国茶叶的种植和出口有久远的历史,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们喜欢中国茶,在介绍中务必要注意其中地域文化和历史传承的因素。龙井茶的名称翻译是个很好的例子,龙井得名于浙江省西湖区龙井村产地 (Dragon Well),因此教师应提示学生龙井茶的翻译应该采纳与原产地一致的译法, 用语言符号使产品品牌形象得以鲜明突出,增加其影响力。
在这个过程中,直译和意译都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把中国茶文化的丰富信息,传递给外国友人,增加他们对中国茶叶和茶文化的了解。然而茶叶产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茶文化因素,仅凭直译是无法表现的。例如中国茶还有“明前茶”“雨前茶”的概念,这两个名称中包含着中国传统农耕节气的含义。清明和谷雨是春季的两个节气,相差15天,清明在前,在4月5日左右,谷雨在后,在4月20日左右。清明之前,气温较低,草木刚刚萌生,此时采摘的明前茶,极其幼嫩,产量很少,加之手工炒制工艺非常讲究,因而价格昂贵,古代曾为皇家贡品。谷雨之前采摘的雨前茶,因天气渐暖,茶叶生长迅速,产量增大,味道稍逊于明前茶,但也属于春季上市的优质茶叶。教师应提示学生在翻译“明前茶”“雨前茶”时,必须解释出清明、谷雨的节气概念和当季茶叶的特点。
再以中国玉器为例说明教学中的词汇引申策略。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加深对其象征意义的理解。中国玉器的文化含义极其丰富,中国古籍中称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赞美人的高尚品德为“比德如玉”(何松,2005:27)。玉器中包含着坚贞、纯洁、温润、平安、吉祥、团圆、富贵等诸多美好的寓意。珍贵的玉石材料和美好的象征意义融为一体,由能工巧匠制造出精品妙品,是中国玉器独特的魅力所在。学习时,需要用英语表达出玉器蕴含的多方面的文化含义,这些含义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再现。玉器中的玉雕和挂件是最常见的,其中的图案和造型都蕴含象征意义,比如:龙凤寓意富贵吉祥,蝙蝠寓意幸福,寿桃寓意长寿,喜鹊寓意喜庆,貔貅寓意聚财,荷花、松竹梅寓意品格,等等。在教与学时,一定要挖掘出其中包含的美好意义,在国际交流中成为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使者,创造产业附加值。
三、注重学生审美情趣培养
中华文化包含十分丰富的美学思想,它的审美观从属于儒家核心价值观,孔子推崇的礼、乐、诗、艺,其最终的价值是“仁”。《礼记.乐记》记载:“观其舞,知其德”。“乐自中出,礼自外作”。“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论语.八佾》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韶是韶乐,是颂扬远古仁德君主虞舜的乐曲,孔子给予它极高的评价“尽美尽善”,反映了孔子的美学态度 。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倾向表现为崇尚仁德、中庸、和谐、高雅、文质彬彬的风格。历代名家的作品题材广泛,意象丰富,哲理深刻,多姿多彩,充分表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道德修养和审美意识。传统诗、词、书、画各个门类无数的传世佳作中,艺术风格或豪放,或婉约,或清雅,或沉郁,无论是诗文言志、以物寄情、借物抒情、借自然意象咏怀,很多作品在艺术形象中都传递着儒家的价值观和审美倾向 。物与情的对应关系,就是翻译语言观和文化观的对应关系。例如植物意象“松、竹、梅”,动物意象“龟、鹤”,自然意象“明月、清风”等等,如果只是忠实地按照词汇对应关系进行直译,而这些词汇在目的语文化中并没有其在汉语文化中的地位和内涵,那么作品的文化意境和人文特点就无法呈现,这样的翻译只是将文本以另一种符号表达,信而不达。以松、竹、梅”为例,松、竹、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形象,称为“岁寒三友”,寓意着坚毅高贵的品格。翻译时根据实际语境,翻译成pines, bamboos and plum blossom:evergreen in winter,being persevering and dignified (不畏严寒,品格高贵的松竹梅),不能只译为pines, bamboos and plum。
四、结语
不论是中国古典建筑、园林还是灿若群星的书画艺术、工艺品,均包含十分丰富的传统美学思想,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教师可以从传统美学观入手,以作品的道德教化功能、即艺术是道德善的感性象征,自然万物与人类行为的和谐统一,以自然万物类比人性人心等角度解读历史人文风貌。在英文课堂中,教师不仅仅讲其字面意思,也要挖掘其意趣情感和道德内涵,让“意象”形神兼备,将艺术创作的文化精髓彰显出来。我校正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具有“中国服务”特色的精品商学院,在这一过程中,人才的内涵发展和服务产业的附加值输出是精品商学院建设的关键抓手。中国文化传承千年,其中的底蕴和内涵极其丰厚,在国际交往活动中,介绍和传播输出中国文化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具有文化自信的国际化人才,应该成为中国对外开放与交流的使者,为中华文明在世界舞台上的发扬光大和多产业的文化附加值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廖七一. 英国当代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工业出版社.2007.
[2]居阅时.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文化涵义实例分析[J].广东园林.2005(2).
[3]何松.中国玉文化[J].宝石和宝石学.2005(9)
[4]许钧.翻译研究与翻译文化观[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2002(3).
[5] 林语堂.孔子的智慧[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
作者简介:刘玥(1980-),女,汉族,硕士,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英语教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
本文系:课题成果:本论文为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院级科研计划课题“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国际化水平提升策略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ZYC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