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情境教学的促进与应对 ——基于新闻单元整合教学案例探索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第24期   作者: 徐晓毅
[导读] 本文主要通过剖析新闻单元的整合教学案例,
        徐晓毅   
        广东省云浮市云浮中学527300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剖析新闻单元的整合教学案例,探索情境教学的有效策略,落实新闻阅读和写作的主题学习,运用情境迁移的教学手段促进读写结合,实现语文学科的深度课改。
        
        【关键词】整合教学    以文带文    还原情境    教学案例  
        
        “还原情境”教学是广义的、包括课堂内外的。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的获得,必然是得益于课堂和课外。新闻阅读与写作,安排在部编版语文教材八(上)第一单元。其单元明确提示:活动探究;活动任务单: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及新闻写作。在教学本单元时,笔者拟以任务驱动为教学主线,整合新闻教学内容,课内阅读+课外实践,尝试实现“情境运用”的阅读和写作整合教学。
    整合教学,先安排学生进行两课时的新闻阅读学习:第一课时让学生整体感知本单元所选的新闻作品,并以思维导图式呈现自己对新闻相关知识的归纳;第二课时则引导学生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消息的结构(导语、正文、背景、结语)及特点、作者的态度和倾向把握毛泽东的《消息二则》。接着,施行整合性教学。下面,主要谈谈此次整合教学探索的有效策略。

一、新闻比较阅读教学之探索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2017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斯得哥摩尔举行》两则新闻比较阅读教学实施,重在引导学生从新闻角度进行两则新闻的比较性阅读。预想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从客观叙述中(用事实)理解作者的主观倾向和表达意图,为写作课搭桥。
        课堂上,笔者以短视频引入: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消息。很快,把学生带进诺贝尔奖颁奖的情境中。随后,向学生简要介绍关于诺贝尔、诺贝尔奖及其新闻价值,以及我国获诺贝尔奖情况。接着,是课堂“重头戏”:让学生“走进”这两课书中的两届诺贝尔奖颁发现场。以任务驱动其学习: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梳理具体的新闻事实要点”这一栏,几乎都认为导语即具体事实,他们把导语或者新闻要素逐一抄下。课堂的“生成”和“预设”大相径庭。
        于是,提示学生结合旁批,甚至告诉他们旁批中就有“具体新闻事实的关键词呈现”。结果还是事与愿违。正应了(美)帕克.帕尔默著的《教学勇气》中的一段话:“你问了一个框架很好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是一片沉寂,你就等啊等。你知道你应该再等等,不要急,但是最终你觉得无助而失控,于是你怀着焦虑、愤怒、专断等复杂感情回答了自己的问题。带着这些情绪只会使事情更得更糟。然后,你眼睁睁地看着沉默营造出的学习的开放性化为乌有——而且教学越来越像头撞南墙瞎跑。”
        原以为,引导学生先梳理课本上的《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新闻背景、新闻事实以及作者的态度情感,然后“以文带文”,再让学生展开探究,把《2017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斯得哥摩尔举行》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可是,当时我没能有效处理。最后,只能把幻灯片的所谓“参考答案”像放电影似的过了一遍,整节课又演变成了“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用一位评课老师的话:“这节课,感觉老师与学生是‘貌若神离’”的。
        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明明是清晰明了的,教学内容也整合得挺好,课堂实情和效果却是“骨感”的,到底什么原因呢?
        第二天,在另一个班上课时,适时调整课堂组织形式,“把握好悖论的张力”[1],换用“以文带文”的教学策略,在把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基础上,学生的比较阅读学习便顺利展开,课堂“生成”效果截然不同。
        二、新闻整合教学多磨再上,得出一些探索性的教学策略
        一是教师要深度把控学情。
        新闻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新文体,其阅读方法和角度都与记叙文、文言文有很大区别。尽管已经安排两节课引导学生结合毛泽东的《消息两则》来学习新闻六要素和新闻结构的相关知识,但还是生疏。教师忽略了对学情的把控,忘记了学生接受新文体的障碍,创设导入的情境不够,当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教师需要鼓励和消除学生紧张感,这样,教师的点拨才能像拨雾见日。
        二是适时调整课堂实施方法。
        课堂教学设计已定,但课堂可变。如上文所述,磨课后再呈现的课程,先从课文《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入手,从新闻文体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找出导语,进入主体——具体新闻事实要点梳理并板书:颁奖依据、获奖者的具体信息(谁获奖)、颁奖机构;新闻背景——奖金来源、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等。当学生对“梳理具体的新闻事实”不知所云时,师引导:“同学们回忆平时参加颁奖大会的场面、流程等,新闻典范作品也离不开这些共性的东西。”学生顿时幡然醒悟。接着,以文带文,再引导学生阅读《2017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斯得哥摩尔举行》,进行比较分析。学生通过对比,既能增强新闻文体的阅读意识,又能深刻从新闻阅读体验中获得写作灵感。

三、新闻写作拓展实践活动之教学探索
        部编版语文教参中提到:“新闻的阅读既要解决‘读’的问题,又要在教学中兼顾后面的‘采’和‘写’,要把课文用足。”因此,通过毛泽东的《消息两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2017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斯得哥摩尔举行》的新闻比较阅读,学生明白新闻的相关写作技法;新闻特写《“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以及通讯《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容易理解和适合学生模仿。因此,利用教学理论里的“因势利导”应对策略,以“我校初中部2018年冬季田径运动会”为契机,开展了首届校运会新闻写作拓展活动,获益良多。
        从新闻阅读学习引向“新闻产品”制作,组织各班成立新闻小记者组、新闻摄影组、新闻采访组、新闻编辑组等,通过新闻现场(校运会现场)来发现新闻线索、挖掘事件的新闻价值,发展学生策划、沟通、合作能力,充分展示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风采。
        本次活动过程,学生认真落实新闻作品的拓展活动实施,教师以幕后统筹与指导;新闻编辑小组整合本班新闻优秀作品,制作成图文并茂、版面美观且极富有创意的“报纸”;最后汇编本次活动总成果,以展板形式共享语文实践活动的喜悦。与以往的手抄报制作活动相比,本次新闻手抄报纸制作呈现两大亮点:一是新闻稿自主创作;二是图片源于校运会的真实摄影。新闻写作拓展教学的成果,是新闻单元整合教学的有效实施与探索。
        “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2],本案例中,教师自身对教学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3],才能创新性地指导学生处于“校运会”这一真实情境中。通过学生新闻拓展活动教学探索,促进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也更能看出一个语文能否做到“教材为我所用”。面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与困惑,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使用教材过程中,不断改善,不断提升,不断创新,才能开辟出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78.
[2]王荣生.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 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14: 279.
[3]同[2]2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